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斗卫星也是“大买卖”
作者:宋晓军( 2007年12月26日,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将3颗“格罗纳斯”卫星发射升空
)
5月22日阿斯塔纳时间19时29分19秒,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太空探索、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和发展使用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格罗纳斯(Glonass)。这体现了梅德韦杰夫政府要把全球卫星导航这笔“大买卖”做下去的意志。
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与美国几乎同时起步开始研制由24颗卫星(包括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构成的在3个轨道面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982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原计划在1991年发射完全部的24颗卫星,但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兑现。而同样是在1991年,仅有16颗卫星的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海湾战争中显露头角,美军共部署了842个军用和4490个民用GPS接收机。当时最早使用这种系统的美军第11防空旅的一位军官这样描述:“如果你们指的是那些绿色的定位机,那可是救命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收了尚未完成的格罗纳斯系统,1996年勉强完成了24颗星组网时,经济窘迫已经难以支付每年上千万美元的维护费用了。此时美国早已于1994年完成了24颗星的组网,并在克林顿政府大力倡导的军转民和军民两用技术政策鼓励下,开始向全球民用卫星定位市场推广。相反,深陷经济困境的俄罗斯由于第一代卫星寿命仅3年左右,不仅难以维持格罗纳斯的组网运行(一度只有8颗星可用),甚至在装有卫星导航系统的1200架飞机中92%用的是美国的GPS系统。
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为了防止南联盟使用民用GPS定位系统,要求美国启动了“选择可用性限制”功能对卫星提供的民用低精度定位C/A码实施干扰进一步降低精度,实现了只有北约军队能使用卫星提供的军用高精度定位P码的单向精确作战。深受刺激的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敦促下,开始加快了第二代Glonass-M的研制,并于2001年12月首次发射了3颗Glonass-M第二代定位卫星,同时加快了第三代卫星Glonass-K的研制速度。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虽然再次启动了“选择可用性限制”功能(2000年为了阻止欧洲发展伽利略系统承诺平时关闭该功能),但却发现伊拉克军队使用了对GPS的干扰装置,美国专家分析这是俄罗斯针对GPS军用信号功率较弱的弱点研制了干扰装备并提供给了伊拉克,甚至有些专家认为这是俄罗斯迟滞美国GPS系统“低价销售占领市场”的一个战略举措。
2007年,俄罗斯于分别10月23日和12月25日,用质子-K火箭1箭3星发射了6颗第二代定位卫星,加上原来运行的12颗星,已可以覆盖95%俄罗斯国土和86%地球表面。而美国虽然也于2007年10月17日和12月20日,分别发射了两颗增加了L2C民用信号和M码军用信号的GPS-2RM改进型卫星(已发射3颗),但由于经费的问题无法解决地面站的信号解算,这两项新功能可能要到2012年后才能使用。同时,美国更先进的GPS-2F恐怕要拖到2008年底或2009年才能够发射,而其第三代的GPS-3虽然已经向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发包,但仍要面临着昂贵的发射费和维持费的挑战。俄罗斯似乎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在2007年5月就宣布格罗纳斯一旦组网运行就取消军用与民用的区别,并力争在2011年达到测距1米的精度(美国在2007年军用信号测距精度为0.74米)。
有意思的是,就在美俄以不惜血本先把对方逼死做“大买卖”的规则准备大血拼的时刻,9年前就已提出而一度停滞的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突然也杀入了这场“大买卖”。4月23日,欧盟终于通过了伽利略系统的最终部署计划,并于4月27日发射了第二颗验证星——Giove-B。由于伽利略系统采用了类似空中客车股东分担风险的短周期研制模式(中国、印度、俄罗斯也曾入股),且在精度、安全、覆盖性等方面都优于GPS和格罗纳斯,所以它的加入无疑为这场惨烈的商业—军事厮杀增加了戏剧性。
就在欧盟宣布伽利略系统重返江湖的20天后的5月13日晚20时左右,CCTV播报了一支携带“北斗一号”终端机的四川武警分队已经沿317国道进入汶川县境内。以独特双向模式运行的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亮相,让网上众多的科技、军事迷们激动不已。他们认为这次亮相必将有助于未来更多的国人使用国产卫星导航系统以支持北斗卫星这个“大买卖”。 买卖卫星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