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的基因理由

作者:袁越

健康生活的基因理由0

作息要规律,不要挑食,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愉快心情……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许多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忠告,但这样做为什么就能保持身体健康呢?科学家正在逐步揭开其中的秘密。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加州“预防医学研究会”会长迪恩·奥尼什(Dean Ornish)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着手研究健康生活方式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心血管病人即使不吃药,不做手术,仅靠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他根据研究心得写成的一本书上过《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在西方国家轰动一时。

之后,奥尼什博士又把精力转移到前列腺癌症上。2005年,他的研究小组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发现,如果前列腺癌症患者控制饮食,少吃动物制品,多锻炼,就能有效地控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繁殖速度,延长生命。今年6月,该小组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论文,揭示了其中原因。他们找来30名患有早期前列腺癌的男性病人,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度锻炼,并通过心理干预来保持病人积极乐观的心态。3个月实验后,这些病人体内的许多与癌症有关的基因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能够促进癌细胞增殖的基因活性下降了,而另外一些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基因活性增强了。

通常我们说某个基因是“好”或者“坏”,并不是说它们本身有好坏之分,而是它们各自编码的蛋白质有好有坏。从基因到蛋白质的转化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生物学家把这一过程叫做“基因表达”。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内都天生带有很多“坏”基因,关键是如何控制它们的表达水平。事实上,关于如何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一直是遗传学领域的热点,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试图揭开基因表达的秘密。

比如,就在去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安德烈·皮茨因(Andrey Ptitsyn)和他的研究小组用“基因芯片”研究了光线对小鼠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这种基因芯片能够一次同时研究2万种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使得这类研究终于在技术上变得可行。皮茨因博士的研究小组让一批小鼠生活在正常光照周期(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环境里,然后研究小鼠体内的基因表达。此前,科学家虽然知道光线能够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但通常估计只有15%的基因能够被光线改变。但皮茨因和他的同事们惊讶地发现,所有2万种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受到了光线的影响,无一例外。

接着,科学家们改变光照条件,让小鼠生活在周期紊乱的环境下。结果证明,这2万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虽然也在变化,但变化的周期越来越不同步。这就好像一个交响乐队没了指挥,虽然每个乐手仍在奋力演奏,但总体效果越来越差。

这项研究说明,光照周期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改变了生命的自然节律。按照这一理论,那些受到多个基因调控的生理功能,比如情绪、发育和免疫系统等等,更可能受到光照变化的影响。如果改变光照节律,就可能对生命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比如,很多与消化有关的基因与一种名为“瘦素”(Leptin)的激素有关,如果这些消化基因的表达水平被光线打乱,就会影响“瘦素”的功能。“瘦素”能够降低人的胃口,对控制体重很有帮助。皮茨因认为,人造光线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大约只有100年,也许正是由于人体尚未适应这种转变,才导致了“瘦素”功能的降低,从而使得现代人很容易发胖。

众所周知,生活不规律,晚餐吃得过晚,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皮茨因的实验也许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皮茨因和奥尼什的实验都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为人类防治某些疾病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们的实验结果很可能有着更广泛的用途,而不仅仅局限于前列腺癌。”奥尼什认为,“有两个广谱致癌基因——RAN和Shoc2,都可以被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抑制。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会对很多其他类型的癌症有抑制作用。”■(文 / 袁越) 生活健康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