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作者:朱伟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罗斯5人“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中年纪最小的,他出生于1844年,比年纪最大的鲍罗丁足足小了11岁。他因为气喘病,逝世于1908年的6月8日,到今年整100年。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强力集团的5人中排在最后,不仅仅因为年龄。他被称为配器大师,27岁时从未学过和声与对位,就被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聘为作曲与配器教授。他除自己作曲,还帮助整理“强力集团”他人的作品,比如穆索尔斯基的著名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霍万兴那》、鲍罗丁的著名歌剧《伊戈尔王》,这些歌剧的名声都大于他自己的歌剧。他还培养出了一批著名学生,包括阿伦斯基、格拉祖诺夫与名气大于他的斯特拉文斯基,但在俄罗斯音乐史上,他的地位仍然无法与穆索尔斯基,甚至鲍罗丁相比。

现在我们最熟知的他的管弦乐作品,一首是作于1887年的《西班牙随想曲》,另一首是作于1888年的《舍赫拉查德》(即《天方夜谭》)。1887年他43岁,我从他的回忆录《我的音乐生活》(吴佩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中,读他自己叙述《西班牙随想曲》,说他是根据不同乐器特色而构筑繁多的色彩变幻,试图用西班牙舞曲主题表现出一种整体的华丽。这首随想曲中使用的是西班牙作曲家英森加(J.Inzenga,1828~1891)收集的民歌素材,第三乐章是一首安达卢西亚的吉卜赛之歌,其余都是阿斯图里亚舞曲。这个英森加被历史淹没,现在音乐辞典上已经找不到他的名字了。

我总觉得,应该通过与拉威尔的对比,来认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完成《西班牙随想曲》时,拉威尔才12岁,拉威尔后来在1907年,也就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之后20年作成《西班牙狂想曲》,两首作品演奏时间相仿、色调迥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随想曲,第一、三乐章是热烈的行进,第二乐章的主题与5段变奏,像是对古老历史的情绪回顾;最后是吉卜赛流浪者挣脱出迷惘的洒脱与凡丹戈舞曲的狂放,在热烈的阳光下色彩鲜艳地杂陈。拉威尔的狂想曲却故意以夜的慵懒与冷静开头,表现那种神秘在幽暗下的涌动。第二乐章用马拉加舞曲节奏似乎在裂缝中延展的幽深哀愁来表现悠远,第三乐章的哈巴涅拉舞曲在摇曳中变成那样绵软的纤细,即使最后的节日集市,也是节制的喜悦,且喜悦间还以迷人的慵懒,避免了艳丽的明媚。两者品质上的差距一目了然。

从某种角度,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太重视乐器色调的配置,他的优秀作品就像调色板,在调色中他又最迷恋暖色,于是小提琴就成为突出的乐器。他自己说,《西班牙随想曲》原来构思,是一首以小提琴为表现中心的幻想曲,而《天方夜谭》中最动人的部分,也是小提琴所叙述的美丽的舍赫拉查德。她讲述壮阔大海中辛巴德的孤独,宫前淡月下年轻王子与公主难分难解的缠绵,那琴声实际越来越深入苏丹王内心,成为融化他阴冷与残酷的一种持续的力量。最后那艘船撞在巨岩上,天崩地裂,实际也是苏丹王心灵最本质的震撼。由此要用独奏小提琴的魅力来判断这首作品的版本优劣。从这个角度,我喜欢卡拉扬1967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或者康德拉申1980年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的版本,两个同样追求色彩、效果截然不同的一流乐团,两个琴技同样高超但强度绝不一样的首席。卡拉扬版中是米歇尔·施瓦尔伯(Michel Schewalbe),康德拉申版中是赫曼·克雷伯斯(Hermann Krebbers),独奏的音色都美极了。《天方夜谭》是最能充分展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响效果的作品,是最能展示他美学趣味的巅峰之作。

有意思的是,拉威尔创作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也是《舍赫拉查德》,作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德》10年后,一首风格并不算成熟的序曲。但如果做对比,即使当时才23岁的拉威尔,也明显改变了这个题材的叙述方向,转向冷峻着的一种清秀。5年后,1903年,拉威尔又创作了由3首歌曲组成的声乐组曲《舍赫拉查德》,这种追求就更为明显。

对乐器色调繁杂中丰满的追求,加上对暖色的喜好,使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创作陷于描述与情绪表达。它们优美,也具神秘色彩,但难有从内心深处涌现的、穆索尔斯基或柴科夫斯基那样在内心撕裂中坚韧的力量。他一共作了3首交响曲,最后一首完成于1874年,所以都属青年时代作品。最有名的是标题为《安塔尔》的第二号,完成于1868年,在《舍赫拉查德》前20年,实际是一套描述性的交响组曲。安塔尔是6世纪前后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其冒险经历在12世纪就整理成了传奇。《我的音乐生活》中记载,这首作品中大多数素材都来自鲍罗丁迷恋的俄罗斯一位退役军人在阿尔及利亚搜集到的古阿拉伯旋律,最后一个乐章的漂亮主题实际是达尔戈梅斯基配好了和声给他的。除了素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自己说,风格上的影响还来自格林卡的《波斯合唱》、《花的合唱》、李斯特的《匈奴人之战》、瓦格纳的《浮士德序曲》、巴拉基列夫的《捷克序曲》与《塔玛拉》,他是一个编辑加工者,但他把这一切都配置调和成了一个色彩盎然的整体。1868年他24岁,听这首作品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要请他去当配器教授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生前其实一直在为突破自己的能力所苦恼,“强力集团”的领袖巴拉基列夫对他的创作,有“只有酱油与辣椒,没有烤牛肉”的批评。《舍赫拉查德》算是他自己满意的一块“牛肉”,之后20年,他一直在歌剧上孜孜不倦,直到1907年以完成三幕讽刺歌剧《金鸡》告终。那首家喻户晓的《野蜂飞舞》就是1900年完成的《沙皇萨尔丹故事》的幕间曲,野蜂是落难王子的化身。可惜这些歌剧全剧的传播有限,只听到被选编的交响组曲,就影响了我们对他晚期音乐的理解。■(文 / 朱伟) 里姆斯基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科萨科夫拉威尔艺术音乐

上一篇: 有机有戏吗?
下一篇: 意外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