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的压力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油价的压力0( 6月4日,法国和意大利的数千渔民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所在地集会,抗议高油价 )

对国内大多数人而言,国际市场的高油价并没有带来直接的切肤之痛,在原油价格接近140美元/桶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依然开着大排量的汽车招摇过市,全然感受不到油价的压力。这种情形就好像一座水坝,上游的水位已经惊涛骇浪,但是一道闸门将其拦腰截断,下游依然风平浪静。这道闸门就是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的管制,行政之手和市场之手对抗,最终结果一定是扭曲资源配置,下游的平静不过是一时的假象。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各地市场频现油荒,油价的压力终究还是爆发出来——既然价格被人为压制,压力只好体现在市场需求上。

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世界各国政府对成品油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管制,但是在原油价格的持续飙升下,很多国家的财政补贴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最近一段时间,亚洲各国纷纷上调成品油价格,6月4日,印度将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格提高了约10%,这已是该国年内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马来西亚更是将汽油价格上调了41%;新加坡的汽油和柴油价格也均有10%以上的涨幅。而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和国际主要市场相比,差价已经扩大至40%~50%,汽油差价为6000元/吨左右,柴油差价为5000元/吨左右。

在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的背景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日益严峻,直接导致中石化等炼油企业进入“越炼越亏”的境地,唯有依靠财政补贴度日。今年3月,中石化获得123亿元的财政补贴,其中49亿元计入2007年补贴收入,74亿元计入2008年第一季度补贴收入,以此简单推算,全年中国石化将获得300亿元财政补贴。如果再考虑到中石油和中海油等公司,国家财政对石油公司全年的补贴将接近1000亿元。和全年超过5万亿元的财政收入相比,1000亿元的补贴或许尚在承受范围内,但是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可能只是用来应付油价,其他如电力、农业以及700亿元的灾后重建资金等等,无不嗷嗷待哺。

而且,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国家财力是否能承担,而是补贴政策本身会进一步拉升油价,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油价之所以飙升至此,除了基本的供需关系,以及弱势美元的因素,国际炒家的作用“功不可没”。而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以及政府对油价的管制和补贴,成为炒家们做多石油的重要理由。中国政府也由此面临一个两难选择,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敢贸然放开成品油价格,动用财政补贴来对抗高油价,强行压制住油价带来的通货膨胀。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补贴带来油价进一步飙升,反过来给通货膨胀带来更大的压力。

当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至140美元/桶后,对于大量进口国际原油的石化公司而言,财政补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据有关方面测算,中石油和中石化在炼油领域盈亏平衡点约在80美元/桶左右,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至140美元/桶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需要超过2000亿元的补贴,才可以维持炼油业务的盈亏平衡。在目前的补贴水平下,炼油企业的亏损可想而知。为了确保稳定,中石油和中石化这样的公司或许可以“讲政治”,在亏损的局面下继续加工成品油,保障市场供应,但是其他一些地方性的石油公司则难以为继,使得供求失衡,而且,在一些下游流通领域,很多企业并不隶属于两大石油集团,唯一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所以囤积居奇甚至走私海外都成为利益驱使下的正常选择,国内油荒也就在所难免。

油价的压力1( 6月3日,美国洛杉矶,很多人放弃自驾车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以应对越来越高的汽油价格 )

补贴政策的弊端还在于扭曲了资源配置,下游很多行业在低油价保护下,呈现出虚假繁荣的景象,一旦成品油价格放开,上下游之间的利润将会重新分配,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将会在不同行业之间重新配置,短期内,甚至可能带来资源错配的混乱。油价补贴政策还是一场劫贫济富的行动,政府其实是以所有纳税人(包括穷人)的税收来补贴那些开SUV的富人,这是明显的社会不公。而且,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在低油价保护下,大家都体会不到高油价的切肤之痛,因此很难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全球大多数国家的SUV销量开始明显下降,但是唯独中国的销量依然强劲,在全球资源如此紧张的背景下,SUV的畅销几乎是一种耻辱。国内成品油价格早晚有一天会大幅上调,很多人的大排量汽车或许将会长时间停在车库,对于汽车厂商,这将是致命的打击。

