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之乐

作者:于萍(困困)

文/于萍 图/蔡小川独钓之乐0( “出海钓鱼满足的是原始狩猎的本能,却不同于需要团队配合的围捕形狩猎。钓鱼是一种独自面对自然时自得其乐的状态。”叶玎玎说 )

不像想象中钓鱼的人有副温吞面相,叶玎玎皮肤黝黑,两颊散落着褐色的斑纹,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光晒成的。因为老用手转动鱼轮,手掌布满了一层厚茧。他身上每一个部分都显得粗糙,除了眼睛,那双眼睛像海水一样,是愉快的。

“从收拾这些零碎起,就开始高兴了。”他快速地在专放渔具的房间里巡视一圈,抱出一大堆家伙:一根伸展开有5米长的钓竿,把手和导环闪着黑色的金属光,前梢柔细如发丝。一盒子五彩小鱼形的假诱饵,一大箱橙红色的“阿波”,还有一只装真诱饵的帆布桶,不过那里没有装满打成糊状的南极虾,塞了一套钓鱼服、一套救生衣和一双防滑靴。这一堆摊开占了大半个客厅,如若背负上身,至少得50斤重。他抽出一根“打饵勺”,钛质勺身,黑檀木柄,鲨鱼皮把手,“拿它往海里扔诱饵,又准又狠!”他还是个急性子,手脚麻利地将渔竿、诱饵、鱼线、阿波漂以及一大堆零碎组装好,就在客厅里抛竿演示。蓝色磷纹的假鱼诱饵滑过天花板,落在客厅一角的鱼缸里,把里面一条巨大的红色龙鱼吓了一跳。

这套钓具是专用来玩“浮游矶钓”的,叶玎玎目前最热衷的钓法,算得上海钓中对装备要求最高、过程最烦琐的一种了。简单说,就是出海站在礁石上钓鱼,借助海水的力量,把整个钓组由落水点漂送到较远的水域,起漂浮作用的就是“阿波”,因为海底地势复杂,用传统的沉底钓法极容易造成挂钩,让钓组在水中漂来漂去就要安全得多。相比淡水钓鱼的“静”,浮游矶钓颇具动态,其中最关键的难点就是诱饵的抛撒。除了要在鱼钩上挂钓饵,通过水流速度和方向让钓饵在水中游起来,还要再选择最佳时间把南极虾糊做成的诱饵抛入钓点,借助潮水的力量使之在钓组附近运动。钓饵佯装受伤的小鱼虾,诱饵散发腥气,就等鱼上钩吧。浮游矶钓传自日本,高端钓具基本被日本货垄断,叶玎玎推崇的也正是Gama katsu的渔竿、Daiwa shimano鱼轮和汤川的诱饵勺,他拥有不同种类的钓具已近百套。各品牌也都出品钓鱼服,功能相差无几,拿什么家伙穿什么牌子的服装。

“出海钓鱼满足的是原始狩猎的本能,却不同于需要团队配合的围捕形狩猎。钓鱼是一种独自面对自然时自得其乐的状态。”叶玎玎说。每逢出海前,都要了解当地潮汐变化,鱼群潮涨而来,潮退而去,各地又没有通用的规律,每到一地,都要向当地的渔民打探情况。上了船就把陆地的气息抛在后面,抵达礁石后便是一个人的地盘。叶玎玎享受在礁石上巡视的过程:一块礁石的阴影投射在海面上发出的幽光,或者突然下陷的一处深渊,那是海流碰在海底的峭壁上形成的旋涡,这些地方都聚集了成群结队的鱼。鬼头鬼脑的黑鲷,莽撞容易上钩的根鱼,味道鲜美却满身土匪气的当地鲈鱼,还有红加吉,从外形到脾气都像是爱打架的调皮鬼。叶玎玎说,不同于围猎使用枪支或棍棒,他和鱼之间,拼的是智慧。

