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者:苌苌

莱辛看待世界的方式0( 多丽丝·莱辛 )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题材涉猎广泛,从女性主义到殖民主义真相的揭露,从来自其他恒星的主人公写到男女爱情出现之前的太古人类,她的每本小说都是借说故事来讲道理的。比如《金色笔记》唤起了整整一代妇女豁然顿悟,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有一句就说,“她的贡献促使我们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莱辛在后期的作品中拆毁了许多基本的价值观,余下的是由家庭、朋友还有猫咪们构成的种种生存之网,而所有的主人公都肩负着太多的责任。

颁奖词中还说:“对莱辛来说,没有什么是全然无关紧要或无足轻重的,因此她才会那样撞击我们的心。”莱辛养猫,她写过两本关于猫的书——《关于猫》和《特别的猫》(Particularly Cats),算是她文学生涯中创造的宏大史诗图景之外的小品文,最近,《特别的猫》在国内翻译出版。文豪写猫,自有与众不同之处,和莱辛惯常的写法相反,她先拉开距离,剥去人对其他物种居高临下的同情或者伪善,而后才从内部观察事物。《特别的猫》起初并不是一本抒情的宜人的读物,她从屠猫开始写起。莱辛在非洲度过童年时代,家中农场里的猫最多时达到惊人的40只。那时非洲生活严峻,如果猫的繁殖速度超过人的容忍限度,为了保持一种“生态平衡”,不得不定期处理。后来在伦敦,猫变得又是那么不同——复杂,热情,情绪化,甚至模仿养猫人的行为。通过莱辛细致的观察,我们才发现她对畸零生命所怀有的无限同情。

相对莱辛的其他作品,这本书算是很悠闲的不那么正经的关于猫的漫谈。莱辛对名种猫没什么兴趣,她养的都是自己跑到她生活中的猫,似乎她不收养,简直就有成为流浪猫的可能。她接触过的猫中,有两只让她念念不忘,灰猫和黑猫,它们有不同的性格、脾气和口味,像极了两个人。它们分享她在伦敦和德文郡的生活,彼此交谈、咆哮、抱怨,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存在。莱辛的拟人化讲述,引领读者多少挪移视角,试着想象其他生物——尤其是猫——的主体性生存。莱辛的观点是,人类行为中美好的部分,被过誉的部分,并不比一只猫的进化强多少。

在中国,莱辛有一位老朋友——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瞿世镜。瞿世镜生于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主攻当代英国小说和比较文学,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他主编的《当代英国小说》中,给莱辛留了最大篇幅,因为他认为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

瞿世镜谈莱辛:        她希望中国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莱辛看待世界的方式1( 《特别的猫》中文版 )

三联生活周刊:你和莱辛的友谊是何时开始的?

瞿世镜:1990年我在英国访问,采访了很多作家,其中也包括多丽丝·莱辛。后来,我们的文化参赞问我,能不能以个人名义邀请作家访华。我就跟莱辛说了,她欣然同意。1993年莱辛访华,在上海我全程陪同,我接待过很多外宾,一般都是去景点参观,记得她特别要求参观孙中山故居,她对我们的历史很关心。

三联生活周刊:你接触了很多英国作家,为什么首先想到邀请莱辛?

瞿世镜:我觉得和莱辛比较谈得来。我在英国采访过很多作家,有些作家我不那么喜欢,因为他只在乎自我,而莱辛心中有众生。我不是宗教徒,但是我喜欢佛教里讲的“众生平等”,而莱辛是有慈悲心怀的一个人。现在莱辛是我的老朋友了,她这个老太太很有意思,从大的方面说胸怀广阔,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未来;从小的方面,她非常有同情心。这两点都是出于她对生命的关爱和珍惜,在她身上是统一的。她对她的猫非常关爱,2003年我去她家做客,那天下午她担心我饿了,就端来茶点,倒咖啡的时候,她先倒了一碟牛奶给猫咪吃,她注视猫的神情,眼神特别温柔,勾起我对我养过的小狗的回忆。我也喜欢小动物,走在路上看到,都会禁不住停下来注视。我记得她说,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那么他做作家的基本条件就都具备了。在关于猫的书中,她对猫的观察非常仔细,她对她喜欢的东西,都观察得特别仔细,而她的视野又特别广阔,你看她的关于殖民地的书、女权主义的书(她不喜欢别人说她是女权主义者)、原子弹题材的书,她又仿佛长了一个男性的大脑。我本人也关心整个人类往哪个方向走,莱辛写小说不是讲故事,而是考虑整个人类的问题。一个去了,一个又来了,她的思考和努力,和我们国家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是一致的,对我们来说,非常亲切并且有借鉴意义。而且她说话口无遮拦,说好听点是性情中人,她这种态度让我很放松,我也觉得比较投缘,所以和她特别谈得来。

三联生活周刊:那次你对她印象如何?

