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亲为大
作者:朱伟《礼记·中庸》在“人道敏政”的前提下,说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里的政,好像是说为官,但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正为政。《礼记·中庸》用“人道敏政”说得更清楚:所谓道是万物本身,阴阳为天道,刚柔为地道,仁义为人道。也就是说,仁义是人性本体,只需勤勉便是正,这不需追求所得,只不过人们在浮躁中往往守不住自己,正才会变邪。回到这个正,就不仅是为官的道理了。
如何修身?仁是什么?是为人。天为元,人为仁,所以人在天地包裹中,这包裹就像是核,人就像核中之子。这是从天地关系说,人无法离开天地独立。另一角度,聚居需要,也无法脱离别人,仁因此是自己与他人相加。《说文解字》解释,仁是两人为亲,彼此曲揖施礼,恭敬以便亲和,亲可无限延伸。换个字形,两人结合为从,彼此关系是一样的,仁才能从。这样的意义,亲亲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天地间一种温润、亲和的连接。这亲和力量是大,自己是小——因为天地间,你只是被哺育作用着的一个小小的仁;无数之亲已经集聚成巨大的整体,你只能在被吸引中才能为人。从这个角度体会亲亲为大与尊贤为大,亲亲显尊尊,其实体会的就是广袤的能量场对你的哺育与你对哺育的吸纳。
所以说修道以仁。仁是人本身,但长大成人,又是自大他小意识的成熟过程,非这意识无法独立,独立生成自私,自私促进独立。修道以仁是“克去己私,复此天理,然后得其修”,是回归。这个回归,要借助亲和,“亲亲”于是是一座桥梁。没有亲情,就不知尊重,尊重他人才能认识自己之小,这是知人知己的基础。宋儒朱熹的《中庸章句》中将这种道理讲解得特别通俗,他说,如果不能知人,说亲就会为亲所累,知人的目的还在通过知人而知天,因为人道不能离开天道独立,离开天道的人道实际是己私膨胀。修道实际并非刻意要求一种境界,只是回到一种真实中去感知,亲和知的关系是,“思修身不可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知人知天,认清了生存本质,所谓“未知天,见事头绪多。既知天了,这里便都定,这事也定,那事也定”。顺势而为,能量就是吸纳相加而非排斥相减。
《易经》开篇就是乾卦,说天道与人道,强调只有弄清了人道与天道的关系,才能一生通顺。乾坤两字,乾是健,坤是顺;乾是定理,坤是顺理;无健不可能顺,无顺也不可能健。天行健生生不息本是一种循环,元亨利贞是一种发展关系——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如果潜龙在生意之端,龙在田、终日乾乾勉力不息就是生意之长。跃在空虚之渊是生意之遂,遂是循是随,通向飞龙御天。最后从亢龙有悔到群龙无首,刚转为柔,生意成而复生。这四个阶段对应仁义礼智,元为首是善,亨为通为烹为享,利为和,礼为实在之利,最后的贞是正。所以经终日乾乾、战战兢兢、腾挪跳跃、忐忑不宁,最后的群龙无首才是自由境地的智,中间一点省略不得。
乾卦中两个阳爻都用到“利见大人”。这个大人,一般都认为是居高位的王者贵族,我却以为应参考《孟子》在“告老”中“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的解释,大人为道,小人为利,孟子对大人的定义是“正己而物正者”。彖传解释这乾卦,本来将这种天人关系说得特别清楚,它说,万物都在天地中,云行雨施,各类生命各得其所。顺应天道变化,各正生命,就如飞龙在天,能保持自由冲和之气利正,正则大顺,这才是大体。所以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才塑造了那样一位“以万里行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天地为家、应变顺和,即使运去势退,仍能魁然独存,与造化推移为一体的大人。
但《易经》文言在解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时,却将天地人、贵贱都分离了,解读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飞龙在天就成了高高在上的“上治”,亲就变成一种趋势,《说文解字》于是才说,亲是至。这个至也来自《礼记·大传》中那个有关属的解释,《礼记·大传》中说:“亲者,属也。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这里说的其实也是集聚与吸纳的道理——属是以恭敬相聚,回到仁的字形,就是相躬,所以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仁字,说仁是忍。祖是宗庙,伸展到遥远的祖宗那里;祢是父庙,是相对最近的崇奉。上下联结着最远与最近之亲,所以刘熙的《释名》说亲是相互隐衬——在从属关系中,通过亲亲,一个微弱的个人联结上一切远近,就被亲亲壮大了。这里的道理其实特别深奥,所以古人一直强调修身是通过静养守真——说穿了,认清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为顺应天地祖宗对你的输氧。由此,成功者与失败者,其根源,真的也就都在是否真正认识了亲亲二字的内涵。
《孟子·尽心》中在“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的前提下,用到了这个“亲亲,仁也”。他说,不学而能者是良能,不虑而知者是良知。儿童没有不知道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敬兄长的,亲亲就是仁,敬长就是义,没有其他,靠这仁义便可通达天下。所谓通达,就是其间没有障碍,血脉沟通,就可延展到越来越远处。这里强调的还是本能,回到本能,天地人融合就是最大的智能。孟子比喻这种智能,说当年舜在深山,与木石居,与鹿与野猪同游,与深山野人无异。但他一接触善行,就若江河决口,“沛然莫之能御也”。■(文 / 朱伟) 说文解字亲亲天道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