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不会消失

作者:李鸿谷

汶川不会消失0( 地震前的汶川县萝卜寨 )

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4分钟,第一支军队救援队便启程前往震区。

两小时后,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紧急部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坐的空军专机即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当晚即在灾区都江堰设立国务院临时抗震救灾指挥部……在这极具象征性的行为背后,是国家动员的迅速完成。仅仅一天时间,截止13日22时,新华社报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已投入兵力47813人。出动军用运输机22架,军用直升机18架,征集民航客机12架,空投物质12.5吨。”在同一时刻,民政部调运的中央救灾帐篷亦达5.1万顶。

“中国处于痛苦和哀伤之中。”美国《洛杉矶时报》在描述此刻中国现实的同时,亦注意到了中国的国家动员及国家能力,它们这样评论:“地震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一个富有同情心又极具竞争力的中国。”

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1.4%,达24.7万亿元,财政也完成创纪录的5.1万亿元。这当然是理解中国“极具竞争力”的事实基础。但只将国家能力与GDP及财政收入增长作简单的对应关系,显然并不明智。深刻的变化同样来自直面灾害的态度——2003年中国发生影响面甚广的SARS疫情,这一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正式提出“以人为本”。这意味着,“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在这一对“根本目的与动力”的重新认识下,现实中国的变化之一是,矿难再次被媒体广泛重视,其底因是2004年山西出台并实行的“煤矿事故死亡矿工的赔偿金不得低于20万元人民币”。时任国家安监局局长的李毅中甚至还认为,“严格来讲,20万元也不够”。

循此理路来观察此次地震的中国政府应对,在地震当晚的抗震救灾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四项要求第一条即为,“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救人”。地震4天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抵达四川绵阳,在绵阳市南河体育中心看望受灾群众时,再次充满感情地强调:现在虽然已经过了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但仍然要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当务之急。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不是宣示而是行动。139、146、150个小时……一个个地震生存者的记录被重新改写。截至记者发稿时间,最新的报告是,在废墟下度过160个小时后,幸存者王发珍(音)在德阳汉旺镇被救出。

显然,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破坏程度大大超过人们可承受的范围。步行20公里,最早时间进入北川县的本刊记者真实的感叹是:“整个北川在地理意义上也许存在,可是在生命的意义上,已经成为一座死亡之城。”即使这样,站在县城外公路收费口的记者仍然注意到这样的事实:一支支解放军部队、武警部队、消防部队和各种医疗救助队,还在源源不断冲进这座实际已成为废墟的城市。在这所充满悲情的城市里,还有无数志愿者在坚持而不愿离去。穿着粉红色护士服,从县城外赶来的19岁的志愿者王福珍就坚毅地说,“我要待到最后一刻,孩子们没有一点生还机会的时候再走”。她的直接动力,就因为听到了废墟下一声声“妈妈”的呼唤。

在国家机器应对巨灾的高速运转下,王福珍这样的无数志愿者正象征着中国社会被广泛而深刻地动员,使国家能力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能力——最为简单而明确地事实是,截至19日13时,民政部报告: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08.34亿元,其中捐款89.27亿元,捐资折款19.07亿元。

旁观的外国媒体亦注意到这一时刻真实的中国,俄新社网站编辑部在其《中国,挺住!》的文章里这样写道:“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数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数十亿元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