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直航:经济收益的短期与长期

作者:朱文轶

( 2005年7月,台湾本岛学校师生首次通过厦金直航“东方之星号”船赴大陆交流访问 )

“第26个县”

一年半之前,台北101大楼对公众开放。“这座世界最高建筑似乎大胆体现了台湾对未来的信心。如今,它看上去更像是在提示着台湾的困局。”《金融时报》一名专栏作家称,“楼内宽敞的大堂几近无人,1/3的楼层依然空置,而设计用于金融交易的房间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幻想。”

这幢建筑在某些方面被视为台湾地区经济在过去10年间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象征。由于数千家工厂和管理人员迁往大陆和东南亚,台湾一度欣欣向荣的制造业迅速削弱,使台湾更加依赖低工资的服务业,以及逐渐萎缩的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

尽管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4.5%,许多人的实际收入仍停滞不前。工厂失业工人转向工资更低的工作岗位,加剧了不平等现象。直接投资流出令投资流入相形见绌,据估计,有500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流到海外。回流的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投机而非生产性投资,消费信用热潮在支撑着岛内需求。

造成台湾地区经济困局的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单向开放的两岸经贸关系。台湾当局拒绝两岸直接通商,两岸贸易长期以来也只能经过第三地间接进行,经贸渠道滞缓带来台商经营成本的上升,限制了他们得到更广阔的大陆市场。

两岸直航:经济收益的短期与长期1( 6月15日,广州“广之旅”开设台湾游报名专场,预约登记的市民们前来办理手续 )

“台湾地区是典型的海岛型浅碟式经济,本身资源缺乏、市场有限,经济发展动能主要来自出口。2001年以前,台湾地区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从早期的圣诞树灯泡、雨鞋、雨伞、球鞋、球拍、自行车和汽车灯,再到后来的计算机、鼠标、彩显、打印机和芯片,美国一向是吸纳台湾制产品的最大市场。但是这种局面在2001年发生了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出口金额首次超过对美国的出口金额,而且差距愈拉愈大。到2003年,台湾地区有28%的产品出口到大陆,22%是到美国。目前,大陆不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台湾最大的外贸顺差来源地,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学家胡鞍钢说,“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专家估算,一旦大陆给予台湾水果免关税待遇,并扩大产品的上市渠道,台湾年出口金额至少可增长7%,大约增长500万美元。“以芒果为例,台湾农政单位估计,仅开放上海与北京两地市场,就能让台湾芒果每年增加约2000吨销售量,为农民带来300万美元以上的收益,并解决台湾芒果在夏天盛产时所发生之产销失衡等问题。”前海基会副秘书长石齐平接受采访时说。

两岸直航:经济收益的短期与长期2( 6月8日,来自台湾的醒狮团和原舞者舞蹈团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演出 )

马英九今年3月份的当选可以看做台湾企业的利益和希望的体现。陈水扁的台独立场既分裂了两岸关系,也激怒了选民,而马则向来承诺与大陆保持更商业化的关系。

与大陆城市直航是马英九最重要的政治承诺之一。过去5年,台湾均做出一次性安排,允许在春节期间开通两岸直航包机,放宽了自1949年对两岸直航实施的限制。由于台湾当局限制,当时的春节包机须经停香港或澳门,并只允许单向载客,且大陆航点只限上海。2006年6月两岸达成的协议将这一安排扩大到中国每年另外3个传统节日,并首次允许开通货运包机。

两岸直航:经济收益的短期与长期3( 6月28日,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上来自台湾的水果 )

直航实现,最短期的经济收益是将明显缩短经由香港的费时航程,而更长期来看,这既是复苏投资、吸引台湾企业家以及蓬勃发展的企业,即在笔记本电脑、微芯片和平板显示器等产品领域获得世界领先地位的企业回到台湾的关键,也是台湾获得大陆更深入的市场腹地和两岸长期稳定经贸关系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这一系列变化的推动者除了政治家,当然还有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台商群体。据台湾媒体保守估算,在大陆投资经商的台商有20万~30万人,而大陆学者的估算达到80万~100万人之多。鉴于他们的影响力,台湾岛内将这一群体称为在“台、澎、金、马”25县之外的第“26县”。

直航的经济账

尽管两岸直航的实现6年来一直是缓慢中推进,但“开放三通”始终是让那些早期西进的台商最兴奋和翘首以盼的信息。

台湾最早西进大陆的企业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台湾龙凤食品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蒋经国当政期间,确立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给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制造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使不少台商走出台湾地区寻找出路。“我们发现大陆的成本比东南亚还低。”1991年,龙凤集团进入中国内地投资,如今中国内地销售额已经占整个集团的80%,而集团的加工产品主要来自台湾。

