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赤壁之战战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解读赤壁之战战场0( 冬天的赤壁渡口码头 )

战前曹操的困境和选择

南宋时期被刻在赤壁山崖上长150厘米、宽100厘米的红色“赤壁”二字,历经江水侵蚀淹没,至今醒目依旧。唐《元和郡县志》写道:“赤壁山在今天蒲圻县(1998年改名为赤壁市)西八十里,亦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操舟船败走处。”南宋末年的著名抗元文士谢叠山从江夏前往洞庭湖途中舟过蒲圻,就曾看见石崖上刻写着“赤壁”二字。湖北省研究赤壁之战的著名专家冯金平先生考证,这二字并非如过去传说中是周瑜所书。南宋人笔记显示,两字为当时本地官员赴江浙一带上任前所写。

有些历史的细节会这样在时光的淘洗后逐渐清晰显露,有些清楚的大事却容易被混淆。宋代之前并没有人对于赤壁之战的地点发生疑问,此后却有对于黄州等多处的误解和纷争。不过以今人的视角,曹操既然意欲“与公会猎于吴”,战争为何会爆发在湖北的赤壁?

曹军最直接的进军方向似乎应该是从东吴首都建邺附近长江直接渡江。另一个稍远的选择可以从许昌直接南下,沿今天京广线的方向,直接兵指夏口,占领这个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但曹操却从许都出兵,首先选择了向西南进攻荆州。“曹操并非没有这样做。”冯金平说,在赤壁之战后,曹魏和东吴在安徽巢湖附近的须濡口多次相互渡江征战。但是在建安十三年,拥有北方铁骑的曹操缺乏渡过长江最重要的力量——一支能够抗衡东吴的水军。而这支水军在当时的中国,除了东吴,便只有荆州。

从许昌到荆州、襄樊的三国路线颇为适合考量当年曹操面临的天下。在今天的许昌,已经找不到什么和曹操有关的遗迹。城里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明代的春秋楼山门,那是曹操赐予关羽的住所。工作人员说,虽然这里一度是曹操政权的首都,但拥有忠义名声的关羽比曹操的影响力显然大得多。城内另一个著名的建筑是文峰塔。自唐代开科取士以来至废除科举,汉代人才辈出的许昌竟然从没有人中过进士,于是建此塔以求文运。或许可以用汉末的大乱来解释这一现象。号称天下人物皆出颍洛的中原,战乱中早已是人民流离凋零。到曹魏定都长安后,中原的没落已经是不可避免。

解读赤壁之战战场1( 赤壁地区盛产芦苇,这是草船借箭故事的基础 )

曹操的许都其实在今天许昌东南15公里处的古城村。当我在正午的阳光中到达那里时,所见当年真正的遗迹,不过是一大片麦田边几段残存的土墙。躺在新建仿古阙门下乘凉的汉子姓程,他指着麦田远处的土堆说,那是当年汉献帝宫殿所在的台基。古城村的这些麦田,正位于当年许都城垣的内部,当年的街市城池,如今已经成为沃野。就连保存到近代的土墙也最终在30多年前被公社挖平,让历史彻底成为过去。

古城村并不算非常富裕,老程说,亩产千把斤,麦子根本已经吃不完。曹操一生征战,最为看重的却是人才和粮食。汉末王粲在《七哀诗》中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描写当时中原一代的荒凉与萧瑟。曹操虽然统一北方,中原经济和人口却受到毁灭性的摧残,繁华的东都洛阳成为一片瓦砾,不得不修建小小的许昌作为临时的都城。三国战争在章回小说中被最多描述的战法,便是断敌粮道。官渡之战曹操胜在偷袭乌巢,刘表以断粮逼走袁术。关中军阀张济因为缺粮而攻击富裕的宛城,被刘表所杀。这样的冤仇却因为刘表容纳张绣在宛城抗拒曹操,竟然被张绣感激涕零。粮食是汉末经济毁灭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所有军事势力征战的基础条件。

解读赤壁之战战场2( 蒲圻地区民间的脚盆鼓,相传是周瑜军队的军鼓 )

