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赔了还是赚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自游鱼(北京) 图/陈曦
2007年,我离开生活了30年的中部某省,来到北京。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异常干燥。第二天早晨洗脸时,我鼻黏膜破了,流血了。事实上,以前来北京出差我也曾流鼻血,但一想到今后的若干年都得这么流下去,我的心不禁狠狠地一沉。来北京是赔了还是赚了这个问题,伴随着滴在白瓷洗脸台盆里的红色血滴,十分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来北京前,我是一个新成立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历了单位人数从20多增加到50多的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我从刚毕业的学生渐渐成了老员工。工作比较顺手了,在领导的栽培下,还有了个小级别。房子买了,在省会城市中心地带,够5口人住,学校、医院、商场、超市都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借此机会,我要感谢2003年支持我买房的姐姐——当我卖了原来的房子还清房贷后,剩余的钱够在北京付个首付。婚结了,老婆是相恋多年的女孩。如果仰望星空,在爱情这一点上,我对得起自己的灵魂,呵呵。孩子也有了,女宝宝,很像我,当她咯咯笑的时候,我会忘记一切烦恼,并暗自嫉妒20多年后的未来要跟她一起生活的那个男生。……生活就这么运转着,没有波澜起伏,直到我看到网上报考公务员的消息。
是的,我是政府工作人员,还考什么公务员?呵呵,当时确实对在北京工作的公务员有一个模糊但却很仰慕的印象。我憧憬着,一个经济学子在政府部门里历练,与精英同事一道观察、分析、预测经济形势,并采取手段来调控它,就像坚毅理性的骑手驯服一匹野性未化的良马。想到这些,我激动了,迅速报了一个符合条件的宏观调控部门。接下来的公务员考试,远没有传言的那么难,只要你舍得放弃难题,做完试卷就好。然后是体检、面试、考查,很正式很严肃。走之前谈心时,领导分析了我去北京的利弊。尽管他不一定知道管理学的SWOT分析,但我觉得他的分析符合那个范式——我的优势: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劣势:年龄、家庭、背景(含专业背景和家庭背景)。机遇:衙门大,空间大;首都,机会多。挑战:生活成本高,舒适度下降;人才集中,竞争大;无根无基,从头开始。听了后,我辗转反侧,但是一想到30年后平平淡淡混个处长退休,一下子就不再留恋了。
放弃一种生活方式很难,特别是自己熟悉了、依赖了多年的生活方式。我甚至觉得爱人分手的痛苦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依赖感的丧失。我背着电脑,拖着随身衣物来到北京,住进西三环的一栋上世纪90年代的红砖小楼里,两居室的房子安静且方便,但我很孤独很烦躁。租的房子住着,有种很不安定的感觉,特别是在房价飞涨的环境里。我起了跟房东商议购买的念头,但同邻人一打听,60平方米的房竟然要卖到100万元以上,购买欲黯淡了。更重要的是,我需要能住5口人的房子。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当我们27个包裹寄到北京并塞进那套两居室后,我再也没有提想买它的往事。
有恒产者有恒心,我要买房。于是每周四,我热情洋溢地购买报纸,认真阅读房产周刊,每个楼盘广告我都不放过,二手房的信息更是关注。晚上,我对照北京地图,查找房源所在的区位,分析周边环境,比较报价信息,挑出相对中意的,记下电话号码,第二天电话咨询。中午,我浏览房产网页,了解房价走势,搜索楼盘信息。周末,我坐公汽、坐地铁、坐城铁,赶赴散布在北京各个城区的楼盘探访。我同售楼小姐谈,同房产中介谈,同所有认识的人谈,到处留姓名和电话号码,基本上每天都可以接到不同的地产商或中介商(主要是后者)推荐房源的电话。可以负责任地讲,我对2007年下半年北京新房和二手房市场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我还要出售原来的房子以筹集首付款。妻子在小区周边纷纷涌现的房产中介里挂出售房信息,接待老老少少的人看房,判断来人购房意愿的强烈程度,揣测他们可以接受的报价。正当此时,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推出了控制二套房贷的政策。想着可能套用在我们身上的40%首付和高于法定利率10%的利率,我加紧了售房和购房的步伐,要赶在实施细则出台前实现购房计划……诸多事务纷纷扰扰,就像一头撞上了蜘蛛网,怎么都清理不干净。
感谢上苍,在精挑细选后,我碰到了能够付全款买房的买主和已经全款购房的卖主,这大大节约了我一卖一买这套复杂交易的时间。感谢曾经跟我讲解《易经》的一位同学,他果断而明智地放弃了国学,投身到赤裸裸赚取利差的票号里,为我办理长期巨额的贷款提供了便利,并让我如愿地享受到了首套房贷15%的利率优惠。
尘埃落定。我卖了旧居,买了一套位于北京东五环的房子,房贷从原来的18万元变成80万元,月供也从1300多元涨到了5100多元。没有了储蓄,没有了基金和股票,我所有工资福利都用于还贷,妻子的工资用来生活,生活费总量上跟以前比基本没有变化,但飞涨的柴米油盐第一次让我们感到紧张。每天早晨6点起床,6点半挤上八通线城铁,再转1号线,7点半到单位,而以前是7点半起床,15分钟的公汽从从容容到单位。还有尽管众多但是狭小、单调的大学校园和公园,以前是依山傍水的大学和秀丽的公园。还有10月就开始枯黄的树叶和草丛,以前是12月都郁郁葱葱的林木。接下来,还有全家的户口,小孩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来北京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想明白。 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