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平”自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湖北老河口 张香玉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因为父亲是村支书,凡上面来了工作人员,除了长期驻队人员挨家挨户吃“派饭”外,临时不走的,几乎都在我家吃饭。吃完了,每人留下半斤粮票和0.12元钱。开始父亲和母亲推辞不要,但那些工作人员不依,说:“不收那不是让我们犯错误吗?”我那时还是个小孩子,对这0.12元钱很留意,客人一走,我往往能从母亲那儿再要过来一些,买笔买本或买糖果,所以我对上面工作人员的经常到来是持欢迎态度的。可是有一次,有个工作人员在我家吃过饭后,在我的热切关注下,却并没有掏出钱粮来。我耿耿于怀了好长时间,这人为什么吃饭不给钱?母亲说不给就不给吧,也许是人家忘了吧。

眨眼30多年过去。如今,我也成了一个工作人员,也经常下乡到基层去吃饭。曾经一个时期,往往酒足饭饱后,晕晕乎乎地屁股一抬就走人了,有时连句谢谢也没有。酒醒之后,我便想,每次下去,人家那么热情,可我们为人家带去了多少好处,办了多少实事呢?一想到这些,我就有些惭愧。我明白,人家嘴上不说,其实在心里一定是对我们的到来有所期待的。

从此再下基层,我总是先想,这次到底能给人家办点什么实事?如果不为下面做事,还有没有必要打扰人家?虽然如今到下面吃饭不兴给钱粮了,但我们在自己的心里要给人家这一份“钱粮”,不能白吃人家的,我想这不仅是对基层的一个交待,也是对自己良心的一个交待。 自己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