温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张靖龙是对赤壁之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他认为以当时曹操控制地域的人口和经济情况,如果出动20多万军队南下伐吴,肯定要牵动曹操控制地域下几乎所有民众的生产生活。如此一来伐吴不但难以持久,反倒将迅速动摇曹操的根基。选择先进攻刘表控制的荆州,不但可以首先除掉另一个未来的对手,而且荆州的钱粮、人才和军事力量正好作为伐吴所用。

荆州:曹操进攻江南的序曲

( 赤壁长江北岸的乌林,曹军的战船在这里被烧 )

史载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这一点在襄阳隆中的诸葛亮看得很清楚。鲁肃也深知荆州“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曹操进军荆州,正是一石三鸟的妙手。而第一个目标便是荆州北部的南阳。

从许昌到南阳市一片坦途,沿途田地显得更加滋润富饶。位于南阳盆地的南阳市当年是刘表荆州所属。从南阳前往同在南阳盆地的襄樊不过100多公里,途经邓县、博望坡和新野,都是三国以来为人熟知的地名。至今襄樊和南阳虽然分属湖北、河南两省,但口音几乎一模一样。南阳市广播电台一位负责宣传的干部说,南阳市当年叫宛城,属于荆州属下的南阳郡。虽然不过是一个郡治,南阳在当时却拥有近53万户240多万人口,为东汉各国诸郡之最,人口接近曹操控制的徐州,超过了幽州、交州、并州和凉州四州。公元140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大约70年前,荆州全境拥有139万户。人口数量达到1196万,占全国的13%。成为除益州外人口最多的州。而相比公元27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的统计,魏国全国不过66万多户,人口还不到500万,甚至无法与刘表时代的荆州相比。

更为重要的是,荆州接纳了大量中原人才。这位干部说,至今南阳作家群在中国也颇为有名,这也得益于历史上荆州重文的风气。汉末的中国,众多中原人口迁往并不遥远却安宁富足的荆州,一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实际却试图“闻达于诸侯”。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及其众多朋友多为颍洛一带人士。加上刘表振兴教育,礼贤下士,荆州如同遗世乐土。《襄阳记》称为“沔南之膏腴沃壤”。当时淮南袁术的部队依靠沟渠螺蚌充饥,“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而曹操的军队一度干粮袋内带着人肉干。没有野心却拥有钱粮、人口和人才的荆州,必然成为各路军阀垂涎的对象。

从南阳到襄阳的一片坦途都处于南阳盆地之中。继续沿汉水自襄阳南下,才进入更大的江汉平原。宽阔的汉水从襄阳和樊城之间流过,襄阳四周一片沃野,并无高山险阻,却有汉水通途。荆州处于通往关中、岭南、蜀地和江夏的中心,从南阳到襄阳的南襄隘道是南北的重要通道,公元前505年吴国攻灭楚国的战争走的就是这里。张靖龙认为,当时的江汉平原并非今天看到的这样一片沃野良田。沿南郡(今天荆州市)两岸一直到夏口(今天汉口一带),江汉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夏口的地理位置尚不如今天武汉这样具有全国枢纽的地位。荆州位于地理交通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控制着长江上游的干流。拥有荆州,大江之险便不为东吴所独有。

曹操并未从合肥一带渡江的原因也在于此。东吴水军在与荆州水军的交战中便胜多负少,何况北方的曹操。位于江陵的刘表水师便是荆州的另一大财富。刘琮的投降不但让曹操赢得了土地、人口和粮食,更是在几乎一夜之间获得了8万人的水军和战船部队,而这些显然不是曹操在短时间内能够打造出来的。

被忽略和被关注的要点:夏口

如今从襄阳前往武汉有两条路。新建好的二广高速公路从襄阳经枣阳、随州抵达武汉,比过去向南经由荆州市的高速公路缩短了100公里。曹操得到荆州后,对于继续进攻东吴也同样需要做一个进军的选择。沿着汉水直接进攻夏口(今天汉口附近),或是从荆州南下先夺取拥有钱粮和水军的江陵,然后再沿长江而下攻击夏口。曹操选择了后者。他的5000骑兵连夜追上了刘备的大部队并彻底摧毁了刘备几乎是最后的军事主力,迫使其只能逃往夏口。作为曹操一生中最为看重的对手,占领荆州同时也意味着铲除了刘备未来可能的根据地。曹操下一个目标只可能是江夏。