瞿世镜:那次访华,她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要我们不要走西方的道路。因为她觉得,西方在科学、物质越来越发达的同时,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培养出一代文明的野蛮人。她的表述是很真诚的,因为一般西方学者都有些西方中心主义,但是我感到她没有。我能感到她的痛心,她说西方在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好。

三联生活周刊:生活中的她给你什么印象?

瞿世镜:她的个头很小,不到1.6米的样子。为人非常随和,英国很多作家是“牛桥”出身,穿衣服颜色配得总是非常讲究,但莱辛完全不管这一套,非常平民化。我记得那年访华还有一对作家夫妇,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和迈克尔·霍尔罗伊德(Michael Holroyd),他们就是那样,一对真正的绅士淑女,但他们对莱辛非常恭敬。不过,英国女王给霍尔罗伊德封了爵,却没有封莱辛,我想可能女王不那么喜欢她。

三联生活周刊:这本书里她有个观点,人类的进化并不比一只猫强多少,你怎么看?

瞿世镜:文明进步使我们某一部分得到发展,比如推理能力、逻辑能力,但是直觉能力和嗅觉、触觉、听觉在退化。莱辛一直认为,人类的进步不是非常完整的,物质条件如此快地被创造,也带来相互的残杀和战争,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进化,她始终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出路。她希望我们能把人类问题解决得更好。你如果仔细看我们“十七大”报告,围绕的主题都是民生、民主、民权,只是现在还停留在中央理论表述的层面。实践和理论的表述有一定的距离,要做到难度很大,西方也并没有做到。莱辛的思想继承了19世纪的人道主义传统中好的方面。不希望有压迫、剥削、歧视、污染、战争,人类有一个健康的发展。人都有善良的愿望,但实现起来不容易,有时候,我们在做一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因为考虑不周,带来的副作用,破坏自然环境,制造武器,挑起民族之间的仇恨,莱辛是希望我们中国能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道路,不要附带发生很多负面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当代英国小说》中,为什么把莱辛列为最重要的作家?

瞿世镜:她思考的面非常广,用50双眼睛观察她还不够,虽然她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未来,而且她没有西方中心主义,但她的小说也都是反应人的生活,是一个作者的许多方面。她和生活贴得非常近,但不是一个唯美的作家,她考虑的问题,和我们社会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合拍的,所以我很关心她的作品。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在她获奖之前,我国对她的翻译出版并不多?

瞿世镜:她不断在写,现在还在写,出了大约50多本书,的确我们好久没有译本出来。不过《野草在歌唱》很早就出了,《金色笔记》也有过一个粗糙的译本,但总的来说,她的小说不容易读,结构非常复杂,最好读两遍,一般读者没有这样的时间和耐心读通她。

三联生活周刊:你最近一次见她是什么时候?

瞿世镜:2003年我到剑桥访问,顺便去看她。当时有个文化事件,就是发现了弗吉尼娅·吴尔夫小时候写的文章,结集出版的时候请莱辛写的序言。大学请她去朗读序言,她知道我研究吴尔夫,我到她家做客的时候,她就送给我一张票,给我安排了很好的座位。我记得票价是5英镑,到了现场我看到来了很多很多人,读完又排队买签名本。后来,别的英国作家问我对英国的第一印象,我总是想起那次莱辛朗读会的情形,还有在地铁上、飞机上也总是看到读小说的人,我说,我觉得英国人真是喜欢读书。我也问起别的英国作家对中国的印象,他们说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到处都在建房。他们是不断在看书,我们是在不断地盖房子。不过我们现在还在初级阶段,需要考虑衣食住行,也许脱离这个阶段后,可以有更多人写书,读书。

三联生活周刊:莱辛近期还会访华吗?

瞿世镜:获奖后我问过她,她说不行,现在有些骨质疏松,医生禁止她旅行。她写小说很快,2008年还在写新的小说,获奖后老是有人要采访她,打扰了写作,她有一次开玩笑说,“诺奖”不是个好东西。 莱辛

上一篇: 真正的善行
下一篇: 一屋子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