被称做“路亚”的假饵做得栩栩如生,是一些闪着磷光的五彩小鱼,可色彩到了深海是没用的,倒像只是为了让钓者看着喜庆,主要是模仿受伤小鱼东跑西窜的样子,引得有攻击性的大鱼上钩。这一切都得靠手劲与手感,富有韵律而又流畅地晃动钓竿,同时要保证“路亚”放置到有鱼栖息的“棚深”(水层),叶玎玎说某一瞬间眼睛好像都要长在了“路亚”身上。但即使再周密行事,海洋也总给人意外。比如拿着一套钓黑鲷的家伙,拉线收竿一看是条黑斑。他家中摆了几个奖杯,上写“综合鱼大尾奖”,奖励的正是这种栽花不成插柳成荫的钓法,因为诱饵、鱼钩和鱼线的配置并不合适,它更需要超凡的技艺。叶玎玎说,他几乎不参加钓鱼比赛,偶尔碰上也是恰好在附近玩,因为比赛的“钓位”抽签决定,夺取了人与自然交流的乐趣。与那些把海洋当成一个地方、一个竞争者甚至一个敌人的钓者不同,他对海洋有敬畏与喜爱。海洋沉静的时候,那是值得崇拜的对象,等发起了脾气,又像个女人,因为任性才做出了鲁莽的行为。问他钓鱼这么多年最大的斩获,他轻描淡写:“在日本广岛钓上来一条20多斤的斑类,1米多长,吓一跳,后来还是放了,它被自然孕育多年,叫人敬畏。”他更津津乐道一次出海的险情:“在宁波渔山,我冲西站着,太阳特大,突然觉得左脸晒得滚烫,右脸却冷飕飕,心说要起风。打点行装就下了岛,半路风卷着浪来了,什么都看不见,3条船结伴而行,途中还有一条被浪打坏,几个钓友真有风雨同舟的感觉,在浪里艰难前行,3个小时的路程走了5个多小时。一到岸上,我就想,什么人定胜天,太不靠谱。”

独钓之乐1( 渔竿与鱼轮 ① 专用于“铁板钓”的渔竿,即使用铁板制成的假鱼形诱饵,通过晃动渔竿模拟受伤的小鱼逃生的形态,吸引鱼上钩。重型竿搭配大铁板,轻型竿搭配小铁板,操作(晃动)时节奏一气呵成,鱼的咬饵率会比较高。太不自然的晃法,较难诱惑一些采饵欲和攻击欲不强的鱼咬饵,铁板钓适合钓黄狮、石斑和飞龙。此钓法对臂力要求很高,渔竿柔韧性要好,还得轻。图左起第1~4根渔竿为日本Seven Sea出品。 ② GT鱼(巨型鱼,俗称“大鱼仔”)竿。GT鱼属深海鱼类,在水下四五十米处活动,体型大,攻击性强,力大无穷。需要拴上个头和声音都很大的Popper假饵,吸引GT鱼前来攻击。渔竿需要前方灵敏,中间坚硬。图左起第5~7根渔竿为日本Fisherman出品,7.2英寸,碳素与玻璃钢混合制成,叶玎玎在日本定做,花费约8000元人民币,渔竿中央有中文小楷“叶玎玎”签名。鱼轮由日本Shimano制造,铝制,该品牌也以生产大型精工齿轮著称。 ③ “鲈鱼竿”。主要在海岸上钓海鲈鱼,使用木质或软橡胶的假诱饵“路亚”(Luer),渔竿要长,前梢柔软灵敏,中间坚硬,既轻便又需要有力量,传送鱼线的导环由钛合金制成,有耐磨、防锈和导热的功能。图右起第6~8根渔竿约长2.9米,日本Aims出品。 ④ “浮游矶”钓竿。浮游矶钓是站在礁石上钓鱼,借助海水力量把整个钓组由落水点漂送到较远的水域。渔竿要长,约5米,考虑到礁石距水的距离、礁石的高度,钓竿前梢既细且柔,回弹度高,因为浮游矶钓常钓黑鲷,鱼吃饵后就疯狂往水下扎,容易将鱼线或渔竿折断。鱼轮配备手刹车,只能收线不能放,使用手刹控制出线速度。图右起第1~5根钓竿展开后长5.3米,为保护纤细前梢收在保护罩内,日本Intessa牌G-IV型号,导环为钛合金,手柄防滑性好,叶玎玎在日本定做。 )

