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蟹八件”

作者:于萍(困困)

七里山塘“蟹八件”0( 宋坚政为了苏州的传统手工艺举家迁居苏州 )

40年后再次见到“蟹八件”那天,老人起得非常早。他换了旧却干净的衣服和布鞋,从太湖边上的东山出发,倒了五六趟车,中途一刻没停歇,赶往苏州城的山塘街。到达时已接近正午,猛烈的阳光使一切都丧失了温情,即使是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巷。街口高悬着的“山塘胜迹”匾牌镶着金边儿,入眼仍旧是一家烟花爆竹店,飘着簇新的“山塘第一家”蓝旗。已变成旅游胜地的山塘街有过分的整洁与做作,好在七里山塘,老人的目的地在巷子深处,走过“安泰救火会”,作为旅游景点的街巷就告一段落,再往里是杂乱却宁静的平常风景:低矮白墙瓦房再搭出木质结构的二层,房主悠闲,透过二楼晾衣架上的花花绿绿缝隙朝外张望,楼下有一搭没一搭卖点杂货。“昌记民间工艺品商行”就是其中一家,老人走了进去。

按照宋坚政的回忆,老人古铜色的斑驳脸庞好像已经没有余地再刻上新的痕迹,很平静,脚步却急促,没有流连商铺里的其他货品,直奔搁着蟹八件的玻璃柜台。宋坚政走过去讲解:“因为苏南地区吃完螃蟹要将蟹壳拼起来的传统,蟹八件应运而生,先用剪刀将蟹脚沿关节剪下来……”老人打断他:“你这用法没有考虑拼蟹的时候会搞混了蟹脚。”宋坚政好奇:“您以前用过蟹八件?”老人点点头:“跟你这些非常像,但又稍有不同。”宋坚政说:“那您家里以前定是大户人家。”老人笑而不语。仅仅赏玩了十几分钟,老人就要告辞,宋坚政问这么喜欢,为什么不买一套,老人有点局促:“太贵了,这么多年没见过,只要能看一眼就好。”

蟹八件,这种吃螃蟹的8种工具在苏州话里发音为“haboji”,气收丹田,清晰悠扬,颇有吴侬软语风范,可惜音传了下来,物件样式却很神秘。有说最初发明食蟹用具的人是明代的漕书,只有锤、刀、钳3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考吃》“食蟹”一章则记载:“明代有能工巧匠发明了一套小巧玲珑的食蟹工具,初创时共有锤、镦、钳、匙、叉、铲、刮、针8件,故称‘蟹八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12件。这些工具,一般都是铜制,讲究者,则是白银的……其中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使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这些工具又都配以圆形荷叶状的盘,盘底下亦有三足,三足均雕成龙状,三条龙顶起一只荷叶盘。”也有人认为,这些工具是苏州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今天你添一件,明天我添一件,没有定论,只为合用。由于并非寻常百姓用品,只在富庶人家收藏,到了近代不仅难得一见,式样也简化了。在梁实秋的《雅舍说吃·蟹》变成了“食客每人一件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与古时相比倒退得厉害,简直称得上简陋。到20世纪60年代,蟹八件作为腐朽代表从餐桌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在传言中仍是风雅之物,形态式样众说纷纭。

作为昌记民间工艺品商行的经理,宋坚政还是送了那位老人一套,其间又经历了苏州人不愿受他人施舍讲究礼数的繁冗过程。他说这些喜爱、懂得蟹八件的老人,才是“昌记”真正的财富。为了复原,他和“昌记”的老师傅常年探访旧货市场或走街串巷,听那些用过、见过蟹八件的老人讲故事,期望能在口口相传中理出个脉络,更想收到零星的老版“蟹八件”。可惜单件工具都很少见,保存完好的动辄被炒到上万元,宋坚政也仅仅收上来残缺的几件。也有人号称家里有保存完好的“八件”,可是想收,没门儿,给钱看一眼都不行。他说这大概就是苏州人可恨又可爱的“轴劲儿”:小富即安,万事不以钱为衡量标准,就图自己在家偷着乐,懒得与人分享。

“昌记蟹八件”的创意与制作者邹祥林师傅也是这么个“轴人”。他是“昌记”铜剪刀第三代传人,祖辈都是“苏剪”工匠,蟹八件在他当学徒的时候帮师傅做过。可要他复原,邹师傅起初断然拒绝——做铜剪刀已经累得够呛,何必再找麻烦,一身手艺在他看来只要吃饱饭就好,高兴了施展一下,不高兴就是烂在家里后继无人也无所谓。宋坚政想了一招,图纸邹师傅也看不懂,索性先找人按照史料记载打磨一套,送去给邹师傅观摩,师傅摇摇头,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返工修改。如此往复了30多次,历经一年,邹师傅才点点头说:“差不多。”想来也没什么可保密的了,便重新出山。

