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虎家园的烦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王墨馥 图/于楚众( 隔着栏杆,投食员有时可以摸摸老虎的鼻子
)
从20只到800只
从哈尔滨出发,坐4个多小时火车就进入了山区,4月中旬,山上的树还没绿,河流的两旁还有积雪。“这山上是阔叶林和混交林,是野外东北虎最喜欢生活的环境。”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副场长王志国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东北地区进行大范围考察,发现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在20~30只,是“最濒危”的物种,异地保护于是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横道河子这个基地原属于黑龙江省外贸厅的一个饲养场,养貉和貂。经过考察,这里四面环山,比较封闭,张广才岭有东北虎出没,横道河子正位于张广才岭的余脉,环境很符合东北虎的需要。”1986年国家林业部就与黑龙江外贸厅合作,成立了“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林业部当年向这里调剂了8只东北虎,以后的两年中又调入了12只。在此基础上,拉开了中国保护东北虎事业的序幕。
“那20只虎来的时候还都没交配过,当时我们也不知道繁殖到底能不能成功。”接下来的两年,怀孕的母虎频繁发生流产,即便生下小虎,也都夭折了。“第一只成活下来的小虎是‘008’,它是人工喂大的。”饲养员孟祥英说。许多初产母虎都不会带小虎,还经常被小虎的哭叫声吓坏,所以饲养员就成了“虎妈妈”、“虎爸爸”。饲养员孟祥英说:“刚来喂老虎的时候挺害怕的,这边摇升降门要把它圈进舍里,它一下子就扑过来,哈喇子从栏杆甩出来,到处都是。胆子小的都干不下去,走了。”
但是留下来的人逐渐跟虎有了感情,在饲养员照料下,虎的数量稳步上升,到90年代初已经有100多只了。
( 为了培养老虎的野性,游人可以在半散放区投放活物
)
“1993年起开始禁止老虎和虎制品贸易。”东北虎林园办公室宣传干事边世峰说,“银行看不到前景,贷款就下不来了。”100多只虎于是面临吃饭的难题。“一只成年虎一天要吃近10斤的肉,再加一些鸡蛋,每天需要的费用相当高。”一个“以虎养虎”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在哈尔滨市内,松花江北岸有一个野生饲养场,有140万平方米的面积。“这里离哈尔滨市区近,而且是经贸厅自己的土地,不用再花钱。”东北虎林园的总工程师刘丹说,“当时建立了一个占地36万平方米的散放区,从横道河子的中心选了28只虎运到这里,以半散放的方式向游人展出,用收取的门票来养虎。”
( 饲养员孟祥英
)
20多只虎被放到半散放的围栏里,“老虎本来是独居的动物,原来在横道河子也是几只一个舍,没这么多放在一起”。这些老虎在一起,争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老虎打架必定要争出个你死我亡,有了伤口就更刺激它们的野性,而且老虎是欺软怕硬的,如果哪只受伤了,其余的都会扑上来,不制止,受伤的老虎很难活命。”工作车司机綦良学说。巡逻车的工作之一,就是及时制止打架。
最初的20多只虎,总算能和平共处了。“步入正轨后,我们在小虎3个月时就合群,同一年出生的小虎从小在一起长大,一般就不会打架了。”现在虎园有9个圈舍和活动场所,容纳了500多只虎,横道河子东北虎的数量也达到了300多只。
( 老虎最喜爱的食物是牛肉,但由于资金不足无法每日喂食 )
虎子,虎子
“现在已经有母虎到了预产期,每只母虎交配后我们都会做记录,算着快到日子了,提前一周把它们圈进舍里,跟其他虎隔离,不然生下的小虎会受到攻击。也有没怀上的,过了日子还没生,我们就把它放回去。”饲养员李桂琴说。东北虎集中发情是在每年的11月到下一年的2月,孕期一般为104~108天左右,一般到了3岁半就可以生育了。“现在开始就需要24小时监控,小虎出生后更累。母虎会带仔还好,如果母虎不带,就需要人工喂养,一虎一胎可以生2~5只。”小虎刚生下来需要母亲把身上的毛舔干净,“碰到母亲不带的,我们就得用脱脂棉把小虎全身擦干净。有一次我们的一个饲养员实在太担心小虎,怕它冷,就把它裹在自己的衣服里,让小虎贴着自己的身体睡觉,用体温温暖小虎”。
“以前是给小虎喂奶粉,喂小虎要少喂多餐,一次也就喂20毫升,然后要帮它按摩全身,这样它才能排泄。现在每年能有几十只虎出生,需要人工照料的不少,基本喂完一圈,又要喂下一轮了。但是喝奶粉的小虎会脱毛,脱得一点不剩,等到一个月后开始吃肉了,才又长出新毛。妈妈带大的小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喂小虎羊奶,脱毛不那么厉害了,但也没有母虎带大的小虎毛好看,毕竟羊是食草动物。”