据叶惠德估算,按原来经第三地中转的航运方式,龙凤食品从台湾到大陆需要4天,公司还需要准备5天的库存。直航后货物可在两天内抵达,大陆这边的公司只需要3天库存量。

“一旦直航,运货量还将增大。”叶惠德说。此前高雄与福州、厦门间的定点直航可为佐证——1997年4月19日起,大陆与台湾两岸船公司采取“不通关,不入境”的方式,从事福州、厦门两港与高雄之间“试点直航”。两地的航运业务由1997年的双向414航次,至2003年增至1010航次。

“直航”带来的另一个明显可估算的经济利益是,台商的往返费用。

沪铼光电是2001年进入大陆的台湾企业,母公司莱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光碟生产厂商,企业内有30名左右台胞,平均每人每年回家5次,一次所需费用是5000元人民币。加上总部人员的短期交流培训,企业每年要为往返两地的人支出上百万元。

“直航之后,往返费用将省去一半。”总经理张文南向记者估算。直航还能带来潜力巨大的隐形经济利益。直航前来往两地需要花费1~2天时间,直航后,从上海飞台北只需要80分钟。以龙凤集团的台商为例,每人每年回台湾4~6次,每人每年可节省4~6天时间。“甚至职工家属可以在周末就往返台湾一次。”叶惠德说。

台湾海峡“封锁”时期,这些收益被香港地区和韩国济洲分割了。“两岸靠第三地中转,有七成是从香港中转,两成从澳门中转,‘小三通’约6%,另外4%则是由韩国济州进中国东北与北京。”台湾复兴航空公司董事长范志强接受采访时说,“台港航线是全球飞航频率最高的两航点。国泰、港龙与长荣、华航一天至少40班飞机往来,也就是台、港客人一天至少1.2万人。”

早在2003年,台湾“陆委会”就发布过一份对两岸直航后的成本节约估计,认为空运“直航”每年可节省旅客旅行成本132亿元新台币,节省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货物运输每年节省成本约8.1亿元新台币,节省运输时间26万吨小时。以“台北—北京”线为例,则可节省7小时10分,“台北—上海”及“台北—厦门”,分别可节省9小时及7小时50分。以每年300万人次保守估计,总节省将达500亿元。这笔费用将极大增加台商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货物运送需求。

当记者问到什么对台商经济利益影响最大时,叶惠德毫不犹豫地说,“三通,最重要的还是三通”。

直航,只是开始

直航无疑是个开端,人们希望两岸经贸关系中很多僵持的环节借此得以打开,比如金融问题。某种意义上,它比交通成本对于台商更为重要。90年代初,龙凤食品有限公司刚进上海时,获得当地银行100万元贷款。“我一分没用,贷款到期后直接归还,这样慢慢和当地银行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叶惠德说。如今,龙凤集团在当地银行有了上亿元的信用额度。但这样的企业并不多。

大部分中小型的台湾企业因为得不到大陆银行的信任,面临融资难题。在2004年大陆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后,银行为降低风险,采取提高押金比率,或要求企业提高担保品数额的方式,一些中小型的台湾企业更是求贷无门。

台湾《工商时报》曾于2004年做过调查,称流动资金紧缺为台商的梦魇。张永南管理的沪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目前约有2亿美元的资产,但他们在大陆的融资额度只有4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来自当地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信用额度,2000万美元来自企业的不动产抵押贷款。而在台湾,母公司莱德集团拥有“中国信托”、台新等定点银行,可以获得几十亿新台币的融资额。

“如果台湾银行能进入大陆营业,会大大改善台商的融资困境。”张永南说。然而,据目前情形而言,已经进入大陆的台湾银行处境尴尬。大陆在2006年12月对外开放金融,但是两岸金融往来却一直未能发展。2004年香港特区和内地签订的CEPA,使得香港金融业可以提前进入内地,而金融融资管道却一直是台商的短板。

另一边是焦虑的台湾金融业。“1990年初,台湾开放民营银行,希望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台湾金融研究基金会政策委员许振明在电话里说。这个梦想,受到了两岸关系不确定性的阻击,他说,“‘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提是以东亚区域为主要腹地,尤其是服务在中国大陆的台商。如果金融业的市场基础被关闭了,这个前提就不复存在了”。“台湾银行经营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一度陷入困境,当局主张的金融改革以金融机构合并重整为主要策略,但这显然没有对症下药,银行存贷市场和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如果无法解决,台湾银行业务在大陆得不到展开,台湾金融始终会陷入这样的被动:岛内内部银行过多,资源有限,恶性竞争。”

纪荣年是漳化银行昆山办事处的首席代表,他是得知金融开放的可能性,最早到大陆来踩点的业内人士之一。漳化银行是台湾三大商业银行之一。2002年,大陆共核准7家台湾银行在大陆设立代表处,漳化银行于当年2月在昆山设立了办事处。根据国际惯例,外资银行在外地设立办事处两年后可以转为分行,开展业务,如今3年过去了,“由于两岸的政治关系,我们的业务迟迟不能开展”。纪荣年说。

