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五彩花果锦鸟圆瓜棱提梁盖壶
作者:李晶晶(
明五彩花果锦鸟圆瓜棱提梁盖壶
)
200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把估价在800万港元的明万历时期的五彩花果锦鸟圆瓜棱提梁盖壶以1656万港元成交。买家为古董经纪公司Littleton&Hennessy Asian Art。据悉,这家公司是代表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欧洲收藏家参与竞拍的。
这把壶烧制于16世纪,是为宫廷特制的瓷器。整体高25.4厘米,壶身六瓣形,口上覆盖,短直颈,鼓肩,腹部弧收,圈足。壶身外壁通体以青花五彩作饰,盖背一周花草纹,颈部饰卷草纹,腹部以红彩绘出规范,而依据腹部之棱变分绘六组花树纹,六组植物各不相同,各具其色,虽形态神似,但却细节各异,分以不同彩绘花果禽鸟。这类瓜棱状的器物,都是以模具制成,不是通常使用的拉坯成胎。对于这类非圆造型的器物,嘉靖、万历时期尤为钟爱。而这种提梁盖壶的造型也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在此之前,都是执壶。不过这类提梁盖壶,盖特别容易因失手而损坏,拍卖的这把五彩花果锦鸟圆瓜棱提梁盖壶的壶盖为银制,应为后配的。目前尚未发现与这把茶壶大小、形状相同的其他明代瓷器存在。
“这是一件精美、充满异国情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瓷器。”苏富比拍卖公司中国部负责人阿拉斯泰尔·吉布森说,“那时,欧洲还没有瓷器,完全没有。所有器皿要么粗钝,要么庸俗,人们受够了易腐蚀的金属器皿。”吉布森还说,“它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发现、探索的时代。我们对拍卖结果感到高兴”。
据介绍,此件五彩花果锦鸟圆瓜棱提梁盖壶是16世纪最先在英国出现的瓷器之一。它很可能由当时在华英国探险家或商人获得,最终进献给当时在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在当时,这把茶壶与一所房子的价值相当。瓷器对于16世纪的欧洲人来说是稀少又昂贵的珍宝。它们往往被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有关中国瓷器可以验毒的观念在整个16世纪都很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如果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会开裂。正是因为中国瓷器的珍贵和被附加了诸多传奇色彩,即使是拥有少量中国瓷器的王公贵族,也没有人会真正拿瓷器来使用,而是作为贵重的物品加以珍藏,只在重要的宴会才会拿出来象征性地使用,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 明五彩花果锦鸟圆瓜棱提梁盖壶
)
伊丽莎白一世生前将这把茶壶赐予时任伍斯特郡主教的牧师亨利·帕里。帕里主教是当时很有名望的牧师,女王辞世时就是由他陪伴左右。伊丽莎白一世的侄子詹姆斯一世称赞他是“最出色”的牧师。此后的几个世纪,这把茶壶被纳什家族(The Nash Family)、吉尔伯特·伯恩博士(Dr.Gilbert Bourne)、罗伯特·伯恩(Robert Bourne)作为私人收藏品代代相传。直到1976年,伦敦苏富比将它征集到进行拍卖,成为英国铁路退休基金会的收藏品。1989年5月16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它再次现身,被一私人藏家买走。
“五彩瓷在海内外市场上冷热悬殊,可以比较各品种瓷器的拍卖行情,拍卖价格名列前茅的往往不是青花就是粉彩,五彩瓷从未唱过主角。但与之相反,中国的五彩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却是收藏的重点。”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 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 )
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曹兴诚以4404港元标得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高46厘米)。此大罐为最早的大型多彩瓷器,纹样活泼,色彩明艳,气派壮观,为香港地区知名藏家胡惠春旧藏,1992年12月1日曾于纽约苏富比上拍。另一件与之成对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同样出自胡惠春旧藏,则于1985年6月4日在纽约苏富比上拍,此外纽约的亚洲协会见到一件完整的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此盖罐递藏纪录显赫,先后经拉瑟福德·阿尔科克(Rutherford Alcock)、特雷弗·劳伦斯爵士(Trevor Lawrence)、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洛克菲勒三世收藏。更早前曾于1953年3月24日于伦敦苏富比上拍。
此后的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龙纹出戟花觚以474.25万港元成交。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以434万港元成交,一件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牡丹花卉纹碗以386.51万港元成交。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以428.24万港元成交,一对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以549.96万港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花卉内绘果实纹碗以428.24万港元成交。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圆长颈蒜头瓶以726万港元成交。
( 清雍正时期的五彩过枝枸杞果纹碗
)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2000年拍出4404万港元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还是2007年拍出1656万港元的明万历时期的五彩花果锦鸟圆瓜棱提梁盖壶,还是往年的拍卖,高价一直是在香港地区或海外拍卖市场创造的。从藏品的递藏和买家来看,几乎都为欧洲的皇室贵族或名人世家收藏。拿2007年内地市场来看,仅匡时秋拍中,有一对清雍正时期的五彩过枝枸杞果纹碗拍出了207万元的价格,其他拍卖公司鲜有高价出现。
“其实这与长期的审美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五彩,颜色对比强烈,没有过渡色,完全采用平涂的手法。这种色彩的运用,深受西方人和日本人的喜欢。而中国人则喜欢那种过于细腻繁琐的风格。认为五彩的颜色太怯,过于俗气。其实说来,今天的当代艺术中,采用的大色块和拼图倒和这类五彩瓷有些相似。看来明朝人也是很前卫的。”专家打趣说,“明代五彩瓷的制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为嘉靖和万历时期。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宣德时期的官窑作品,传世极少,仅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遗址有少量出土。五彩瓷器在明代并不占主流地位,但在万历时期地位迅速提高,可以说与青花瓷平分秋色。甚至一度居于主导地位。这与晚明时期对外贸易的发达不无关系。”
晚明时期,随着外销瓷器市场的扩大,瓷器大批涌入欧洲诸国。欧洲社会对五彩瓷器的钟爱并不逊于日本。欧洲商人随即大力收购并运往欧洲销售,造成了五彩瓷出口数量巨大。可以这么说,明中后期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大部分是专为海外市场制作的。清以后,清政府实行禁海令,景德镇瓷器外销被迫中断,中国的五彩瓷器被日本生产的“伊万里瓷”代替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欧洲社会对五彩瓷的钟爱。当清廷收复台湾后,重开海禁,瓷器贸易旋即重新步入繁盛期。
因此,康熙五彩能得以大力生产并且水平不断提高,与海外市场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绝大多数五彩瓷器的生产是基于外销的目的,因此留存在国内的甚少,这也是为什么五彩瓷在国外比在国内多见的主要原因所在。同时期国内社会对五彩瓷的态度却与国外截然不同。有清一代的官窑瓷器,除了康熙一朝有五彩外,其他时期多为青花、粉彩、单色釉为主,清代民窑也很少再生产五彩品种。直至光绪时期,由于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需求,五彩瓷才重新开始大量烧制。此后直至今日再无盛景出现。■(文 / 李晶晶) 花果锦鸟提梁盖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