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市场:身份缺失带来的困局
作者:曾焱上海艺术投资者苏敏罗和拍卖公司253万元的假画官司,现在仍然是艺术市场的一个话题。马天是上海著名钱币收藏家马定祥的孙子,在纽约学习和研究印象派绘画多年,曾有6年时间供职美国友邦保险(AIG)私人客户部任油画艺术品投资咨询顾问。他说,需要改变的其实是国内艺术市场的整体生态,“在欧美,卖假画的事情也会有,但代价很高,因为防伪机制完备。除了依靠道德体系的诚信制约、专业体系的行业工会自律,银行和保险的金融信用制度也是对艺术市场的有效监护”。
在AIG 6年,他经手的客户名单有将近5万人,但还没有碰到过赝品案例,“即使客户购买某件艺术品的价格高于我们专家的估算,公司也奉行不介入原则。如果拍卖行与画廊造假,等于是艺术(商业)机构联手欺骗国家税务局,这是犯罪,属于联邦调查局管辖范围,保险公司只认定交易记录”。接到客户提出的艺术保险申请后,他们会要求申请人寄送作品的清晰数码或正片彩照、艺术品的身份证明、专业交易机构出具的原作证书和历史交易记录等资料,“原作证书不一定是必备的,更多适用在限量版的印刷品上。但专业交易机构,如画廊、拍卖公司出具的历史交易记录是艺术品非常重要的身份证明”。马天说,经过艺术评估专家审核之后,拿到保险证书的艺术品从市场角度来看就等于取得了一份附加鉴定证书。
在欧美,艺术品也可以作为资产在银行进行担保、抵押和变现。对要求进行艺术品评估的客户,银行开出的清单比保险公司更详尽,包括:艺术品的彩色照片或反转片,保存情况的专家报告,艺术品的来源报告,展览资料,拍卖或画廊成交记录。其中艺术品来源一项,在金融机构估值的评分体系里面至少占到5%的比例。
中国民生银行2007年推出艺术基金,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也设有客户艺术品投资咨询服务,但国内还没有一家银行能够进行艺术品的担保和抵押。“银行抵押必须对资产进行估值,而对艺术品估值要求有法律承认的鉴定体系和身份证明资料作为保证,目前国内的艺术市场做不到这一点。”一位艺术市场分析专家说。基于同样顾虑,国际和国内的大保险公司都不敢在中国内地做私人艺术品保险的业务。
中国艺术市场的生态缺失,也体现在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市场没有成熟。一幅画从艺术家手中到拍卖市场,中间有一段可疑的空白期,并不是画廊数量不够——2003年北京的画廊只有几十家,现在近300家,这种扩张速度已经很快了——缺失的是欧美画廊在艺术市场体系中所具备的功能。艺术市场如果生态平衡,艺术家、画廊和拍卖公司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条各安其位的生物链:画廊作为一级市场直接代理艺术家的作品,进入收藏体系,经过5到7年,再进入二级市场拍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赵力说,在一级市场停留5~7年并不是随便一说,根据欧美艺术市场的分析数据,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画廊进入市场后,平均都在5~7年后价格增长30%,这几乎是一个固定收益,所以很少有人会在形成收益之前送到拍卖市场上去。但在内地艺术市场,以1993年拍卖兴起为起点,15年来一级画廊市场和二级拍卖市场始终没有进入健康的生态循环。许多当代画家没有经过画廊的培育,直接拿作品到二级市场上拍卖,小型拍卖公司替代了画廊的功能。2007年全球艺术市场有近300亿美元资金在流动,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只占到10%左右;2007年中国艺术市场的总成交金额为1500亿元左右,拍卖交易额占据了其中的25%。
在美国,画廊协会(ADAA)可以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完备可靠的服务,对行业的自律作用也很大。美国画廊协会1962年成立,但至今只吸纳了165个会员,他们对画廊资历的考察非常严格,画廊必须具有至少5年从业经历,诚信度和专业素质都经过考察后才有资格入会。马天举了一个例子:有人想买一幅雷诺阿的画,先向画廊协会咨询,对方给他提供了代售雷诺阿画作的所有画廊名单,并明示每个画廊的信用评价、交易额度等相关信息,买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家画廊交易。有了画廊优胜劣汰的第一道把关,拍卖会上出现赝品的概率自然会减少。
