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熊猫时代的中国动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魔比斯环》
)
10天票房破亿元,让所有在中国境内发行过的动画片怯生生地“低到尘土里”。美国一家动物园曾经抱怨从中国引进的熊猫太过挑食,把经费吃得精光;好莱坞却从不会吃亏,他们用进口转外销的方式让熊猫阿宝吃回了中国大陆,掏遍大人小孩的口袋,很多影院几乎无人光顾的上午场,也因为《功夫熊猫》开了张。
在这个带着Hip-Hop味道的熊猫进入中国之前,《狮子王》以4130万元保持了13年的动画片中国内地票房纪录。就在一个月前,《狮子王》的导演明可夫的《功夫之王》在中国口碑平平。如果比较一下,阿宝和《功夫之王》中的小男孩性质完全一样:有梦想无根基的白日梦少年,像虚竹般的呆瓜,突然获得高深师傅赋予的神功,以弱胜强。唯一不同的是,《功夫熊猫》对中国、功夫、禅、道家的理解更接近中国人的原意。《葫芦兄弟》的编剧姚中礼说:“为什么洋人这次用我们没觉得恶心?其实《功夫熊猫》是一部彻底的主旋律影片,还是好莱坞惯用的傻瓜变英雄套路,就是靠细节的丰富取胜。因为他们有透彻的理解和尊敬的态度,正因为没有沉重的历史,他们拿来得非常坦然。”
所有人都想知道,为什么熊猫的爸爸会是一只鸭子?鸭子爸爸终于开口要讲家史了,观众们都以为它会说:“阿宝,其实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但鸭子讲的是:“我的面汤秘方就是,什么作料也不要加。”姚中礼看到这个细节非常震惊,他说自己“顿悟”了:“怎么可以想象这样大胆、狂放,不受约定俗成的束缚,为所欲为。”他认为这正是《功夫熊猫》的成功之处。而更让中国人震惊的是,《功夫熊猫》里没有一个主创是华人,却在背景里大量使用了水墨风格,乌龟大师羽化成仙是道家中最常见的传说,还居然有“春晚”式的烟火表演。
间隔十几天后,国产动画片《风云决》将在同样的影院上映,投资方上海文广影视剧中心的副主任王磊惴惴不安:“《功夫熊猫》使观众口味无限被提高了。”他很难想象拿《风云决》去PK《功夫熊猫》,即便再狂妄的人也不敢预测结果。此前,中国动画电影有过几次大的挣扎,1999年的《宝莲灯》算是个奇迹——2900万元的票房,和引进的《冰河世纪》、《加菲猫》成绩相当。刘欢、李玟、张信哲唱主题曲,第一次在国产动画片中使用明星配音,利用了国人对本土第一部动画大片的热情,虽然故事低幼,情爱主题歌和内容不符,还是成为国产动画的标杆。
近10年过去了,国产动画的技术已经和国际接轨。事实上,我们在上世纪就已经和国际接轨。40年代初,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也是世界第4部。1963年,他们的《大闹天宫》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上映,在国际电影节上夺魁。即便是今天的《风云决》,也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以往被当做借口的技术落后根本不是问题,另一个借口是资金不足。眼前的例子是2006年的号称第一部国产三维动画大片的《魔比斯环》,放映前气势磅礴:耗资1.3亿元,历时5年,由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400余名动画师精心打造,被称为中国“动漫”史诗,首周票房却仅有10万元!还不够制作1分钟长度的动画。很多业内人士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冲出二维,走向三维,观众就一定会买单。《魔比斯环》把所有的钱花在了技术上,连宣传的预算都没有留下。