长江从南郡东下,在湖南岳阳洞庭湖开始向东北方向流去,到达夏口后再次转折向东南,至柴桑(九江)抵达鄱阳湖。巴丘、夏口和柴桑分别作为曹操、孙权和刘备的重要军事基地,三地形成一个三角形。对于曹军,最自然的军事选择便是步军在长江北岸随水军沿江东下,占领刘备最后一个据点夏口,获得进击东吴的前进基地,然后东下进攻柴桑。一旦夏口被曹操军队占领,不但刘备失去最后一个据点,东吴的大门柴桑也已经暴露在曹操面前。然而曹操在长坂坡对于刘备大部队果断坚决的追击,却与进占夏口的迟缓形成对比。按照谋士贾诩的建议,曹军应该先利用整合荆州的各种资源,巩固地盘后,力图迫使东吴投降。曹操则试图一鼓作气,“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冯金平认为,以曹军的兵锋和气势,无论稳扎稳打,还是立即发动进攻,都没有什么不合适之处。但曹操占领荆州后全军休整了两个月之久,却未对属于荆州的夏口采取任何军事推进。夏口附近长江南北,大别山和幕阜山分别从西北—东南和西南—东北走向卡住长江两岸。而在东吴的后方、长江北岸,曹操的军队还在合肥对吴军后方形成压力。一旦夏口被曹操占领,刘备这支力量则彻底退出军事角逐的舞台。曹军在长江上游进可攻,退可守,东吴则将完全失去向上游进攻的能力。仅仅剩下一个扬州的东吴,此前内部关于投降还是抵抗的争论,将会被投降所压倒。但曹军休整的这段时间却让刘备和孙吴实现了联盟,并已经在军事上充分意识到并利用了夏口的价值。

今天的赤壁市过去被称为“千湖之县”,湖岔河港密布。冯金平说,在公元208年时,这里和夏口都属于云梦泽一带,大泽横贯长江南北,湖岔密布,道路泥泞,不但让曹操水军在途经洞庭湖时一度迷失湖泊的出入口而耽误两天时间,更是让路上的步兵难以行进。如果没有荆州水军,曹军不但无法渡江南下,即便步兵和骑兵在江北沿江而下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有占领夏口,才能获得一个军事前进基地,届时曹军便能直接通过汉水从荆州(襄阳)向前线进行补给。张靖龙认为,如果曹操和东吴的对峙发生在夏口而不是赤壁,即便在水上遭受火攻,陆地平坦宽阔,筑有城池的夏口也不会让曹军一败涂地,至少可以继续隔江对峙。但曹操不知何故的迟缓却让刘备和孙吴迅速联合,开始从夏口向长江上游推进。

“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孙权任命周瑜和程普作为左右都督,各领数万兵马与刘备共同进军。一个“逆”字,不但明确说明赤壁战场只可能是在夏口上游,更道出孙刘联军的主动进军,绝不容夏口这个能够同时控制长江和汉水水道的要道有失。当曹军的水师终于从洞庭湖驶出时,两军有点偶然地在今天赤壁山一带的长江江面相遇。曹操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点,但是在赤壁,他其实还有一次机会。

赤壁天堑的战略价值

“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历史的结果证明,曹军的机会稍纵即逝。

赤壁山附近的陆口过去向来被称为江东锁钥。台湾三军大学编纂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一书记载,早在周瑜随孙策讨黄祖于沙羡(嘉鱼县东北)时,已深悉此地理形势之重要,建安三年周瑜讨伐江夏,“留镇巴丘”,必然曾乘船路过赤壁。建安十三年春,周瑜再次讨伐江夏,任前部大都督。当年冬赤壁之战后,吴军开始派遣军队专门驻扎在赤壁市境内,这已经通过史料和出土文物得到双重证实。周瑜认为赤壁的重要战略地位在于,曹军一旦在赤壁、陆口登陆,便可以同时在南岸多处比长江北岸有利得多的便利路线进攻柴桑。