七里山塘“蟹八件”1( “昌记”三代传人、“蟹八件”外观专利持有人邹祥林 )

见到邹祥林师傅时,他正在仓库改建的昌记小作坊里做工。里外3间屋,不足100平方米,一间做办公、会客、食堂、午休用,一间作为磨毛刺等附属加工用,最里面不到10平方米的一间塞了两台打磨机,只够站下邹师傅一人。机器轰鸣,黑沫飞溅,所有昌记蟹八件都由邹师傅站在这里一点一点雕琢、打磨而成。他坚持只讲吴语,遇到掰扯不清的问题才会蹦出两句普通话。他的招牌是“镂雕铜蟹八件”,有匙、斧、镦、镊、锤、刮、叉、剪8件,每一件都有讲究:“匙”以芭蕉扇为原型;“斧”是诸葛亮的帽子;“礅”参考红木家具带老虎脚的梅花座;“镊”的手柄为古钱币造型;“锤”、“刮”、“叉”则是统一的镂雕手柄;“剪”最为精细,“苏剪”工艺,剪刀脚镶嵌两片芭蕉叶,细微处只有几毫米厚,称为“玲珑剪”。这一套全部做下来要整整一星期。邹师傅说铜虽为传统材质,却因与液体接触对人体健康不利,并不适合使用,只能收藏。另有改良版,造型为竹节,材料是餐具级不锈钢,更利于使用。铜过软,雕刻打磨时需费心拿捏火候,钢又太硬,费力且黑沫漫天,不过最难的还是一套银质蟹八件。由一位东南亚的客人定做,银质实在太软,稍不小心就废了,为了省料,邹师傅在打磨机前挂了一块塑料布,收集飞沫,重新熔成材料,敲敲打打一套做下来花了一个月。这套蟹八件是“昌记”目前售价最高的,8800元。

蟹八件是民间传统工艺,并没有发明专利,但外观专利还是有的。除了邹师傅拥有的外观专利,苏州城内还有一对康氏兄弟也有自己的一套,兄长康兴祥师傅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作坊里潜心制作。相比昌记蟹八件,除了外观迥异,8件里康氏的多了一个“碟”,少了“镊”。邹祥林师傅不以为然:铜本身已不适合当餐具,再做成“碟”,放进醋,那不厉害了?而“镊”是蟹八件中用处最多的工具,伸进蟹脚把肉捅出,或挑捏蟹身深处的小肉,随心所欲,怎么都好用。做蟹八件的,并非只有昌记一家,杭州张小泉也做,可惜工艺不能同日而语。而“昌记”之所以独特,是因为那把剪刀。

七里山塘“蟹八件”2( “蟹八件”,分别为:刮、斧、叉、镦、剪、镊、锤、匙 “蟹八件”用法 古法说,吃蟹的时候,先把蟹放进荷叶盘,用锤具把整个蟹各个部位敲打一遍,再劈开蟹壳,剪下螯和脚,分别用钎、叉、镊,夹出剔出的蟹黄、蟹膏和各部分蟹肉。食时先吃斗再吃箱最后吃脚和螯。每吃一部分时先要舀进爵内,再用匙盛上作料,一点一丁地品尝。 )

“昌记”是苏州刀剪老字号,在乾隆年间就创了“苏剪”,与“杭剪”齐名,它并不是某个剪刀品牌,而是苏州的剪刀行业商会,囊括诸多剪刀作坊,力求自保以同外来者竞争。“一番琢磨一番新,燕尾裁成似锦文,绣阁红楼常作伴,金针玉尺便为邻。”说的就是昌记铜剪刀的锋利耐用和高档。铜不易生锈,剪刀经久耐用甚至能当传家宝,又有辟邪之意,自古就成了江南一带的压箱嫁妆。但铜过软并不能做刀锋,而是由钢(早期是铁)制成,两种金属的熔点不同,如何将其焊接在一起成为“昌记”最大的商业机密。剪刀口处有弧度,剪硬物时不易劈开,这要求全部手工制作。由此昌记铜剪刀从来都不是百姓用品,而是富人家藏。宋坚政说,早年有7把昌记铜剪刀能换一栋带院子的大宅一说。邹祥林师傅提到这么一句话:“昌记的牌子,祥云的面子。”说的是旧时,如果遇到什么滋事斗殴,只要说是“昌记”的,就能摆平。

