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博士的学习与就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一群博士的学习与就业0

老王、阿华和我2003年一起入学攻读博士学位,我们是同一名导师门下的学生。如果按照网络上那些全国大学排行榜来论,我们所读的学校长期处于前十名之列,而我们的导师则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就一直执本学科之牛耳。入学后了解到,2003年共有70多人报考,实际参考人数50多人,最终导师只录了我们3人。报考前给导师发过一个邮件,表达了诸如“高山仰止,欲投门下”的意思,导师的回复倒是挺快,只有“欢迎报考”四个字。入学后才了解到,其实导师的公共邮箱平时由弟子处理,这样说来,我与导师在考前压根儿就没有对上号。这说明这所大学的考博还是比较公正的,不像有些媒体宣传时描得像墨那样黑。

我、阿华、老王分别是以总分第一、二、三名的成绩考进来的。因为这几年国内各大学都要求教师评职称要有博士文凭,所以当年报考我们导师研究生的高校教师特别多,听说有些都已经是副教授了,为了一纸文凭还来报考。说起来我和老王是比较另类的,因为我们原来并不是高校教师,我在一家外企任职,老王是一家民企的副总,复习准备的时间很少,基本上是靠平时的积累,加上我俩的英语都好,老王的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课答题出神入化。阿华来自一所同样排名前十的大学的应届研究生,功底很好,所以我们3人在入学考试中一举击败数十名高校老师。实际上除阿华外,我和老王对博士学位的需求远不如高校教师那么急切,我们都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读博更多是厌倦了企业工作,想将来去做研究或当教师,换个职业。

我们带着对导师无比崇敬(甚至是崇拜)的心情跨入这所著名大学,原本我想导师平时在外讲课的价格很高,还不一定能请得到,而我们有3年时间可以免费聆听他的教诲,真是感觉很幸福啊。不过很快我们就发现,硕士有像模像样的课可以上,博士则没有,我们导师又是行业权威,承担着诸多各类别的课题,每年发表若干篇文章,至少一本专著,带着10多个博士,同时还有诸多的社会活动等,这就决定了导师不可能有时间给我们真正上课,于是上课就变成每隔半个月左右,导师会找间教室让我们一帮博士生(包括上两届的师兄师姐)一起交流这段的学习和研究心得,有时候太忙,就个把月才集会一次,其余时间完全由我们自主安排,形似放羊。当然也不是完全放羊,因为导师还会承担一些中小企业的咨询,我们这些博士生组成的博士顾问团队就负责这些咨询工作,我和老王因为是企业管理人员出身,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力顾问,每年总有3~5个咨询任务,好在导师每做完一个咨询都会给我们一笔不错的劳务费,相对于那些老是让博士生当杨白劳的“博导”来说,导师对我们还是相当不错的。

说到3年的学习,我们真是惭愧啊,因为导师不怎么管学习,又没有正式的课可上,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想学,况且都是已成家的人,家里老婆孩子都等着钱用,所以我和老王都在外面企业兼职,只有导师上课时才回学校,阿华就疯狂在外面兼职上课赚钱。3年学习期间,我们3人只是在学校规定的二流刊物上发了一篇为了拿到学位必须发表的文章,中途跟随导师外出参加了一两次本学科的研讨会(没有发言)。

3年中认真做过的学习研究就是写博士论文,早听学长们说过“读博士就是写论文”,意思是博士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一篇论文,否则别想毕业,因为我们的论文要送外盲审,所以也不能差,为此我们3人还真是下了苦工夫,晚上经常学习研究到凌晨两三点钟,特别是论文的建模和数据分析阶段,更是经常伏案到东方发白。差不多一年“炼狱式”的写作,我们的论文最终都顺利通过审阅和答辩,大家都拿到了两本大大的证书。在毕业典礼上,我回想到博士学习虽然与自己原来设想的差别很大,但最终还是能如期毕业,不管怎样,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我和老王当年考博士的目的都是想到学校任教,阿华也是,但当我们真正入学后,身在学校才知道,教师的收入真的不会比企业高,除个别像我们导师一样的名师,大部分高校教师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5000元,这在我们所在的城市只能解决吃饭的问题,这让我们多少感觉到不是一个能接受的价位。我和老王都觉得我们这些来自企业江湖的人,可能原本就不适合再去任教,除非是真心地喜欢教师这个行业,入学后不久我们基本上都放弃了去学校的最初志向,最终还是去企业任职,而阿华认为企业收入高些,也义无反顾地去了企业。

博士去企业工作,除了技术类专业外,像我们这类文科专业的博士,真是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心中还是比较郁闷的,职务不比读博前高到哪儿去,收入也不见得有明显提升,其实在企业工作,硕士就足够了。当然我们3人也想,如果在企业做几年不合适,就去咨询公司或者重去高校任教,但如果是这样,我们何苦在企业过渡而不直接去高校或咨询公司呢?这实在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博士似乎是白读了,但我端午节回老家和表哥闲聊时他的一席话却点拨了我:“不能总是以赚钱多少来判定学习是否值得,你知识高了,有许多方面的收获和体会是别人无法达到的,像我高中没毕业即出来工作,先后开过商店、汽车修理厂,现在自己建了一幢小洋楼,每年收入好几十万元,还买了辆车,但这种小农生活其实没有多大意思。如果真是论赚钱,读个博士可能不如开个小店,但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层次啊。”■(文 / 力公) 大学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 曼陀罗花
下一篇: 天下(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