冯金平说,曹军在赤壁登陆,说明曹操同周瑜一样,也发现了赤壁的重要军事地理位置。从赤壁山沿陆水河而上,经过今天崇阳县一带穿越横贯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的幕阜山,便可以绕过夏口,从陆路直接抵达东吴前沿基地柴桑的侧后方。这一带虽然是山地,却并非骑兵不能逾越。一旦曹军铁骑从赤壁登岸,占领幕阜山西侧广大地界,还可以通过赤壁、咸宁一线的陆地走廊北上进攻夏口,这条通道正是今天金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所在。冯金平说,从此后太平天国时代到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汀泗桥战役,赤壁到咸宁、武汉的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此一旦曹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登陆成功,则东吴不但长江天险不复存在,反而面对曹军多线进攻的危险,如此,兵力远逊于曹军的东吴将根本无法防御。由此可见孙刘联军主动向长江上游的推进是极为高明的策略。长江防线基地越是推向上游,东吴便越能够减少后顾之忧。

孙刘联军就是在曹操休整两个月和在洞庭湖迷航的巧合中比曹军早一天占据了陆口。虽然孙刘联军先到,但是赤壁战场对于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从赤壁市前往市区西北约42公里处的赤壁山,沿途所见不再是当年的沼泽湖泊,而是千百年来被耕耘平整的稻田。如果不是冯金平指引说明,在赤壁山头现场也很难分辨出当年的地形和位置。以赤壁山作为此一带长江沿岸中点,上游分别有太平口、清江口,下游4公里处则有陆水河注入长江。太平口内有黄盖湖,湖后方的太平城作为当年屯兵之所,如今还能看到残存的土墙遗址。而清江则已经消失在如今的田亩之中。

赤壁山后,一家来自山东的公司正投资建设赤壁游览的配套设施。在一座高达数十米的仿汉阙建筑上,整个赤壁战场得以一览无遗。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各相距百余米,成一条直线从陆地延伸到长江中。而唯有赤壁山倚岸临水,虽然高不过数十米,却是附近长江两岸唯一的制高点。山上林木繁茂,若在当年,不但可以一览平坦的乌林江岸,己方兵力调动则可在林木隐蔽下不为人知。在赤壁山两侧,新加固的长江大堤在长江水线后百多米处构成壮观的弧线。大堤和江水之间是宽阔的堤垸,农民们为了经济效益种植的树林形成一条和大堤平行却宽数倍的绿色长墙。而从树林一直延伸到水边的便是宽达几米到数十米不等的芦苇。长江水从岳阳一带的上游冲击而下,在从南岸伸向江中数十米的赤壁山下形成一个回水湾,在江水中产生出一道泛着清晰白沫的分水线。从赤壁山西侧渡口开出的渡船载着车辆缓慢地开出,顶着长江的水流,沿着一条斜线缓慢地开往对岸上游处的洪湖渡口,显现逆水渡江之难。

对于数十万军队来说,长江到底是何等不可逾越的天堑?冯金平指着悬崖上的刻度,那里标示的1998年洪水淹没处,标高已经超过崖壁上“赤壁”两个红色大字。冯金平说,在长江枯水的季节,从赤壁山到对岸乌林江面距离也超过1公里,洪水时期,这个宽度则要扩大数倍。“三国时代并没有今天这样的大堤。当时长江两岸密布的是湖泊和沼泽,直到今天,黄盖湖等湖泊也有水道和长江相通。在人烟稀少、湖泊密布的三国时代,涨水期间的江水自然漫向低洼的内陆和湖岔,江面远比今天宽阔。如果没有充足的船只和熟练的水军,数十万大军试图在东吴训练有素的水陆部队抵抗下渡江,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赤壁和乌林:隔江相望的生地和死地

对于东吴而言,赤壁也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基地。赤壁山的面积方圆不过百余米。连同后方的南屏山、金鸾山和周边陆地,当时安置上万官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距离赤壁数十公里的太平城遗址,如果不是通过航拍和因为发掘出文物,这座三国时期用来屯兵和粮草的土城可能永远不会被当地居民所知。“但那其实是赤壁之战后东吴修建的城垒。”冯金平说。赤壁之战时,东吴相对而言的优势,可能在于南岸众多的湖泊有利于水军的停泊。在赤壁山西侧的黄盖湖据说就是因为黄盖在此训练水军而得名。