今年62岁的邹祥林师傅十几岁就进了“昌记”,考察了祖宗几辈,必须都是昌记工匠的直系亲属,他还是老大不愿意,嫌苦累没前途。好在他的师傅开明,倾囊传授,他学了一身本领。可惜很快时逢“文革”,师傅遭到了迫害,直到现在见到剪刀还害怕,而昌记旗下的剪刀作坊也不敢再做铜剪刀了,逐渐改成医疗器械厂,改做医用剪刀。邹师傅一身手艺,却做了十几年铁剪刀,现在提起来还十分愤懑。昌记铜剪刀使他有种手艺人的骄傲,家里虽然用不起一把铜剪刀,如果有铁剪刀钝了,他绝对连磨都不会磨一下,在他看来,做铁剪刀是“低贱”。2003年复原蟹八件时,邹师傅将铜剪刀工艺应用到其中的“剪”上,耐用而坚硬,这技艺目前只他一人掌握,带了个学徒,离出师为时尚远。邹祥林师傅成了“昌记”的台柱子,有外省大刀剪集团花重金聘他,他摇摇头:“离了苏州,铜剪刀就不是铜剪刀,蟹八件也不是蟹八件了。”“昌记”给他买了一张小弹簧床,立在门边,工作间隙可以躺下休息,他就十分满足。如果遇到学徒帮工手上稍有差池,他立刻变了脸,大声呵斥,他说:“我这人就这脾气。”

七里山塘“蟹八件”3( “昌记”五环祥云铜剪刀 )

昌记民间工艺品商行在山塘街的门脸,正是老昌记的位置。这条被溢美为“姑苏第一街”的巷子,由唐代宝历年间在此地做刺史的白居易兴建,本来是想开条河通往虎丘,塘旁筑堤就成了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是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商品的集散地,聚集了大量南北商会,现在山塘街上仍有“苏州商会博物馆”展示繁华历史。可惜像“昌记”这种楼上住人、楼下商会的老一代,已经并不多了。但整条街仍旧朱栏层楼、小桥流水,古戏台、玉涵堂等保持着旧风貌,宋坚政漫步其中时显得颇为喜爱和骄傲。他身形瘦高,说话轻声慢语,兴致起了还能做诗,很有苏州才子的风范,可他并不是苏州人,而是从常州来,一切都为了苏州的传统手工艺。

“偶然一次,见到苏州城东环修新路,为了一棵古树不惜分了两路,我对苏州这个城市登时更有认同感。”本来在常州做政府文员的宋坚政在2002年听说“苏剪”工艺濒临失传,就赶来看个究竟,见到当时“昌记”的几个员工,他出了出主意。之后他被当成个明白人,三番五次来出谋划策,2003年干脆辞了工作,举家迁居苏州,当起了“昌记”的大股东兼经理。他的短期目标是借蟹八件,将“昌记”的产品“商品化”。原本身怀绝技的师傅喜好深藏不露,他说服他们施展出来,恢复“昌记”曾经的荣光。产业化是不可能了,纯手工制作导致无法批量生产,他依然梦想使国人、使世界,一吃螃蟹就必定使用蟹八件。“所谓蟹文化,说的并不是螃蟹本身,它只是种天赐美食,鲜美而已,说的其实是吃蟹的过程。”第一套蟹八件复原后,他回忆首次试用,琐碎细小之间仿佛进行着某种艺术,更多的是涌上心头的思古幽情,他说这便是传统工艺的魅力吧——体会亲情血脉民族传承。他规划的蟹八件海外市场,排第一的是韩国,为的就是向老来争抢我们传统的韩国人显示中华工艺的精湛。他还跟邹祥林师傅合作设计了一款“五环铜剪刀”,赠给2008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剪刀脚为五环造型,下有祥云托扶,取铜剪刀辟邪之意,震慑一切不祥之兆,保佑奥运圆满举行。说完这些,宋坚政倒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这些想法很不“苏州人”,苏州人的特点和可爱之处,正是胸无城府,爱好玩乐。没事儿就在家待着,吃完了螃蟹就想怎么能更方便地将蟹壳拼起来,再不就是研究一下唱腔发明了评弹,吟诵一下诗歌出了好些才子,天大的事就是怎么能让生活更有乐趣。他说,继蟹八件后,“昌记”将推出一系列瓜子钳、核桃钳。■ 七里山塘蟹八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