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信息
作者:袁越假如你刚刚登上一架飞机,朋友就给你发短信说,一架同样型号的飞机刚刚坠毁了,你会怎么想呢?估计大部分人心里都会有点膈应吧?
其实,不管你心中暗暗祷告了多少回,一旦上了飞机你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所以,你的朋友虽然向你提供了一个准确的信息,但却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反而让你毫无必要地紧张起来。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时候过多的信息反而是有害的。比如,很多患有糖尿病的人都会经常自测血糖,最近这个做法遭到了质疑。今年4月,北爱尔兰一家健康信托基金会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证明对那些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Ⅱ型糖尿病人来说,使用血糖仪没有任何帮助。他们选择了184位刚被诊断出患有Ⅱ型糖尿病的病人,把他们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随时用血糖仪监控自己的血糖水平,另一组则不给血糖仪。科学家对两组病人跟踪了一年,定时检测他们的血糖水平和心理状态,结果发现两组病人的血糖水平没有区别,但定期使用血糖仪的那组病人普遍比对照组更加焦虑,严重时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无独有偶,去年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也进行过一次类似实验,那次研究调查了453名Ⅱ型糖尿病人,结果也证明自测血糖对病人没有帮助。病人只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加强锻炼,控制饮食,无论是否使用血糖仪,结果都是一样的。
英国国王大学公共卫生教授马丁·吉尔弗德(Martin Gulliford)在评价这两篇论文时指出,即使自测血糖对病人的心理没有影响,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病人完全可以把这笔钱投在别的地方。
这种浪费在经济学术语里叫做“机会成本”。别小看了这笔钱,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检测仪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从血糖到胆固醇,从排卵日期到精子数……几乎人体的任何功能都有了便宜的检测方法。目前,欧美国家有一大批所谓的“家庭护理”公司,都宣称能提供几十种非常规检测,这些公司会经常做广告,建议正常人去做这些测试。于是很多人出于好奇,花了很多钱,得到了一大批关于自己身体状况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否都有用呢?这就难说了。
自测血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时候,知道太多反而有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测试项目中,有一种项目争议很大,这就是基因检测。今年3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宣布,他们只花了6万美元就测出了一位尼日利亚男性的整个基因组顺序(不包括人工费)。科学家们预测,按照这个进度,在不远的将来任何人都可以只花一辆汽车的价钱测出自己的整个基因组。
那么,知道自己的基因顺序有用吗?对某些人来说,这就意味着生死。英国有个名叫艾玛·奥康娜(Emma O’Connor)的英语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家族有胃癌史,她父亲有很多亲属都死于胃癌。2003年,她父亲得知这种病有可能遗传,就去做了基因检测,结果发现自己确实携带了E-钙黏素(E-cadherin)基因的突变体,这种突变体会让携带者患上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发病率超过80%。知道结果后,她父亲立刻去医院切除自己的胃,医生发现他胃里已经开始长癌了!艾玛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去做了检查,得知自己也不幸携带了这个基因,于是也果断地去切除了自己的胃。而那时她还只有27岁,照理说还不到得癌的年纪,为了保险起见,她宁愿选择没有胃过一生,也不愿冒生命危险。
现在,艾玛虽然需要依靠胃管进食,但起码她不用担心得胃癌了。基因检测救了她一命。
艾玛的例子并不是特例,著名的BRCA基因是另一个例子。这个基因的突变体会大大提高携带者患乳腺癌的概率,如果你有家族史,医生一定会建议你去检查一下是否带有这个基因突变体。
今年4月30日,美国参议院刚刚通过了一部法律,禁止雇主或保险公司获取个人的基因信息。美国之所以要通过这个法律,就是为了鼓励个人去做基因检测,因为基因序列确实可以告诉你很多关于自己身体的秘密,但是如果有人非法地利用了这个信息,很多人恐怕就不敢做了。
当然了,像BRCA基因和E-钙黏素基因这样极端的例子目前还不多见,大多数有害基因的作用都十分有限,基因检测的结果只会给出一个“百分比”,比如带有A基因的人患A病的概率是X%。测试者必须能正确理解这些统计数字,否则的话很容易产生负效果。
其实,任何关于自身健康的信息都是如此。仅仅知道某个数据是没用的,还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否则就无法正确地利用这些信息。这就好比说,如果你知道飞机的事故发生率小于一百万分之一,远小于火车的事故发生率,你就不会为朋友告诉你的那个飞机失事的消息担忧了。 信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