相比而言,曹操的军队被意外地阻滞在赤壁对岸的乌林,却真正地陷入兵家所说的“死地”。

长江水出沔阳螺山后即进入百里洪湖。北岸的洪湖与大江之间的窄长走廊不过是湖水和江水之间的自然堤岸,分为上乌林、中乌林、下乌林。乌林背后是黄蓬山,清光绪《沔阳州志》载:“黄蓬山统三百余阜,延袤二十里。”“其支阜者南曰乌林矶。”赤壁战时曹军就驻在黄蓬山一带。张靖龙认为,曹操水路步骑最少有23万之众,乌林一带方圆不过数公里,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多的部队。

在长江大堤上行走,堤外密布一人多高的宽阔芦苇荡。如果不是坝顶修筑公路,江滩几乎寸步难行。装运芦苇的航船为避免搁浅,只能在泥泞的江滩水线外很远通过栈桥向岸上装卸芦苇。在公元208年冬天乌林覆盖着芦苇的泥泞滩涂上,从乌桓和华北平原南下的北方骑兵突然需要在这里跋涉宿营,忍受寒风和蚊虫叮咬,疫病流行自然是可想而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大军初战不利后遭遇大疫,最后被迫撤军。但迫使曹军彻底覆灭的,还是黄盖的大火和乌林的最后决战。曹操既然能够发现赤壁的有利战略地位,何尝不会发现乌林的不利地形。然而所谓“运去英雄不自由”。黄盖此时的假投降让气势逼人的曹操产生了松懈,而对岸却有充分的条件发动一场突然的火攻。

在张靖龙看来,关于赤壁之战最大的错误想象就在于将战场局限于赤壁山和乌林的隔江对战。张靖龙和冯金平都认为,赤壁之战的真实战场,实际上双方大军沿着长江两岸对峙,两翼自然展开,沿江分布对峙至少数十里之遥。简而言之,赤壁之战的战场,是以今天赤壁山为中心的长江两岸绵延数十里的江岸和江面。如此一来,古人所言曹军80万大军首尾相接200里的描述便显得可以理解。而赤壁山两侧数十里众多的湖泊港汊让孙吴水军能够隐蔽地准备,然后向对岸曹军发动突然袭击。

赤壁市的博物馆中陈列着从赤壁山及其附近发掘出来的三国时代兵器,除了铜铁剑外,最多的便是各种箭头,而最为珍贵的便是几个从赤壁山的东吴墓葬出土的青铜弩机。赤壁山出土的最精致的一个青铜弩机上,至今清晰地刻着“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一张”的14字铭文。吕岱在赤壁之战时作为督军校尉曾经参战,黄武二年在蒲圻任镇牧,到孙吴太平元年(256年)死于任上,共在蒲圻驻军镇守达34年(其中有两年外调)。可见在赤壁之战后,孙吴占领荆州地界后,对此地军事的重视。弩机也显示出在大江作战,弓箭是最重要的武器。

《三国志》记载,“刘表所置艨艟斗舰数以千计”,在当时条件下实属可观。与刘表同霸长江天险的孙氏政权的水军实力至少与之相当。艨艟是一种以生牛皮蒙船的小型船只,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用以冲突敌船。斗舰则是在船上设女墻,船内开女墻,采用梯级复式结构,水兵可以梯级排列迎敌。黄盖用艨艟舰装载易燃发火物质在夜间袭击曹军。冬月的长江边,芦苇浩荡,绵延至岸,水军和陆军混杂在狭窄的乌林地界。一旦被硫磺等物质引燃,风助火势,迅速蔓延,几乎无可逃脱。而在寒冬季节跳水求生也几乎无异于自杀。

孙吴的另一个攻势便是在混乱中同时于乌林侧后登陆北岸。孙刘联军部队突袭曹军营寨,最终的战斗在乌林结束。很少有人意识到曹军初战退回到南岸后,其实再也没有能够登上对岸那座并不高的赤壁山。■(文 / 蔡伟) 荆州赤壁之战刘备曹操咸宁市湖北襄阳三国人物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