

我看《赤壁》
作者:朱伟一个偶然机会进电影院看到《赤壁》,感觉完全出乎意外。之前,曾听各种朋友抱怨,说到的都是对吴宇森的失望。王小峰采访盛和煜时,盛和煜也说,在最后完成的片尾上,最好没有他的编剧名字。我由此在看这部大片时,一个最强烈感觉真是:当我们呼吁优秀影片的时候,究竟有多少能称为优秀的观众呢?
我在面对这部影片时,尽管已有很多先入为主,开场还是很快被吴宇森的节奏所控制。衡量一部影片优劣的第一要素,我以为就是节奏,这节奏是导演的叙述能力,也是电影作为视觉传达的关键。吴宇森的叙述,以我之见,是大幅度运用动静变化,迅捷而生机勃勃,绵密而又精细地推进,即使情感酝酿到缠绵的部分,也绝无津津乐道的滞留。这种不惜工本,诞生一种效果就可马上不屑一顾,在刚柔任意轻松的跳跃间,使我感觉到一种令人激动的气度。在我看,中国电影人现在最缺少的,正是这种能洒脱于大开大阖,不为开阖所累,足以汪洋恣肆的气度。节奏控制也许是技术,但节奏后的气度,就绝非技术所能支持。我们无论小片大片,现在之通病,往往渲染在一种色调、一点氛围中,就自以为是地沾沾自喜。即使精致,也太多自恋,太多的蝇营狗苟。
我欣赏吴宇森的气度,恰就在一部上集,近两个半小时,竟可生造出一场八卦阵,以惊天动地的陆战为核心,完全置草船借箭等哪怕是铺垫因素而不顾。看这部上集,竟又觉得整个三国故事,这样一部《赤壁》就足以回肠荡气。这里确实有一种自信与骄横的践踏与征服:在它之后,朱苏进还需要兢兢业业,再写一部可以拖延至50集或60集,在罗贯中的桎梏中苦心周旋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吗?
批评群体们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来对照《赤壁》,却不意识罗贯中的演义编撰于明朝初年,其实充满了元以后文人的阴柔趣味。要说史实,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才为正宗,因为它完成于晋灭吴之后,距赤壁之战仅70多年所隔。如以《三国志》为坐标,无论周瑜还是赵云,吴宇森的处理其实都更接近真相。《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周瑜本是“壮有姿貌”的一英雄好汉,曹操大军逼近,他告诉孙权,本来北方就未安稳,曹操弃鞍马,驱将士远涉江湖,以舟楫与吴越争衡,已经犯了兵家大忌。他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进往夏口,保为将军破之!”赤壁其实是后人因战事惨烈而命名。《周瑜传》中记,周瑜是在准备与曹军决战时跨马掠阵,才被乱箭射中右臂。他最后病死于准备帮助孙权进取西蜀之时,与赤壁毫无关系,《三气周瑜》是元杂剧为突出诸葛亮而对这位周郎的恶意编排。而凭着我们对《三国演义》的印象,也一直觉得赵云应是体贴英俊的白袍将军,其实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时,引用《赵云别传》的记载,说他是“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应该说,吴宇森撕掉演义,追寻的才是历史。诸葛亮在鼓动孙权与刘备结盟时说,“曹操之众,远来疲弊,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正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记载。鲁缟是鲁地出的一种又薄又细的绢,古人说,弓箭十步可穿甲,三百步失却势力,连鲁缟都不能入。赤壁一战,本来诸葛亮在其中没什么作为,《诸葛亮传》中根本没记载。只有《周瑜传》中记,部将黄盖见曹舰首尾相接,认为“可烧而走也”,于是数十艘船填以柴草、灌以膏油、裹以帷幕,以投降欺诈,进曹军同时点火。有关火烧的描写仅寥寥数语:“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径自北归。”南郡即今湖北公安。
我以为,《赤壁》最值得称道处,恰是回到陈寿的《三国志》,扭转了宋以后文人将一部三国战争史扭曲为一连串尔虞我诈阴柔的权力斗争史。在《三国演义》及其再演绎的传统戏剧中,从《群英会》到《借东风》,《诸葛亮吊孝》到《华容道》,一切都有赖于诸葛亮的算计,关羽、张飞、赵云,所有英雄都在神机妙算中才各显价值,曹操、周瑜都枉为小人。吴宇森精心乐道的,不仅是金戈铁马、烟尘遮天蔽日;不仅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或者“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他将枭雄、英雄摆在舳舻千里、旌旗排空之间对峙,重心却不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或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是直面铁甲、钢刃与鲜血的冲撞,强化血肉之躯负世之重。我欣赏他这般淋漓尽致的叙述中那种强悍之力——他选择梁朝伟的周瑜为主角,金城武的诸葛亮为配角;他可以赋予梁朝伟那样一种沉潜的气质,完全改变这个演员给我们的以往印象。唯一缺憾,是这个周瑜的年龄太大,太多的仁义,太少霸气。
归根结底,吴宇森总算承袭了当年的《英雄本色》;韩三平也总算推出了一部真正能承载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泱泱大片,足可在西方观众中重塑光明磊落的中国形象。要说这部影片的致命毛病,则还在角色所真正承载的人道厚度。其中叱咤风云之人物,即使周瑜,通音律、有恻隐心、刚柔相济,仍然空有其表;曹操、刘备,或虚张声势,或故作温厚,皆无实在灵魂;关、张、赵则更是傀儡形影如活动之兵器。吴宇森前后请了一摞编剧,最后劳他自己之手,还是没能找到这些活在中国人血脉里人物的灵感,只能以战阵嘶鸣来掩盖角色形态上的贫弱,气度之内真有虚囊的感觉。难道是中国人至今都不知人道为何物了吗?这实在令人扼腕嗟叹。■(文 / 朱伟) 三国赤壁周瑜曹操吴宇森诸葛亮古装剧三国人物中国电视剧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