关于成品油定价制度的弊端已经讨论过无数,但是在政府将通货膨胀视为头号敌人之时,其他因素都只能退居其次,如果贸然将成品油价格放开,短期内只能是给通货膨胀火上浇油。今年4月份,我国CPI高达8.5%,如果考虑到被人为压制的石油价格,实际CPI水平将远高于此。通货膨胀的危害到底有多厉害,看看我们的邻居越南就知道了。仅仅几个月前,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越南的经济发展速度,几乎一夜之间,越南经济就从天堂跌入地狱,罪魁祸首就是失控的通货膨胀。2007年,越南的通货膨胀水平大致在12%左右,但是不到半年时间,越南的CPI迅速飙升至25%。可以预见的是,越南的教训将使得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加警惕,短期内油价放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除了经济上的考量,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印度在6月初上调成品油价格后,立即在国内引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对于习惯了廉价石油的人们,油价的上调很容易带来集体愤怒。

1998年,国际油价还处在10美元/桶的价位上,仅仅10年,涨幅已经超过10倍,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石油的上涨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但是将来会发生什么其实谁也不知道,当石油价格为50美元/桶时,人们就已经表达过类似的乐观。如果有一天油价达到200美元甚至更高,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或许是一个令人感到不快的想象,但是不得不去面对。到那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大幅减少甚至取消从中国进口商品,因为运输费太过高昂,伴随着出口萎缩,国内将会产生大量失业,经济衰退由此拉开序幕。高昂的油价使得开车成为奢侈行为,一些勉强跻身有车一族的人将不得不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即使有些消费者有足够的实力支付油价,但汽油供应已经非常短缺,当然,唯一的好处在于交通不再拥挤。坐飞机出行也将成为奢侈行为,因为燃油价格已经如此之高;煤炭价格将跟随油价水涨船高,电力也将受到极大冲击,人们在家里得小心翼翼使用家用电器,甚至一些北方地区的家庭可能连供暖费都无法支付。这一天离我们或许并不遥远,因为油价高企,美国有些地方警察已经开始改用自行车巡逻。如果有一天油价上涨到我们无法想象的高度,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是,建立在石油基础上的现代文明,将会因为油价的无休止上涨而崩溃。

对抗通货膨胀成为今年经济的头等大事,如果CPI下降,是否意味着成品油改革的时机到来?国内的食品价格开始下降,而上游PPI的压力暂时还无法顺利传导至下游,在此背景下,人们普遍预期4月份高达8.5%的CPI指数将成为年内高点,随后将会呈现明显下滑态势,也就是通货膨胀压力将会大大减轻,于是,很多人将CPI的下滑视为成品油价格放开的最佳契机。但是等待价格放开的又何止成品油,电力价格同样也是被压抑已久,等待着释放的机会,即使将来国内CPI出现明显下降,首先放开的也未必就是油价。

面对居高不下的油价,美国国会近期对此展开调查,以了解是否有人在背后操纵石油价格。按照以往经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对石油需求减少,石油价格应该会随之回落,但是,现在支撑石油涨价的因素已经转移到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索罗斯在听证会上表示,目前我们正经历房产泡沫的破裂,与此同时,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出现了泡沫迹象,投资机构的投机行为毫无疑问是导致油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索罗斯表态后两天,国际原油再创新高,每桶突破139美元,并且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每桶飙升10.75美元。这样的情形让人们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恐慌情绪重挫欧美股市,道-琼斯指数当日重挫3.1%,创下2007年2月27日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同时也达到了3月19日以来的最低收盘点位。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盘下跌43.37点,至1360.68点,跌幅3.09%,为2月5日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收盘点位也创下4月15日以来的最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重挫75.38点,至2474.56点,跌幅3%,为2月5日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欧洲股市也大都跟随重挫。油价和股市就如跷跷板的两端,今年的大多数时候是油价占了上风。■ 压力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