国外的艺术品在流通之前,通过完备的数据库都能查到最初是从哪个画廊流出,价格是多少,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评估专家在做鉴定和估价时就有确切数据可参考。艺术品数据库的完备和准确,也为市场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提供了基础。梅-摩西艺术品指数是近10年在西方绘画市场受到重视的分析工具,摩根、UBS、花旗等银行都引用该指数为客户减少艺术品投资风险。依据该指数,再综合艺术家特征、作品尺幅等变量,对拍品预估的价格可以和实际成交价格达到80%以上的重合度。3年前记者采访创建者之一、当时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的梅建平教授,他就告知准备推出中国艺术市场的梅-摩西艺术品指数,但目前还没有发布。据和梅建平教授有过多次沟通的艺术市场专业人士透露,中国拍卖市场的“本土特点”,给梅建平和他的团队在采集数据方面带来了比预想更多的障碍。在美国,梅-摩西的方法是跟踪同一件艺术品在1950到2004年重复交易的价格,依据其中差异来计算投资回报率。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公司占了西方拍卖市场90%的交易额,两家公司本身对历次成交价格有详细记录,再加上艺术品身份清晰,数据采集不是特别复杂,重要的是分析模型。但在有200多家拍卖公司的中国艺术市场,交易分散的情况虽然正在改变,但2007年成交排名榜的前5名公司也只占据50%的市场份额,中央美术学院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赵力的感受是:“跟踪单件艺术品的数据采集难度太大了。”
除雅昌艺术网用8年时间积累的“中国艺术品数据库”,赵力和他的团队也从2001年开始建立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内部数据库。对筛选出来的部分跟踪标本,他们采用了和梅-摩西相似的方法,即跟踪同一件艺术品的重复交易,“我们跟踪一张齐白石的画,从1993到2007年交易了20多次,而且在不同拍卖公司的图录中画名还不相同,必须用大量人工去查对每一次交易中画的尺寸、内容、印章、签名,再通过这些细节来判断是否为同一幅画”。而在国外,任何购买艺术品的人只要申请查证,就能从数据库里得到一件艺术品的完整交易资料。梅建平教授曾说过他追踪分析英国画家特纳的一幅画,1890年被当时的世界首富范德比尔德买走,随画携带的资料清楚地显示了历次交易的时间和价格:1808年的买主是一位英国律师,1842年以170英镑第一次拍卖,1848年以550英镑第二次拍卖,最后是52年后再次交易由范德比尔德买走,价格7200英镑。
面对国内艺术市场的特殊情况,雅昌艺术网数据库的办法是持续进行庞大的信息收集和整理,以海量来淡化不良数据对分析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刚成立,雅昌网总经理兼首席调研员蒋伟说,在数据库里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指数是最准确的,他们认为原因在于量大,“它是对1.1万个成交价格的统计和计算,纵有不良数据也基本被消化了”。这样的数据库,特点是对所有样本拍卖公司、画廊和艺术家的基本信息都进行了完整保存和统计,目前已经录入的艺术品图文资料达到115万件。但赵力认为,问题在于它的数据采集和计算模型容易被复制,也缺少艺术品身份查证功能,如果有人想在购买某件艺术品之前查看它的历次交易记录,就得像赵力和他的专业团队一样,依靠人工到成千上万的拍卖数据里面去逐一核对。蒋伟说,他们目前能做的是着手对当代艺术作品建立认证体系(CARS),将作品经艺术家本人认证后,给予永久性的唯一编码和标识,在“艺术家个人图文数据库”里保存。
赵力说,为了解决国内艺术品的身份认证问题,文化部正在组织专家讨论起草的《艺术品管理条例》,提出试行“明示担保制度”,类似欧美的艺术品身份证明。其中重要一条是要求艺术市场所有交易环节必须提供有法律效应的文件资料,证明艺术品来源和成交记录,拍卖交易部分,由拍卖公司提供相关文件;画廊交易部分,由画廊出具证明。“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件事,说在纽约某地摊上发现了波洛克的一幅画,几乎所有看过的专家都认为是画家原作,但由于卖方提供不了此画的任何身份证明,画还是没有人买。在美国如果买了没有身份证明的画,以后交易就会遇到麻烦。”赵力说。■(文 / 曾焱) 中国艺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