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楼里的玩具博物馆
作者:王星( 伊万·施泰戈
图1至图6为博物馆内展出的各类玩具。在永久陈列中最为壮观的是火车玩具(图1、2)
上图:1875年的美国制铁皮象
左图:泰迪熊一直是备受孩子喜爱的玩具 )
走近慕尼黑玩具博物馆(Muenchen Spielzeugmuseum),站在入口的拱门下,曾经很好奇施泰戈当年是如何看中这幢钟楼的。
伊万·施泰戈(Ivan Steiger),1939年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曾进入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他的老师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米兰·昆德拉。1967年,施泰戈以电影及电视编导的身份毕业。在校期间他写过多篇短篇小说和几部剧本,还因此获得过几次捷克国内颁给青年作者的文学奖。然而,从1961年起,施泰戈已经开始将兴趣转向另一种他将从事终生的创作——时事漫画。十几年后,对《南德时报》、《笨拙》、《芝加哥论坛报》等报纸的读者来说,施泰戈已经成了天生画漫画的专栏画家。
1968年,施泰戈离开捷克,定居德国慕尼黑。1978年,施泰戈获得德国国籍。80年代后与德国ZDF电视台的合作似乎又回归到了施泰戈的老本行——电视编导。不过,此次合作与其说和电视有关,不如说是为满足施泰戈的个人嗜好。自1982年起,施泰戈每年为ZDF制作一部专门在圣诞夜播放的纪录片,纪录片的主题全部是玩具收藏。
1983年,慕尼黑玛丽广场旁施泰戈的玩具博物馆诞生,据说博物馆的馆址是施泰戈多方考察后精心选定的。玛丽广场堪称慕尼黑市内最重要的旅游景点,除了庞大的建筑群可以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炫耀,那座能“演木偶戏”的大钟也很是讨人喜欢。博物馆建在这一景区内,观众量自然有保证,从不那么商业的角度看,“木偶戏”大钟本身就近似一个大玩具,旁边放个玩具博物馆倒也不突兀。
但或许施泰戈想的不止这么简单。迁居德国后,施泰戈在德国出版的第一本书是《伊万·施泰戈的日记》(Ivan Steigers Tagebuch),书中汇集了他创作的有关《圣经》的配画随笔。此后,应当地教会组织约请,施泰戈又出版过多本类似的书籍。如此谙熟《圣经》的施泰戈对所谓的“雅各阶梯”应该不会陌生,在绘画作品中,这座通往天国的阶梯通常被表现为旋梯状。慕尼黑玩具博物馆的所在地原本就是一座带有旋梯的钟楼。
对于一座博物馆而言,带有旋梯的钟楼并不算是理想的场地。具体到慕尼黑玩具博物馆,它的入口本已幽僻,进门后上楼的旋梯口甚至更加隐蔽,以至于售票的老太太总要在递出票后絮叨几句“左转右转”。钟楼一共5层,从展室的顺序看,施泰戈的原本意图是让游客一鼓作气爬到顶层,随后自上而下逐层参观。可惜并非所有游客都理解这份苦心,往往是沿着斜仄的旋梯爬到2层后便在幽暗中张望,隐约见到有灯光就直奔过去。每个楼层的空间都很狭小,除旋梯外只能容下2个火柴盒般的展室。
展览倒也分“永久陈列”和“临时展览”,只是此次的临时展览未免太“长久”了些。临时展览的主题是“泰迪熊100年”。泰迪熊公认的诞生时间是1902年,可见展览布展于2002年,不知何故居然一直延续到了2008年。对初次到访的游客来说,这倒也算种幸运。
虽说是“泰迪熊100年”,展览追溯的其实是整个毛绒熊玩具的历史。1879年诞生的第一个毛绒玩具以大象为造型,但对毛绒熊的需求很快就占据了首位。至于毛绒熊何以成为备受孩子喜爱的玩具,施泰戈提供了这样一种理论:驯熊表演在欧洲历史悠久,19世纪时,鼻上穿孔、口戴勒具的杂耍熊已经成为欧洲街头的常见风景。欣赏有趣的表演之余,因鞭笞而顺从的杂耍熊无形中使同样饱受父母呵斥的孩子产生了认同感,被穿透的鼻孔也成了“需要得到安抚的伤口”的象征。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毛绒熊代表着受伤的自己,紧紧抱住毛绒熊,这一动作实际意味着自我保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泰迪熊或毛绒熊的风行暗示这一潜意识蔓延到了成人世界,无论绅士淑女,张扬地携带一只毛绒熊出行一度被认为是时尚的做法。尽管这股浪潮风头已过,至今仍活跃在欧美医院乃至警车里的各种毛绒熊依旧验证着它们的“疗伤”功效。
作为一种收藏品,毛绒熊,尤其是泰迪熊屡次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施泰戈的藏品却并不以此标榜。对于玩具收藏,施泰戈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可以交换,绝不出售。挤在展柜里的毛绒熊品质不一、略显杂乱,倒应了展板上所说的:“我们不追求毛绒熊的版本、品质,每个毛绒熊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一只身穿水手装的毛绒熊身边放着一份书信影印件,信件来自一家养老院,从日期上看,写信者估计已经去世。老人在信中将陪伴自己大半生的毛绒熊托付给施泰戈的博物馆,因为“不希望看到它被丢进垃圾箱”。
由于展室面积有限,作为临时展品的毛绒熊有不少被零散放置在永久陈列的展柜里。永久陈列以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欧美古董玩具为主。毕竟是在德国,永久陈列中最壮观的是火车玩具,这其中还包括著名的Marklin公司制造的第一种火车机车玩具。汽车玩具的数量也颇为可观,据说其中几辆的价格甚至能超过现在真正的汽车。火车沙盘展柜一侧墙上挂着些不起眼的小铁皮玩具,这是曾经热销一时的廉价玩具“Penny Toys”。当时厂商的策略是:每件玩具只以一块糖的价格销售,确保每个孩子不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就能用零花钱买到。由于这些玩具使用的材料粗糙易损,能完好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见,于是昔日的廉价品如今反而变得奇货可居。
施泰戈收藏中的真正精粹还是那些铁皮发条玩具,只可惜这类玩具的精华藏品许多并不在慕尼黑。展室墙上张贴着施泰戈在布拉格的玩具博物馆的海报。1989年,名为“Museum Hracek”的施泰戈玩具博物馆在布拉格开馆。从海报上看,新博物馆展馆分2层,有7个展室、60个展柜,展柜外还配备了供观众使用的玩具遥控开关。海报称:“与布拉格的玩具博物馆相比,慕尼黑的玩具博物馆只是大餐前的开胃菜。”
布拉格玩具博物馆使用的场地是布拉格城堡以前的“大公府邸”,想必比慕尼黑这座钟楼宽敞许多,估计没有什么令人迷惑的旋梯。大公府也好,钟楼也罢,也许一切都只是为玩具搭建的布景。最后在楼下纪念品店中看到一本施泰戈的书,这位写过小说、画着漫画的玩具收藏家在书里说:“在我无力再用语言表述自我的那一瞬间,我把握了自己生命的含义。”■(文 / 王星) 博物馆泰迪熊布拉格玩具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