小虎长到半个月大基本都能睁开眼睛了,之前的生活是吃完就睡,从半个月开始,能“扎巴扎巴”开始走路了。“半个月时候摸着嘴里就开始长牙了,到了一个月开始给它们吃肉末。”孟祥英说,“平时家里剁的肉馅都不行,要比那个还细,再捏一点鸡蛋黄,比伺候小孩还细心呢。”肉末要吃100天,之后开始喂肉片,再过一个月才能喂大块的肉。
人带大的老虎,饲养员可以带着它们出去玩。“在草地里,人在前面跑它在后面追,人突然猫起来了,它就找,还嗷嗷叫。我要是在草地上躺着,它就在旁边转来转去,特别好玩。”李桂琴说。在横道河子繁育中心,孟祥英认识每一只虎。她从笼子前面走过,亲切地叫着每一只虎的名字或编号,“虎子虎子,来来来”。她的喊声中有抑制不住的喜爱与亲昵的语气,一个个“虎子”就都走到笼子跟前,鼻子喷着气,发出“突噜突噜”表示友好的声音,头在笼子边上蹭来蹭去,孟祥英就用手拍拍它们的头,“只要是我喂大的虎,我都能摸摸”。
每天到了喂食时间,老虎都会一致地朝向投食车出现的方向。“一天喂一次,每周还要有一天绝食,因为野外的虎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要让它们适应。”小虎的伙食是猪肉或牛肉,而散放在外面的大虎则吃牛肉、猪肉、鸡骨架混合的饲料,“这样能减少很多费用”。
“我们为了培养老虎的野性,在游人可以坐观光车进去的半散放区投一些活物,老虎会追捕猎物,游人也能近距离地观看这种场面。”老虎们争抢食物是非常凶猛的,记者看到,抢到食物的老虎,叼着食物迅速跑开。有时几只虎追逐,这只老虎突然站住,面向着追逐者,龇牙发出咆哮声,于是追逐的虎都停下了,不再争抢。“谁拿到了食物就是谁的,虎护食护得厉害,它们知道抢也没用了,硬抢只能打起来。”孟祥英解释。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训练老虎们捕捉食物的能力和奔跑的能力,锻炼它们的体能,提高它们的生存技巧,使其逐步恢复野性。
“人带大的小虎两三个月的时候就能弄死鸡,不只是咬,还有拍打。但是它们不会吃,不知道怎么把鸡剖开,我们就得帮它们。”孟祥英说,饲养员要把鸡毛拔掉,把皮扒开,“小老虎吃到血腥味就能一点点撕扯了,这对鸡挺残忍的,但是对训练老虎是必要的”。从小培训是帮助老虎保持野性的有效手段。江北虎园刚建立时,老虎开始半散放,食物中也增添了一些活物。“最初我们投放一只羊进去,让一只老虎和它对峙,羊在原地转来转去,老虎一直跟羊对视,找不到进攻的机会。又放了一只虎进去,羊一直面向着两只虎,老虎还是不敢进攻。第三只虎放进去,才把羊制服了。”而最初放进去的牛被老虎抓得遍体鳞伤,老虎就是没办法置牛于死地,“现在咬死一头牛也就是一两分钟的事”。
“其实老虎是非常胆小敏感的动物。”俗话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其实虎的背部是最脆弱的,没有任何可以保护的东西,它们最怕从背后攻击。同样的道理,它们发动攻击,也是从背后袭击”。当一只虎跟羊面对面僵持的时候,它不敢贸然发动攻击,“如果羊被吓到,奔跑起来,老虎就会从后面追上去,把羊扑倒咬死。但是羊面对着虎的时候,老虎只会发出恐吓的吼叫声”。于是,有经验的猎人遇到虎是退着走的,一些经常上山的农民则会在脑后挂上一个面具。“一般老虎遇到人,其实还是怕人的,如果老虎有退路,它们会转身走掉。只有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它们才会向前发动攻击。”在大概有1200平方米的8号园中,有一个30只虎组成的小种群,这些虎都是20多个月,还没到成熟期。给它们投入一只活羊,会有七八只虎上来争抢。记者看到,一只母虎夺到羊,叼着飞快地跑开,仍然有三四只虎追赶,奔跑出100多米,“因为母虎是背对着它们的,所以它们仍然追,但是你看,母虎一转身对着它们,这些虎就都站住了”。綦良学开着工作车带着记者来到那只母虎附近。它把食物扔在脚下,身体伏在地上,后腿弯曲着呈进攻姿态,龇着牙对周围的其他虎发出威胁声,于是那些虎都知趣地走开了。
“这些虎年纪还比较小,争抢食物是它们的本能,还没有养成社群应该遵守的一些规矩,成年的大虎就不一样了。”在成虎园中,投食活物的车开过去,几只老虎围上来,工作人员把一只活鸡扔到车顶上,一只虎矫健地用前脚一搭装在车体上的安全铁网,跃上了车顶,一口把鸡咬住,其他动作较慢的虎看到就不再上前。工作人员又向空中扔了一只鸡,一只虎腾跃起来,一只前爪在空中一捞,顺势就叼住了鸡,然后也离开虎群享用美餐。“这些成年虎已经形成了规矩,别的虎拿到食物了,就不再争抢,自己去等待和争取新的猎食机会,这是多年磨合的结果。”
车驶过虎身边,虎会不停地转换方向,让车保持在自己的视线范围里,本来是卧着的虎,车到它身后,它会站起来,把方向调整过来。“老虎是非常敏感的,听觉尤其敏锐,哪怕是睡觉,有一点声音也会惊醒。”把一颗小石头扔到已经熟睡的老虎身后,这只虎立刻用前肢支撑起身体,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观察几秒钟,然后慢慢地躺回去。这些半散放的虎现在已不再关进笼舍,一年四季待在外面。“老虎的寿命只有20岁,并不长,野生虎更是常年保持警惕,不能睡安稳觉。”