7家台湾银行被核准进入大陆设办事处的同时,4家大陆银行向台湾申请落地,但遭到台湾当局的拒绝。“金融开放是一个对等互惠的关系。”纪荣年说,“如果台湾的‘金监局’能签发大陆银行入台的核准证,我们这边转为分行指日可待。”

几年来,漳化银行每年都要为这个不能营业的办事处投入大量成本。购楼是第一笔,2002年漳化银行在昆山市黑龙江北路买下了两层楼,耗资1100万元人民币。漳化银行还要通过台商协会,参与当地政府的一些地方建设。“林林总总的费用加起来,数额不菲。”纪荣年说。如今代表处转为分行久拖不决,让银行经验丰富的纪荣年有些忧心。他曾出任漳化银行台湾本部行长,来昆山前是漳化银行东京分行行长,“越拖下去,台湾银行的比较优势就越弱”。

两岸经济一体化

在许振明看来,7月4日的直航充满象征意义。“它将被视为两岸经济一体化拉开的序幕。”这位台湾金融研究基金会政策委员说,“同时,直航也是空间上的一个必要条件。”

与台湾“产业空洞化”的现实相比,台湾经济更大的困境来自潜在的“经济边缘化”的威胁。在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浪潮中,台湾地区由于政治障碍而无法加入相关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或组织,从而游离于区域化合作浪潮之外。“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均加入了不同的经济合作机制或正在建立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唯独台湾地区除外。”许振明说,“世界经济在台湾地区的具体利益正在减少。台湾地区在东亚生产体系中,正在沦为配角。”

税收障碍,是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无法深入的具体体现之一。据台湾工业协会秘书长蔡宏明提供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23.51%的台商抱怨双重征税。目前在大陆经营的台湾企业,除了向注册所在地纳税外(国家级开发区是15%,其他地区是24%),将所得利润返回台湾总部做合并报表时,还要向台湾方面交纳25%的企业所得税。

今年,大陆税制改革时调整外资所得税税率,将外资调整至与大陆境内厂商相同的水平。原先外资课征15%的税率,大陆境内厂商课征33%,调整后税率可能将拉平至25%,这无疑加重了台商对税负的恐慌。

大陆已经与81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台湾地区也和经贸往来频繁的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保护投资协定。“比如台湾地区就和日本有对谈协议,明确哪些企业在台湾地区交税,哪些企业在日本境内交税。但目前台湾不准大陆去台境内设厂,因此就没有对谈的基础。”叶惠德说,“我们寄希望,这些问题在直航开通后,都能陆续进入对话范围。”

双向收益

期待这种收益扩大的不只台湾和台商,还有台湾海峡沿岸的所有大陆区域。除了福建,粤东也在急迫地希望能搭上大陆与台湾经贸关系正常化的班车。

潮州市政府一位官员透露,潮州市政府关于对台合作的课题已经接近完成。“我们是广东的最东端,跟福建接壤,是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如果广东省扩大与台湾的经贸合作,最合适的地方就是在潮州。”他强调,潮州港是广东省内距离对岸高雄港最近的港口,如果两个港口之间能够对接,将是潮州在两岸三通后所能获得的最大优势。

“潮州市政府对未来与台湾的合作形成了初步的合作框架。”这名官员称,在目前大陆跟台湾实行“小三通”的情况下,潮州将研究如何进一步促进跟厦门、泉州在贸易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对方在“小三通”方面的有利条件;如果是实行“大三通”,潮州将立足于争取跟台湾实现口岸和产业方面的对接。“我们跟台湾有很多相似的产业,特别是石化产业,我们将努力面向台湾招商。”

在福建的优势更明显的情况下,加强粤东地区和福建省尤其是与闽南厦门、泉州、漳州地区的合作就是必然的要求,这是粤东地区一直努力的方向。汕头市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增强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的综合功能。“要把汕头建设成为海西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成为广东省参与台海经济圈竞争的龙头城市。”原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烈说,这是直航和未来“三通”带给汕头的最大利好。

在陈烈看来,汕头的困境一度来自其腹地被层层分割,导致区域竞争力严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极化作用加强,使梅州、汕尾、赣州等地区成为周边各中心城市共同争夺的势力范围,原来属汕头市区域腹地的闽、粤、赣地区被吸引和分割。“闽粤赣边界地区主要被闽南三角洲吸引过去了。”陈烈说。现在江西的公路、铁路都向福建修,给它很多优惠政策,如果广东省不注意这个问题,潮州、梅州很快也会被吸引过去,从发展的势头已可看出这种态势。“就像大陆会给台湾一个大市场一样,台湾也会给粤东提供一个发展的腹地。”■(文 / 朱文轶) 台企台商台湾银行经济银行经济学台海时事两岸经济两岸直航台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