使用假饵的钓法大致都可以叫做“路亚钓”,因为主动找鱼而更有乐趣,假饵又更符合环保主张。叶玎玎偶尔也会玩点“路亚钓”,比如站在浅滩钓海鲈鱼,或者使用铁板假饵的“抽铁板钓”,但对浮游矶钓别有感情。1992年到日本求学的叶玎玎在濑户内海第一次拿起渔竿,便成为日本2000万钓鱼爱好者的一员,一玩就10年。中间回过中国,那是国内少有人玩浮游矶钓的1995年,在青岛经历了一次不愉快的出海:遇上台风,船漏了,发动机坏了,橹折了,等折腾回岸边,他对中国海域充满了恐惧。直到2004年,他在北京与一帮钓友接上头,才重拾浮游矶钓。这帮人大都有自己的产业,却“不思进取”,差不多一有时间和闲情就沿着海岸线跑:9、10月份到浙江渔山和舟山,11月到来年3月去广东和福建,4、5月份又回到浙江,5、6月再转道山东青岛和日照,一年只歇7、8两个月,有时候钓鱼仅是个借口,到了岛上晒晒太阳就很满足。

按照中央电视台“鱼乐无限”制片人程宁的说法,中国的海钓环境并不好:“一个地方鱼再多,只要一出名就很快没有鱼了。尤其是中国沿海能上鱼的地方特别少,鱼类资源匮乏。在中国,玩钓鱼还是排在吃鱼后面,现在连吃鱼都供应不上了,更别说钓。浙江宁波海域、山东威海,一旦传出去,人们蜂拥而至,很快鱼就没了,鱼长的速度没有钓的速度快。事实上,如果只是钓鱼也是钓不光的,怕的是用网捞鱼。中国在钓鱼方面管理也没跟上,一般都是当地承包,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在很多先进国家都有“钓鱼法”,在日本,出售钓具的企业每出售一根钓竿,都要向钓鱼协会缴纳印花税,每年利用积累起来的印花税有计划地购买鱼苗,在大家喜欢去的海域进行投放、养殖。在美国,每年向钓鱼人员收50美元管理费。”

独钓之乐2( “铁板”假饵 铁板小鱼形诱饵色彩斑斓,橙色和粉红色是高咬饵率色彩,青色、红色、黑色、深紫色、金色、银色和白色也还行,最差为蓝色。但在深海区域色彩基本没用,鱼只看动态。铁板重量从300克到600克不等,图中为日本Fisherman出品。 )

叶玎玎与他的钓友有最自然而然的做法:所有25厘米以下的小鱼要放生;信奉“钓鱼不为鱼”,每次只带回两三条;使用对自然无害的诱饵。这些都是钓友间不成文的规矩。他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叫“联联”的日本料理馆,生意不错,压力却大,出海钓鱼大概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有鱼上钩那是对头脑和技艺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远离陆地,享受安宁、海风吹拂的几个小时。如果说这是某种逃避,那么它的好处就是可以一再重复。就像被金钱和浮躁围攻的小世界里的国王,偶尔跑到偏僻处,听听鸟叫。再有半年就40岁的叶玎玎谋划着在新西兰买个岛,就此退休。■

(实习生汪琳对本文也有贡献)

独钓之乐3( Popper假饵 Popper中文为“撞水路亚”,即断面在水中能够撞击水花,模仿小鱼发疯的样子,吸引大鱼来捕食。水浊时使用Popper较好,有的头部或尾部装有螺旋翼的风车,拖动时噼啪作响。 ) 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