王磊的外号叫Mr.卡通,作为炫动卡通的副总裁,他自己都无法认可“技术决定一切”这个论调。“尽管好莱坞的三维动画更多,但它绝对不是决定市场的最主要因素。”国内最火的电视动画片《喜洋洋灰太郎》是用Flash制作的,加拿大有个小公司重新编排《小红帽》,用的是很早期的三维技术,人物呆板,制作粗陋,却大受欢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故事精彩,《小红帽》颠覆了童话文本,狼外婆会溜冰、滑雪,气质前卫,原本柔弱的小红帽在新版中变成反派。《喜洋洋灰太狼》的编剧是香港地区情景剧编剧,被停播过一阵的很火的《虹猫蓝兔七侠传》的编剧也是电视剧编剧出身。动画从业人员习惯性地把目标观众定位为儿童,并且大大低估未成年人的智商,以为动画片是哄孩子睡觉的工具。《功夫熊猫》的创作就是随意而无目标的,没有目标观众,导演只是因为热爱中国功夫,花了六七年时间了解中国文化,再用4年时间创作,两个导演都从未拍过动画大片,是作为新人练手。王磊说,我们过于急功近利,如果一年之内没有成效,是不被允许的。
另一种定位误区倒是面对成年人,但又强化针对“动漫迷”。就像《风云决》,它改编自十几年前香港地区漫画家马荣成的作品,主题是武侠,故事简单得要死:聂风、步惊云两位师兄弟有猜忌有竞争,有师妹要抢,总要来个终极大决战。画法也是日本“动漫”那一套,小脸大眼、宽肩细腰,长得像男版芭比,夸张得不合比例,打起拳来霹雳四射。十几年前这些还很新鲜,改编成真人电影时由当时最火的郑伊健、郭富城主演,也积累了一批“粉丝”。但是到了今天,走到一个很艰难的地步。王磊说,他们筹备是在5年前,定位吸引小孩子和“风云迷”。可是,纵然小孩子爱看血花四溅,却未必喜欢两男为一女决斗的怪叔叔做派,“风云迷”在香港地区远比内地多,他们也不足以撑起一个大片的票房。别说他们,即便是整个内地的“动漫迷”都撑不起这沉重的使命。5年过去了,市场发生了变化,如果让王磊重新来过,他不会再挑选这个题材。
( 《风云决》剧照
)
业内人士为功夫+熊猫的创意叫好,题材的选择是成功动画的第一步。王磊认为,改编经典是风险最小的办法。但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改编,像《风云决》投资为1000万美元,中国市场消化不了它,这就要求故事至少有东南亚、日、韩基础,比如《三国》这样的,或者直奔世界,例如《花木兰》。可真正集合所有元素的故事早就被抢走了,重新翻拍的《葫芦兄弟》就没有冲着国际市场,它只是把原来的片子剪辑,重新配音,就赚到了800万元以上。
在国产动画片中,只有《宝葫芦的秘密》超越了《宝莲灯》,收获了3000万元,但要排除掉通货膨胀和票价上浮,况且这个数字是迪斯尼创造的,当《宝葫芦的秘密》贴上“Made in Disney”时,王磊怀着点醋意地说:“只要是迪斯尼生产,媒体都会关注的,我们请别人看,别人也不来。”事实仅仅如此简单吗?《功夫熊猫》是“梦工场”的作品,它在北方市场初期的成绩并不好,原因就是影院经理一听是动画片,不愿意接单。影院对于动画片一视同仁,都不看好,尤其是“国产动画片”。王磊在推广时发现影院对这类题材极其失望,他悲观地认为,如果《风云决》继续重复《魔比斯环》的结果,不会有机构再愿意投资国产动画这个投资巨大、风险惊人的行业。
( 《功夫熊猫》
)
姚中礼也悲愤地说:“中国是个文化赤字大国,音像制品的出口远不如周边某些小国。”中国动画是劳动力密集产业,国外设计原型和分镜头剧本,把后期交给中国人,就像当初的彩电制造业一样,我们是粗加工。但如果按照现在的彩电业发展,中国动画的前景也并不可悲。动画分为创意、制造、产品开发三个流程,我们属于中间大、两头小,制造业已经成熟,却没有人去做创意、市场和产品测试,好莱坞的联合制片委员会在投资一个动画片之前就已经可以看到一本厚册子,上面有前期投入、衍生产品生产、造型图、故事大纲等等。《功夫熊猫》既是一声警钟,又是一剂强心针,让动画从业者意识到自己思路的狭窄。王磊的新项目就是和邵氏公司合作,买下经典武侠片的改编权,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仅仅依靠几本漫画文本上。■(文 / 孟静) 功夫熊猫熊猫风云决动画武打片武侠片中国电影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