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夫聊发少年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林鹤( 坐落在阿肯色河畔的探索之家,在威奇塔市的环境里显得很招摇
)
1967年已经造就典故的一位建筑师,怎么会一直忙碌到如今?老寿星啊?每当我看见又有一座新建筑顶着摩西·萨夫迪的名头出现,就得这么疑惑一回,因为他当年进入建筑史实在太早。早已印在书页上的人还能在真实世界里跳腾多久呢?2009年还将有他设计的一个项目完工,真让人莫名惊诧。
萨夫迪疑云的答案是他少年得志,这种事在现代建筑的体系成熟之后殊为罕见,所以会给人造成错觉。此君1938年出生在以色列的海法,高中时移民加拿大,是麦吉尔大学1961年的优秀毕业生。实习期转过2家设计事务所以后,他于1964年回到蒙特利尔独立开业。上学期间他做过一个预制混凝土住户单元的组合方案,被蒙特利尔市主办的1967年世界博览会选中实施。落成的三串联建筑叫做“居住舱67”(Habitat’67),获得了加拿大皇家建筑学会颁发的Massey奖,这正是他留名建筑史的作品。
“居住舱67”的外观形象清楚地解释了它何以在1967年名声大噪直接进了史书。它学着乐高玩具模块重复搭接、幻化百变造型的榜样,阐发了模数化、低成本的工业制造理念,在那段尚清俭的岁月里为观者勾画出了便捷兴建廉价住房的前景。“居住舱67”与早期现代主义者借以规避社会怨怼的低成本住房又有不同,模块咬合搭接的施工方法童心盎然,不但使整个建筑表面呈现不规则的凹凸状,趣味丛生,而且为造型变化预留了无限可能,本会打破国际式板楼塔楼一统住宅天下的枯燥局面,可惜后来这个创意没能在世界各地大规模推广。
知道了这段前尘往事,再来看萨夫迪以后设计的建筑,难免减了几分对德高望重老前辈该有的崇敬,总觉得他的方案没脱尽过童心。
比如他为美国堪萨斯州威奇塔市设计的“探索之家”,是2000年开幕的文化中心。
( 远观觉得纤巧的建筑,在近处其实力度逼人
)
大凡有趣的建筑,其有趣处经常是拜地段环境的天生有趣所赐,探索之家也不例外。流经威奇塔市的阿肯色河在这儿有一条支流——小阿肯色河,它们在交汇的河口处打了个和缓的弯儿。探索之家被放在河口边上,临水的文化建筑明摆着生就一段风流态度,端的是让建筑师心花怒放的美差。萨夫迪以前做过很多座博物馆、图书馆、市民中心之类的大公共建筑,这一次在8公顷土地上操办个近万平方米的大组团也没露什么难色。作为一座当代科学博物馆,探索之家不同于传统的美术博物馆,不但对展览空间的功能要求不一样,还变出很多复杂的互动活动安排,于是要搞清楚内部的平面组织还真得费点儿手脚。
探索之家号称科学博物馆,细端详它的内容设置,实际上还不如说是个撮哄着普通市民一家老小消磨时日的文化活动中心。它的固定展览不多,主要以堪萨斯本地话题为焦点,比如有个微缩的“50年代初堪萨斯娱乐展”。再来还有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动植物展示,像什么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应有尽有,全不怕它们出离了常规的美感吓着小孩儿,倒还有个水族箱是老少咸宜的。最有科学味道的大概要数波音公司在这儿办的飞行展,有飞行模拟器,还有用成千上万的小块反射片组成的巨大“风墙”,让人形象地看到展厅里好多个螺旋推进器造成的空气扰动。除了博物馆必备的连串展厅而外,建筑组团里还塞进去了一个球幕电影院和一个剧场,显见得是招徕人气不怕热闹的架势。这还罢了,毕竟球幕电影院拿来放映些宇宙洪荒的玄远镜头很是有用,能做出科普的姿态,而孩童探索区又是哪路讲究呢?馆方不惜划出很大一片面积,做了个3层高的城堡给孩子们钻在里面玩儿。更有幼儿胜地,根本就是给蹒跚学步的孩子预备的游戏场,跟博物馆的庄严哪儿扯得上关系,又哪儿有什么探索可言——除非你觉得学走路是人生的早期探索活动之一。
( 夜色中灯光的剪影更加突出了这组建筑的舞台感
)