“我们用监控观察笼舍里的虎,也发现它们有点声音就会醒。”饲养员利用每个笼舍间的活动吊门把虎一只一只隔离,“必须要保证每只虎都能吃到放了预防疾病药的牛肉,所以必须得一只一只喂”,给20只虎喂一遍药就要十几分钟。饲养员与这些虎都建立了感情。“夏天还好,冬天笼舍里的味道特别大,一进去都呛得睁不开眼睛。但是养了这么多年虎我还是稀罕虎,每天都要看几遍。”孟祥英说,“以前自己养的虎被调到其他地方,它们还没走,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有一次一只虎被麻醉了,因为麻药反应就流下了眼泪,我看到后眼泪也就止不住了。它们舍不得走,我也舍不得它们走啊。虎也是很通人性的,而且特别聪明。”
虎聪明,是虎园的工作人员一致的看法。“虎甚至会扒吊门和电门。扒吊门的时候,先用爪子推门,扒出个小缝,然后把爪子伸进去,再用前肢一点点把门抬起来,等到门缝够大了,就把头钻出去,然后用背部一顶,门就抬起来了,它刺溜就钻出去了。扒电门的时候更厉害,电门是左右的两扇门,是分隔老虎活动的每个园区的,出了电门就到了缓冲区,再过一道电门就到了另一个园区。电门下面的4个轱辘其中有一个离门缝比较近,老虎就先用左前爪推这个轱辘,等门有一道缝了,就用右前爪伸到门缝里扒着门,推开更大的缝隙让脑袋过去,然后再用力让整个身体过去。真的是非常聪明。”但是这些会扒门的老虎都被重点看着,另外为保证安全,也对这些门进行了改造,“这些老虎还是充满好奇心,并且向往更广阔的空间”。
它们的前途
东北虎刚刚落户江北的时候,开辟了一条旅游专线,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附近就可以找到车体上印有“东北虎林园”字样的车,这些车可以把游客直接拉到园区,然后在门口买票坐上观光的大巴就能进入虎园与东北虎近距离接触。当时因为新鲜,游人非常多,每一批游客也都会买活物投放给老虎,看它们捕食的场面,门票的收入很可观。“2000年扩建到现在的规模,100万平方米左右,门票涨到50元,现在的门票是65元。”但现在旅游专线已经取消了,“游人少,原来也有公交车可以开到里面,但是后来他们以道路窄,错不开车为理由,也不往里面走了。现在要坐车过来,只能到江北龙江第一村,然后打个三轮车,绝大多数游客是跟着旅行团或者自己开车过来的”。从市中心打车到虎园大概要40元。“每天一只虎的费用大概要100元,现在养800多只虎一年要花费两三千万元,以现在的门票收入很难维持。而且我们还要反哺横道河子的基地。”横道河子从1998年开始也建了半散放的围栏,与江北的虎园管理模式一样,依山势而建的围栏更贴近东北虎的生存环境。坐火车可以直接到横道河子镇,再到繁育中心也就是10分钟的车程,门票也要比江北的虎园便宜,41元,但是去的游人还是少之又少。
虎园最先尝试训练老虎的野性。“现在我们顶着经济压力,对东北虎的培养是一个过渡期,通过人工圈养使这个物种不至于灭绝,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使东北虎能够在野外自然繁衍。现在所做的工作是要保证东北虎这个物种的基数,野外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保证这个物种继续存活下去。”东北虎林园的总工程师刘丹说。
但是东北虎的野外自然繁殖还是一大难题,这是一个顶级物种,如果一个区域有东北虎出没,那么说明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非常完整,而现在适合东北虎生存的环境非常有限。上世纪90年代末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数量不足20只,而且被分割成了岛屿形态,在黑龙江境内南部的张广才岭和老爷岭有少数分布,在东北部与俄罗斯相邻的完达山地区有一个相对大一些的种群,此外在吉林省的珲春地区有活动踪迹。而在与中国毗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将近400只野生东北虎。“边境的铁丝网已经打开了,有利于种群的交流,东北虎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游荡。”刘丹说。
东北虎的领地意识很强,一只东北虎的领地大概要45~900平方公里,最大的可以达到1200平方公里,而这片区域中要维持老虎的生存,则需要有不少于150~160头野猪和180~190只鹿以及其他多种陆生野生动物。“适合东北虎生存的环境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起来,而老虎的野化训练也要不断地发展和改进,所以放虎归山的愿望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刘丹说。 野生动物东北虎老虎猫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