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生了20年的击剑美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07年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重剑个人赛中,海德曼获得金牌
)
银牌获得者
科隆是德国第四大城市,人口超过了1000万。这里也有个中心广场,世界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就坐落在那里——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它是欧洲最高的人工建筑。从教堂出发,斜穿过整个城市,我来到了德国最大的科隆大学,海德曼约我在校园旁边的一个小饭馆见面。
上午10点半,海德曼揉着惺忪的睡眼出现在饭馆门前。她身高1.80米,身材苗条,长着一张有棱角的脸,可以用俊美来形容。刚一坐下,她就迫不及待地点了一盘西式早饭——面包奶油西红柿,外加一个鸡蛋。“这几天忙死了,每天都有至少两拨儿媒体来采访。”她抱怨,“今天除了你以外还有4拨儿,而我刚刚推掉了一个不重要的。”
“你还有时间训练吗?”我好奇地问。
“我尽量保证每天训练4个小时,但今天显然做不到了。幸好击剑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比的主要是脑子。”
( 2004年,海德曼(左)以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参加第28届奥运会
)
击剑并不是海德曼的“主业”,她最早喜欢游泳和田径,后来进入拜耳俱乐部练习现代五项,拿过国内比赛的奖牌。13岁那年,她出于好奇玩起了击剑,但却一直没怎么上心,因为她发现了一个更好玩的东西——中文。
“我11岁那年跟随家人去中国香港度假,顺道去了桂林,立刻爱上了那里的山水,以及中文。我觉得中文听起来像唱歌一样,很有乐感。于是回国后我和弟弟一起报了中文班,开始学习中文。”
中国并不是海德曼去过的第一个国家。在那之前他们一家已经去过美国、加拿大、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很多西方国家。“德国人喜欢出国旅游,但我家尤其喜欢这么做。我父亲是个老师,每年的假期几乎都会带着全家出国旅行。我很感谢我的父亲能在我很小的时候带我出去见世面,扩大我的视野。”
海德曼15岁那年加入了一个交换生计划,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在北京25中学习了3个月。她住在25中校长的家里,人生中第一次过了一段没有麦当劳也没有咖啡馆的生活,但她却幸运地没有丢下击剑。“我找到了北京击剑队的训练馆,要求参加训练,教练说,你可以来,每小时30元。我心想,这也太便宜了!就跟着她们一块训练了3个月。我那时的训练伙伴很多都成了后来中国击剑队的国手。”
回到德国后,海德曼继续练习击剑。2000年她参加了德国国内的选拔赛,获得了代表德国参加欧洲青少年锦标赛的资格。就在那次比赛上,她获得了1枚铜牌,从此她开始认真考虑专攻击剑。击剑是一项贵族运动,光是一套比赛服就要1000多欧元,剑虽然只需要100多欧元一把,但是高级别的运动员每两周就要换一把剑,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海德曼从1994年就加入了拜耳制药公司下属的一个体育俱乐部,俱乐部支付了所有的训练和比赛费用,她这才得以继续下去。
2004年,年仅21岁的海德曼代表德国参加了奥运会击剑比赛,获得了女子重剑团体银牌。在此之前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为德文版《花花公子》杂志拍摄了一组裸照,其目的居然是为德国奥运会代表队做宣传。因为这枚银牌和这组裸照,海德曼出名了,国际击剑联合会主席法尔贝把她比做击剑项目的库娃,科隆市的奥迪销售商用很低的价格卖给了她一辆奥迪TT跑车,让她帮忙宣传。她的前途和“钱途”似乎一片光明。
“其实那组照片和那枚银牌并没有带给我那么高的曝光率,媒体真正开始关注我是从我获得2007年世界杯冠军才开始的。”那次世界杯比赛就是德国的奥运会选拔赛,当时排名世界第二的海德曼战胜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选手李娜,获得了女子个人冠军,并获得了一张奥运会入场券。
“就是从这时开始,媒体的采访要求突然多了起来。奥运会马上就要在北京举办了,德国人都很想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情结
“就在昨天我刚刚参加了一个德国电视台举办的座谈会,很多人因为西藏问题要求德国奥委会抵制北京奥运会。我对他们说,首先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其次,中国有很多事情都远比‘藏独’重要得多,比如环境问题,对世界的影响更大。奥运会可以帮助中国打开国门,帮助中国改善环境,对中国人民有很多好处,所以我坚决反对抵制奥运会。”
海德曼一谈到中国话就多了起来。中国在她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她现在科隆大学选择的专业就是中国研究,兼学对外经贸。“虽然我还没想好退役后干什么,但肯定和中国有关。”
她的赞助商拜耳制药公司曾经两次派她去北京实习,她也很想在北京奥运会后去中国工作一年,但最好不是北京。“我特别希望去其他省份住一段,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比如拜耳在四川有个项目,保护当地的狗熊不被野蛮地索取胆汁。我很希望能去四川住上一年。”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中国呢?”我问。
“我喜欢吃中国菜!每次去北京,我下了飞机放下行李就直奔中餐馆,我会抓住一切机会吃中国菜。”她一边笑,一边把黄油抹在面包上吃了起来。
“说正经的,我特别喜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哲学,非常神秘。”在海德曼看来,中国人注重历史,尊重古人的教诲,这和欧洲人的思维方式非常不同。“举个例子,我们德国的父母非常注重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个性,这当然不错,可孩子很小,他们根本不懂好坏。而中国父母对孩子更负责任,指导性更强。两者各有优缺点吧。”
海德曼对待中国的态度似乎有些模棱两可。比如,她喜欢中医,喜欢中医的神秘性,但她平时看的都是西医,而且也不喜欢针灸,只是因为有一次针灸大夫把她弄疼了。再比如,她羡慕中国人慢悠悠的生活方式,但也喜欢德国人紧张而又精准的生活习惯。她喜欢学习中国历史,曾经研读过《孙子兵法》,可她也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文化,对于体育比赛的战术其实也没什么帮助。
“唉,也许我应该预先准备一下,好好想想应该怎样向记者描述我对中国的感觉。”她顿了顿,突然想出了一个词,“我觉得中国就像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走累了去那里休息一下非常舒服。”
确实,中国给她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多年前的那次旅行为她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她因此而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种生活方式,并学会了如何选择自己想要的那一种。
“就拿体育来说吧,有时我非常羡慕中国的击剑运动员,他们有国家养着,只需集中精力练好击剑就行了。而我不行,我无法靠击剑活一辈子,必须预先想好退役后干什么,所以我必须上学,为将来做准备。这也是中国记者最难理解的地方,他们不明白我为什么不专心训练,还要上学。其实呢,我肯定不会像中国运动员那样生活,因为每天只做一件事情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我现在的业余运动员身份正好帮助我经常换换脑子,干一些不同的事情,我喜欢这样生活。”
我们聊了一小时,她就不得不回到校园里接受另一家电视台的采访了。看着她熟练地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职业地为摄影机做出各种动作,我简直不敢相信她刚刚过完25岁生日。■(文 / 袁越) 击剑美女中国击剑队海德曼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