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亚洲财富
作者:邢海洋7月7日,韩国财政部表示,将采取坚决行动抑制韩元“过度”波动,其中包括在必要时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这已经是夏季以来韩国政府第二次强硬表态,6月下旬,韩国政府曾动用总计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市场,提振韩元。
在亚洲,韩国政府的行动并不孤立,泰国和菲律宾也抛售了美元,但随着美元不再降息,美元跌无可跌转而走强,亚洲国家的干预行动并不成功。
韩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进口国,油价高涨使其进口费用大增,推高了国内的通货膨胀,韩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变成了稳定物价,于是,顺理成章动用了外汇储备。一年中,韩元兑换美元从约940韩元跌到约1040韩元换1美元,购买力下降,政府唯有入场干预。上半年,韩元对美元贬值了11.5%,在亚洲国家中还只能排第二。泰铢从年初的1美元兑30泰铢贬值到7月初的34泰铢,并且危机集中爆发在5~6月,情形之紧迫直追越南金融危机,5月2日泰铢兑美元还是31.84∶1,6月9日就贬到33.43∶1,贬值近6%。由于下跌速度过快,泰国央行从6月9日至今已连续两日对外汇市场实施了干预。
相对于韩元的温和贬值,泰铢的突然掉头向下乃由政治动荡触发,反政府示威活动导致政局紧张,境外投资者因此大量甩卖泰铢资产。不过,即使是政局紧张,更深层的原因也在于物价上涨。泰国创下10年新高的通货膨胀将迫使该国央行上调政策利率,泰国国债也遭遇大规模抛售,泰铢汇率因此仅仅两周多便下挫超过了4%。泰国的货币动荡还是国际热钱作用的结果。地下钱庄泛滥,宽松的监管加之2006年来随着美元贬值,热钱迅速集结,现在,一有风吹草动,热钱便迅速撤离了。2003到2007年间,泰铢对美元升值30.5%,韩元升值21.2%。
货币有升有跌,本来自然,令亚洲国家紧张的事实在于,两个国家的贸易均在今年出现了赤字。2007年12月以来,韩国贸易连续逆差,最高月度逆差达到37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逆差还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第一次。今年初,韩国政府曾预测有望在2008年实现13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实际上半年的贸易逆差达到57亿美元。泰国也如此,过去几年一直保持贸易顺差,2007年达到124.7亿美元,但2008年开始连续贸易逆差。逆差的主要来源是石油,韩国政府预计今年进口原油将耗资1112亿美元,高于去年的603亿美元。贸易逆差下货币自当贬值,以抑制进口平衡贸易,但事关石油和粮食这两种最基础的物资,亚洲资源贫乏的国家不得不动用辛苦积累下的外汇资产。这一点与我国和印度补贴燃油的做法几乎如出一辙。
高油价下,曾经累积起来的亚洲财富迅速消失,并且,只是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财富消失。同样是亚洲国家,我国人民币、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尼盾都呈升值态势,只有贸易进入拐点、由顺差转入逆差的国家,币值下跌,热钱消失。同样是“金砖四国”,印度卢比是唯一对美元贬值的货币,即可为这一财富消失现象的佐证。印度与“金砖四国”其他成员的差异在于:俄罗斯是净原油出口国;巴西出口农产品,甘蔗可提炼生物燃料,原油生产上也在加速;我国去年贸易顺差达到262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纪录,外汇储备达1.68万亿美元;而印度原油进口约占国内消费的75%,油价飙涨加剧印度经常账户赤字恶化,2007年经常账户赤字即扩大至134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而据投资银行报告,印度截至今年3月底的会计年度,预算赤字可能升至占GDP的9.1%,远高于去年的6%。贸易与政府财政的双赤字可能会引发外资逃离,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
全球国家还从来没有因一种商品如此清晰地划分成了两极,而早在这个两极世界形成之前,东亚国家凭借加工出口,为发达国家制造消费品换来了巨量的纸面财富。廉价的商品以资源的形式补贴发达国家,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更在金融市场借钱给了海外消费者,这样一个不平衡的货物和资金的单向流动集聚了巨大的风险。令人难以接受的却是,这样的风险,却以亚洲国家的动荡来了结。现在,石油充当了危机的导火索,亚洲国家危机乍现,财富消失,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则将成功地减少债务。
贸易顺差意味着储备美元,亚洲国家储备了太多的美元。现在,以石油为契机,这笔储蓄开始贬值,资金回流到发达国家,亚洲国家不得不尴尬面对又一轮被“剪羊毛”的时刻。■(文 / 邢海洋) 亚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