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价与暴跌
作者:邢海洋屈指算来,新一届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月。期间,国际市场上的大米风暴越演越烈;煤炭价格平地上涨,焦炭用煤一下子涨到原来的3倍;原油价格也到了一年前还难以想象的115美元/桶。粮食、能源中最基础的大宗商品都大幅走高,而国内市场,政策庇护下一切平静。唯有股市是这一平静中的不和谐音,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一周内分别下跌11.40%和15.28%,双双创出12年来最大的周跌幅。
消费市场上的平静状态首先来自于成品油稳定的价格。尽管民间提倡“每月少开一天车”的声音日炽,尽管7、8月份北京将实行出行“单双号”,但这一切似乎只与环保有关,与油价无关。于是乎,中石油,这一尽管延续的仍然是自产自炼的经营模式,且目前自身的炼油和化工已经几乎完全消化了其自产原油的、去年盈利以千亿元计的企业,市场上仍传说着第一季度炼油将亏损200亿元。按理说,这样的经营模式和国际油价没有关系。
中石化,81%炼油原料需要进口,现在面临着成品油价格倒挂的严峻考验。这一去年营业收入1.2万亿元、净利润549亿元的第二大油企,按国际能源组织IEA的说法,如果油价维持在当前水平而我国又不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2008年炼油业务或亏损140亿美元以上——这一数字已经足以将549亿元的盈利悉数淹没。当然,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对传闻予以反驳。但问题是,当国际油价涨上110美元,国内炼厂汽油的出口利润与国内销售利润“倒挂”已达到了960元/吨。2007年,两大石油巨头盈利超过2500亿元,对整个A股的盈利贡献率超过一半。
正是这一背景下,中石油“破发”,跌破16.7元的发行价,收盘在16.02元。中石油在上证综合指数中占有约20%的权重,为A股第一大权重股,每下跌5%便会拖累指数跌100点。自上市以来,它已从历史高点48.62元下跌了67.1%,对大盘影响早过了千点。中石油的破发几乎是在多头的最后防线上打开缺口,此前中石油屡次徘徊在“破发”边缘,但都被神秘的大手笔买单托起。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煤炭上。尽管新日铁、浦项制铁与澳大利亚煤炭企业达成炼焦煤每吨300~305美元,大涨200%,但沪深股市上最大的煤炭股中国神华并未因此而走出下降通道。其原因在于,我国虽是世界第一的产煤大国,但由于能源紧张加剧,国家能源出口配额制度限制能源的出口。2008年我国煤炭出口配额是5300万吨,而这一数额在2007年还是7000万吨,2006年更高达8000万吨。
限制煤炭出口,为的是保障国内能源供应,但煤炭价格并不像成品油那样由发改委严格调控。国内煤价还是稳中见涨,这就给下游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发电企业首当其冲,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说法,按照目前的价格趋势,90%以上的发电企业亏损。氮肥企业也是煤炭消耗大户,由于煤炭供应紧张而且价格涨幅太大,许多氮肥企业陷入了亏损的境地。氮肥大省山东的最新统计表明,氮肥企业每吨尿素产品的生产成本已经上升到1720元,与国家规定的最高出厂价格1725元/吨仅差5元。氮肥企业于是呼吁得到电力企业的待遇,希望国家像保证电力用煤一样保证化肥用煤。
国际能源价格步步紧逼,国内的限价政策似乎到了背水一战的境地。新一届政府第一次亮相,直陈目前最大困难就是物价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因为此,限价几乎是第一季度CPI仍高达8%情况下的必然选择。那些拥有垄断权力的大型国企自然也应该暂时把盈利目标放在一边,承担起政策工具的责任。股市在宏观经济的大局面前,指数的涨跌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毕竟一次经济战争的失败,损失的何止是一个证券市场的财富。
问题是,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还远未结束。原油价格的上涨发生在现在,既非冬季取暖用油高峰,也不是夏季驾驶季节,而是美国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用油量衰减的时刻。可是,海关总署发布的3月份我国原油进口数据显示,当月进口原油173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油价补贴和廉价成品油政策直接推高了国际油价。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油价涨幅高达24倍,与那次相比,现在的油价还有颇多的潜力。以限价方式牺牲局部以获取整体利益的做法可以救急,但长期看,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却需保全筹码,灵活走好每一步棋。国际煤价大涨下,我们尚能稳定煤炭的价格,就在于5300吨的出口配额还略大于进口数量。而石油的依赖率已经达到50%,一半筹码攥在外人手里。 煤炭能源油价限价暴跌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