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花园与战斗前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古巴女子雅妮·桑切斯有一个“y 世代”的博客,每月引来超过 100 万次的点击量 )
张珊珊说她每天习惯过着晨昏颠倒的日子:12点起床,打开电脑,一边看日剧一边在MSN上跟编辑聊约稿、催稿费,跟合作的剧本编辑讨论情节,晚上七八点吃一顿饭,然后就是写字到凌晨。在现实里,她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研究生,《时尚芭莎》、《嘉人》等多家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和圈里小有名气的剧本写手,拥有两只肥胖慵懒的猫,周末会和男朋友在家里不定期地开设私房菜;而在博客和网络上,她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柏邦妮,文字、情感连同生活,都是朋友和粉丝注目的焦点。
“开始写博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2005年8月失了恋,需要一个私密、相对安全的倾诉方式。”张珊珊回忆说,“西祠已经没办法呆,因为我自己的电影评论版‘像邦妮一样爱你’上已经写满了两个人曾经的甜言蜜语,无法去面对,而且整个人感觉被打成了碎片,没办法冠冕堂皇地再去写那种完整的东西。”
“博客从一开始,就具备两面性。”按照张珊珊的说法,这是个将私密性、公开性纠结在一起的公共空间,对于所有热爱书写的人来说,是个“很暧昧的载体”。她说博客的内容,相对于BBS时代随意多了,能够让自己放下清高的身段,有时一懒惰就写点自己生活中的小破事,满足自己“话痨症”的需求:“以前自己在文章里,处处流露的是对庸俗和无聊的不容忍,信息量很大,可现在都冲淡了,感觉无聊和留白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尽管剧本创作和专栏看起来是“主业”,但张珊珊坚持说,博客才是自己性格和写作的“底色”:“写博客,就是在保持自己对人和生活的好奇心。有很多东西,很长篇严肃的作品,我还是情愿发在博客上,而不是平媒什么的,就是因为我感觉自己真正的读者,就是这些隐形的人,也就是每天关注自己博客的网友。”张珊珊说,她承认,自己在2001年“悍然”从南京艺术学院退学,来到北京追求理想的时候,依靠的就是这个几乎全部由网络读者构成的人际朋友圈子,这个圈子也是张珊珊感觉博客写作带给自己的最大礼物。甚至她的第一本文集《像邦妮一样爱你》的策划、南京海熙图书的一位编辑,也是张珊珊博客的热心读者:“当时网友在网络上投票选了最喜欢的篇目,除了在西祠上刊登了签售和出版日期,也没有任何宣传活动。”张珊珊回忆说,虽然网络文字带给自己事业的助力,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但在10年的书写后,张珊珊每天打开邮箱,就总能收到林林总总的约稿信、写剧本和上电视节目的邀请信,许多都是冲着“柏邦妮”这个ID来的。
生存基础的丰盈,给原本恣意的网络书写也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她把博客同时比做自己的后花园和战斗前沿:“总的来说,感觉自由度在下降,比如有些作品必须在杂志上发表完了,才能在网络上发表。生活里的纠缠利益,现实中人物的臧否,都要在博客里回避。还有自己写的一些人物专栏作品,那些明星“粉丝”总会蜂拥而来,指手画脚。”当然,最令人头疼的是那些自命正义的网络正义党:作为电视剧《新红楼梦》的编剧之一,无数网民对于叶锦添和其他人物,着装和美术设计的意见已经到了“恨屋及乌”的地步。找不到李少红和叶锦添,就到张珊珊的博客上来留言,“好多简直就是人身攻击”。无奈之下,张珊珊只好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回击:一天更新5篇,把这些口水和谩骂淹没下去。
对于如何在这个喧嚣的网络时代保持自己认知世界的清晰和质量,张珊珊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如何汲取和传播有质量的信息,更应该知道如何拒绝垃圾和无价值的信息。她的做法就是在博客上长年累月地推荐喜欢的、有品位的电影、书和动漫,不会掺杂任何功利和外界的因素。最近,她就极力鼓动大家去看自己曾在选修课“意大利喜剧电影”中观摩过的两部意大利文艺电影——埃托尔·斯科拉的《我们如此相爱》和马可·贝洛奇奥的《你好,长夜》:“趣味和好奇心应该互相作用,每个有能力在网络上发出大一点声音的人都应该尽力。”■
( 张珊珊:写博客,就是在保持自己对人和生活的好奇心
)(文 / 朱步冲) 前沿战斗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