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展览,一个时代的趣味
作者:曾焱( 布置成小行宫剧场的展厅,王后曾经在此演出过
)
6月20日路过巴黎的时候,大皇宫国家美术馆(Galeries nationales du Grand Palais)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回顾展已经接近尾声,但在有些街道上还能看到抢眼的海报。由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参与筹划的这次大展,从3月开幕以来就很受观众欢迎,但也一直在学术性的争议中。2007年好莱坞年轻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在凡尔赛宫以豪华阵容拍了电影《玛丽·安托瓦内特》,另类诠释这位路易十六的“断头王后”。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就成了法国时尚、文学和艺术领域跨年度的流行话题,以她为主角的传记、戏剧、设计接连被制造出来,就连她爱吃的某个杏仁饼干、巧克力品牌,她喜欢的布艺制品,也成了狂热爱好者到食品屋和旧货市场搜寻的目标。
也因为太流行,才有学者质疑大皇宫国家美术馆这个展览过于轻巧热闹,缺少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疑问是: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否值得搞这样一个大型展?大约有300件展品,包括绘画、雕塑、家具、装饰艺术品以及档案资料,从欧洲各国公立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借展,仅在法国就动用了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博物馆、枫丹白露博物馆、波尔多装饰艺术博物馆和国家档案馆等多个国家级博物馆的收藏,这种规模相当可观了。一般情形下,就算蒙克、莫奈这些著名画家的个人回顾展,如果采用从各大博物馆借展作品的形式,展出数量也很难超过百件。这不算有分量的历史展,展品中那些陶瓷糖罐、绣花靠垫对于历史来说太琐屑了。也不算艺术作品展,虽然年轻王后的艺术品位向来得到很高评价,但毕竟不像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曾经有一个洛可可艺术风潮完整贴着她自己的标签,有一位名叫布歇的画家完全依仗她的包装才走红。玛丽·安托瓦内特只是所有这些肖像画和雕塑作品的模特,这些家具和装饰品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对于筹划这个展览的初衷,策展方一位负责人说,他们不是在做一个人的历史展,只是想以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生平为线索,呈现一个时代的趣味,包括绘画、家具以及装饰设计。这个时代以路易十五末期为开端,以法国大革命开始为结束。被暴力摧毁之前的日常趣味,在玛丽·安托瓦内特复杂命运的映衬下,就比普通艺术展或者收藏展有了更特别的表现力。
展品中,最有名的画作出自女画家维热·勒布伦(Vigee Brun)。除此之外,雕塑家勒莫安(Jean Baptiste Lemoyne)、布瓦佐(Louis Simon-Boizot)和勒贡(Lecomte)创作的雕像,家具大匠卡尔林(Martin Carlin)、里厄泽纳(Jean Francois Riesener)、魏斯魏勒(Adam Weisweiler)的手工作品,都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变迁。玛丽·安托瓦内特从维也纳皇宫嫁入凡尔赛宫是1770年,那还是路易十五时代,4年后路易十六继位。这个王权交接的阶段,也正是洛可可艺术逐渐被新古典主义完全替代的时期,尤其在家具和实用装饰设计上表现得非常清晰。在这个过程中,迷恋手工制作的路易十六以及年轻王后对于艺术的品位,通过宫廷趣味扩张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新古典主义的走向。比如布瓦佐,他设计的那些桌面上的华美装饰品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名声和赞誉。皇室是他的主要顾客,年轻王后的审美趣味多少左右了他的创作。
与布瓦佐不同,女画家维热·勒布伦在大革命爆发后仍然追随王室。她是那个时代最有名气的女性画家,入选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士。法国大革命后维热·勒布伦流亡国外,欧洲各国的皇室和贵族们都以能请她画一幅肖像为荣。1778第一次为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画像时,维热·勒布伦23岁,和王后同年,她的画风清新不拘成规,正合王后心意,从此成为御用画家和密友。王后的青睐给年轻漂亮的维热·勒布伦带来了荣誉和地位,她进入巴黎上层社会,法国王室和贵族们对她也是一画难求。维热·勒布伦对玛丽王后应该也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从作品里面可以看得出来:从1778到1789年,她为王后绘制了十几幅肖像,画上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要么娇柔美丽,要么高贵温婉,不像别的画家总是过多呈现她骄矜傲慢的一面。这几年也是维热·勒布伦创造力最强的多产年代,展出的作品数量,比当时巴黎高等艺术学院两年一次的艺术沙龙上的总数还要多。大皇宫展出中有她的三幅代表作品:《宫廷盛装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手持玫瑰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和《玛丽王后和她的孩子们》,分别画于1778年、1783年和1789年,代表了王后的三个不同时期,1789年那幅作品应该是王后和她的孩子们的最后画像,两年后她被送进监狱,上了断头台。对于绘画,玛丽·安托瓦内特有非常个人的品位,博她欢心并不容易。1784年瑞士名画家维特穆勒(Adolf Ulrik Wertmüller)为她画过一幅像,也是和孩子在一起。这幅画像入选1785年巴黎沙龙画展,但王后很不待见,公开批评此画生硬无趣。现在它被收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里。
这次展览其实也是18世纪后期法国家具设计风格转化的一次完整呈现,包括卡尔林、里厄泽纳和魏斯魏勒,都是路易十六时期著名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大匠。路易十五去世前后,新古典主义从各个艺术领域开始了对蓬巴杜夫人引导的洛可可风格的反动。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喜欢的宫廷风格刺激了当时一些技艺高超的家具工匠,在家具的基本风格上主要体现为简朴的直线条和古典主题,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但做工的精微复杂却不亚于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王后对东方漆器和瓷器也有特别的爱好,这是她在奥地利宫廷生活时,从母亲特雷西亚女王那里得到的熏陶。这种品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法国家具风格的变化。
( 雕像家勒莫安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做的雕像
)
在大皇宫的展览上,卡尔林制作的一件立式首饰箱是重要展品。卡尔林生在德国,成名于巴黎,他为家具大师欧本(Oeben)的作坊工作,娶了欧本的女儿后自立门户。他没有直接为王室工作过,所有家具都通过中间商出售。这件首饰箱是王室订单,1770年送入凡尔赛宫,那一年正值路易十六和15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大婚。卡尔林从1765年开始尝试一种新风格,即用塞夫勒的手绘瓷片装饰家具,从此流行欧洲,这件首饰箱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上下左右以13片塞夫勒瓷片镶嵌,精美华贵却不觉得艳俗。里厄泽纳的经历更有戏剧性。他也是欧本的弟子,和同门师兄、另一位家具大师勒吕本来明争暗斗不相上下,但他在师傅去世后娶师母为妻,得到了这个著名工作室的继承人名分,10年后又顺利继承了王室御用木工师的显赫职位。也许是在王室高位的原因,他的家具结构极度气派,镶嵌木工纹饰讲究,铜饰在他的作品上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8世纪欧洲的很多优秀家具木工师来自德国,前面的卡尔林是,魏斯魏勒也是。关于他早年的学艺经历没有确切记载,只能从教会档案里面找到关于他1777年移居巴黎后的记述,1778年获得大师资格,在巴黎开设工场。他的家具属于典型的路易十六新古典主义风格,轻巧秀丽,主要销给法国和英国的王室贵族,其中就包括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大皇宫的展览里,有他为玛丽王后制作的桌和柜,脚都非常纤瘦,十足的女性风格。他最喜欢用塞夫勒瓷片或者东方的漆画装饰家具,这里面很难说没有来自于王后的影响。■
( 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的首饰箱,18世纪名匠卡尔林的作品
)(文 / 曾焱) 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