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的门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济南 小西

眼下又到了博士生复试的时候,作为曾经的博士生,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读博士的门槛。

记得读博士的时候,教育部曾出台一个有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决定,就是导师拨出部分研究经费或其他有关资金(也就是“助研经费”),与国家一起构筑新的研究生奖励体系。这个决定甫一出台,就遭到部分导师的坚决反对,甚至有老师贴出《告考生书》,表明其拒招态度。那时学校规定,若是老师账户上没有相应的钱,学校也不会给学生拨款。也就是说,每个博士生每年可得到3000元补助,导师和学校各出一半,若导师拒绝出自己那份钱,学校也不会出钱。无奈,我们纷纷私下跟导师商量,将导师的账号要来,自己打去1500元,这样至少可以拿到学校给的1500元。

如今自己做了老师,这一补助改革也早就由“试点”“转正”。我发现这一补助改革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变相限制了导师的招生。以今年为例,招生简章上注明招收博士8人,但复试过后只要了5个人,每个导师各要1人。并不是其他人不优秀,只是导师都不愿多招生,因为招收1个学生,导师3年共出3000元;招收2个,就要出9000元;招收3个,则要出3.3万元。

增加对研究生的奖励和补助,本是为了强化导师的责任,如今却成了博士招生的一道门槛。既然都不愿放血出钱,那当初又何必上报那么多招生名额呢?考生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却被这几千块钱挡在了博士生的大门外。对于年收入10万元的“博导”来说,每年少进账2000元和一个优秀的学生相比,到底孰重孰轻呢? 升学考试门槛博士生

上一篇: “摆平”自己
下一篇: 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