既是潇洒占用了河口岸边的地利,萨夫迪构思探索之家的方案时免不得要冲着河水发发呆。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96年。他画过一张草图,白纸上凌乱涂了些许蓝色底调,于蓝、白两色的分界左近画了两个涡卷。这对孪生的曲线似断还连,像个花体美术字的“8”字横陈,扔在街边咖啡座上定会被人当做哪个童子的涂鸦,学问点儿的人又或许会认做一个太极图。萨夫迪这么潦草地一转手腕,后来倒是衍生出了脆生利落的一组形象,为威奇塔市的博物馆区再壮了声色。
相对于总建筑面积还不到上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来说,8公顷占地在通常的西方城市环境里大得无法想象,若不是威奇塔市有心专门营造一片区域主打文化牌,这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宏大场景。于是在这片地段上不但很奢侈地排开一大片地面停车场,还排开了社区居民游乐场、河边漫步道和小型高尔夫球场,更不像是经典博物馆该有的布置了。说那张草图有太极味道,是因为萨夫迪以河岸的曲线为界,半水半陆,把建筑分成了相互对仗的两大体块。从停车场走过来的路是空旷地上笔直一条细白线,非但没理睬河岸的自由曲线,连建筑主体的大致风韵也没抬眼在乎过似的,这条直线的突兀宛似成心自外,一下子扎破了圆转的建筑轮廓,正好戳出个门厅的空当。整个建筑是灰白色的主调子,突出地呈露了全遮在玻璃幕墙后面通高的门厅空间,这等直白的引导指向放在机场还更合适些,不过由于整个探索之家的功能分布头绪太多,让人在门外暂且多省点儿心也还算讲道理。
( 夜色中灯光的剪影更加突出了这组建筑的舞台感
)
连接门厅的靠外半边建筑横向循凹、纵向循凸,球幕电影院、剧场、咖啡厅、礼品店诸如此类比较适宜成年人晃悠的地方都放在这半边楼里,还有管理、办公等无趣的小格间也塞在里面。它遥遥地圈护着横向循凸、纵向循凹的滨河半边建筑,从体量上看也稍许偏大,在这对组合中扮演着敦厚一面的角色。走过略折了个身的廊桥连过去,滨河的半边楼就要娇俏得多,它坐在顺流拦出的平静水池上,捏合起了个个平面形状都不规则的各色展厅活动厅,顺着楼体的弧线中脊鼓进鼓出的,在水面上飞出了6片支棱起翘的屋顶,招展着水波间的风。斜向飞起的白色屋顶下面,顺坡伸展着胶合板贴面的肋梁。这些肋梁视其所在位置的不同起着不同的力学功用,或受压,或受拉,跨度最长可达17米。从外面看探索之家的散乱屋顶组织,似乎无论是轴线走向还是屋顶的曲度都随心所欲、不守章法,其实它们却是按照最基本的几何关系切分出来的断片:陆上半边楼的屋顶原来的坯子是半段俯扣着的圆环,水中半边楼的屋顶原来的坯子是半段仰敞着的圆环。可这种理性基础如果不看方案推敲时的制图过程是很难察觉的,因为据以切分它们的平面边界实在是太零碎了,其中的形式生成逻辑究竟孰因孰果,外人却说不得。那一代建筑师构思方案时理性控制的本能都比较强烈,即使给外人造成了率性挥洒的印象,内里打底子的终归是要有据可循,经得起追问。毕竟,弗兰克·盖瑞手里那种曲线自由流转的钛板巨怪只是近年来才有了机会得见天日。萨夫迪曾在屡次演讲和出版文字里反复引用过一段诗句,起头两句说:“始于求真者将得到美丽,始于求美者将得到空虚。”后文更调侃了企图寻求自我满足和自大自炫的人,印证在他和盖瑞设计曲线模式建筑的不同走向上,便形象地揭示了这两位建筑师不同的艺术立场。
萨夫迪历年来设计的诸多文化类建筑里有很多再三出现的形式特征,这座探索之家厕身其中,多少偏离了他的一些惯用手法,比如几层通高的玻璃幕墙虽然在探索之家的门厅等处也曾露面,却只限于一面透明的墙而已,不如他把屋顶也做成整块玻璃天窗后通体剔透的生动。再者,博物馆建筑为避免眩光永远需要在天窗上多费心力,萨夫迪大学刚毕业时为路易·康工作过,也学得了那位老大师借机用天窗的造型韵律生出美感的本事,在他设计的建筑里,抬头仰望天空是必不可少的一则享受,而探索之家却用那些木肋梁替换了这种气氛。此外还有出挑鲜明的一则不同:除了“居住舱67”以外,他在威奇塔市耍的这一手是积木感最强的例子。 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