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小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的第一次出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国门刚刚打开,出国公务都要接受一些简单的外事培训。讲到其他方面的注意事项时大家昏昏欲睡,只是讲到付小费这个环节,人们都立马打起了精神头儿,因为这涉及钱是不是够花的问题。当时可不是想花多少就花多少,而是外管局就批给你每天50美元的花销,这中间包括小费等零花钱。所以得学会一个萝卜一个坑。
学完注意事项,我们的第一站是日本。早晨起来用餐前,我按照出国培训时的提示,把要付的小费小心翼翼放在枕头底下,据说这种放法最文明,好处是让饭店清洁工不至于有心理负担。可我在吃早餐过程中,或许对我那天听培训课的记忆产生了怀疑,总觉得小费这样放不是个地方。你说要是那位清洁工把铺盖卷一卷放进了保洁车,岂不被我陷于不仁不义中?好歹中国也是个文明古国,于是我乘着电梯,就回房间把小费从枕头底下掏了出来,然后在洗手间、电视机这几个地方权衡再三,最后决定放在最醒目的茶几上。
因为大家是第一次出国,所以就在回来的航班上交流起付小费的心得。A说自己不仅付了,还用英文写了封煽情的感谢信,大概写前翻了好几遍中外礼仪大全。C说自己比A做得肯定还要好,他回房间后专门挂出“立即清扫”的牌子,等那位清洁工进来喊“May I come in”时,就非常认真地交到了对方手里。最后轮到F发言,他说,“我压根儿没放,把本来要付小费的硬币都扔进了看小电影的投币口”。这样,我们这个团总算出了个没按老师讲课的异类。
后来,随着出国机会越来越多,我所看到的付小费方式也开始五花八门起来。最绅士的付法要算在奥地利,把我看得目瞪口呆:一位中年绅士在萨尔茨堡一家饭店门口下车时,门童殷勤地替他开了车门,就在下车迈向饭店的一刹那,这位绅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攥在手心的小费非常隐蔽地塞进了门童手里。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张花花绿绿的欧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交到对方手里的。不管怎么说,这种手段绝非我等一两天就能练就的。
当然也有比较尴尬的时候。前几年我在旧金山用餐时,看到有个国内来的老兄在结账,他一边剔牙,一边把一张一美元的小费拍在餐桌上,然后大声吆喝着“Dollar! Dollar!”■(文 / 半瓶老醋) 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