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月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朋友知道我爱喝茶,特意给我捎来一盒礼物,说是珍贵的日本抹茶。我哭笑不得,饮不下喉,弃之可惜。

日本的茶道源自我国宋代,当时制茶采用“蒸青”工艺,制作起来非常繁琐。首先蒸茶,将茶叶洗净放入甑内蒸焙,去除草木味;榨茶,先后两次用冷水冲洗蒸好的茶叶,再榨去水分,去除苦涩味;研茶,把茶叶放在盆中,加适量水,用杵不停捶揉,直至水干茶热;造茶,将研好的茶膏放进各种形状的模具中压制成形;过黄,压制好的团茶,用火焙烤6~15次;最后,把团茶在沸水中过汤出色,放置在密封房内,快速拨扇,晾干成茶。尽管用心良苦,费事劳神,茶叶大量营养成份在过程中被损耗,滋味也折腾殆尽。

团茶喝起来不轻省,先要将茶团敲碎、碾成细末,再过筛。把茶末注入茶盏,以沸水点冲,用篦刷轻轻搅匀,方可饮用。这不由让人想起法国人说英国人的那句笑话,你们把鸡杀了两次,第一次是杀的时候,第二次是煮的时候。宋代末年,制作简单、口味更佳的“炒青”散茶开始盛行,后来明太祖下令“罢造龙团”,团茶就被中国人彻底淘汰了,与团茶伴生的茶宴也逐渐消失。以此为分水岭,中国茶文化分为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我们现在喝的茶多数出现于清代,是经过多次改良升级的炒青散茶。

所谓“抹茶”是“末茶”的异写,日本人不但不抛弃、不放弃,还吹得天花乱坠,说成极品中的极品,价格昂贵,一两黄金买不到一两茶。传承自径山寺茶宴的茶道与大和文化不断交融,程序日益复杂,塑造成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至于朋友送我的不是抹茶,而是绿茶粉,做蛋糕、冰淇淋的玩意。

台湾地区亦得日本文化精髓。台茶据说种植于2000多米云雾缭绕的高山,茶树一般超过600米就不能生长,个别地方800米也有种植。台湾就算有暖湿洋流经过,茶树翻番地往上蹿,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改天换地的本事,心有多高,茶有多高。其实在我看来,台茶始终没肉,不够厚,茶香不盈鼻,仅仅因为“台湾制造”,市场就追捧者众。这使一些福建茶商放弃经典工艺,转而仿效台茶,制作所谓“轻香型”乌龙茶,大大缩短茶叶发酵的过程,甚至不经过发酵,生生把“绿叶镶红边”的乌龙茶整得比绿茶还绿,香味寡淡、滋味索然,冲三泡就没什么喝头了。“轻香型”乌龙茶还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不耐久贮。于是茶商将茶叶改成小包装,一包约莫冲一泡,冷藏在冰箱里。美其名曰:卫生方便。■(文 / 江乙) 茶道茶文化文化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