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

作者:袁越

噪声污染0

斑胸草雀(Zebra Finch)是一种产自澳大利亚的小鸟,这种漂亮的红喙小鸟在野外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一直被当地人看做“忠诚”的典范。可是,美国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的动物行为专家约翰·斯瓦德尔(John Swaddle)及其同事通过仔细研究后发现,生活在城市周边的斑胸草雀正在逐渐失去这一“优良传统”。

原来,雄性斑胸草雀都会唱歌,每只雄鸟的歌声都不一样,雌鸟正是通过歌声来辨别不同的雄鸟的。研究显示,住在城市附近的雌鸟往往对原配和第三者一视同仁,来者不拒,而且越是接近噪声源的雌鸟“滥交”的倾向也就越强,这个结果说明城市噪声干扰了雄鸟歌声的传播,于是雌鸟越来越难以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异,稀里糊涂地被骗“失身”。

城市噪声不但能破坏某些鸟类的婚姻,还能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性。英国谢菲尔德地区的一种知更鸟以前都是只在清晨鸣叫,而现在它们只有在夜里才会开口唱歌。曾经有学者认为是城市灯光改变了知更鸟的习性,但是英国生态学家理查德·富勒(Richard Fuller)经过仔细研究后认为,城市的“光污染”造成的影响其实非常微小,真正的原因是噪声。自然情况下,清晨是一天里最安静的时光,因为此时的风声干扰往往是最小的,鸟鸣声能够传得很远。可是,来自上班族的汽车噪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于是知更鸟们只好被迫改变了生活习性,否则就找不到伴侣了。

擅长歌唱的欧洲夜莺则想出了另一种办法抵抗城市噪声的污染。德国科学家亨里克·布鲁姆(Henrik Brumm)研究了柏林地区的一种夜莺的歌声,这种夜莺并不是只在晚上才开唱,布鲁姆专门研究了它们在早上5点到10点这段时间的歌声,发现比生活在森林里的同类平均高出14分贝,达到了95分贝!对于人类而言,如此高强度的声音完全失去了美感,近处的人甚至需要戴耳塞才能避免被吵得心烦意乱。

更有趣的是,布鲁姆发现这种夜莺每周一至周五的歌声最响,一到周末分贝数就降下来了,这说明夜莺们能够根据居住环境的噪声强度,主动调整自己的歌声。说到变声,夜莺的本领还不算太高,它们只会调整音量,一种荷兰山雀居然能够调整音调!原来,大部分城市噪声都属于低频段,频率大约在1000到3000赫兹之间。荷兰莱顿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汉斯·斯莱贝库恩(Hans Slabbekoorn)通过5年的研究后发现,生活在高噪声地区的山雀唱歌的音调要比生活在低噪声地区的同类高,换句话说,两者有了不同的“口音”,而且双方都认为对方的鸣叫不够“性感”,几年下来,荷兰山雀逐渐分化出了“城”、“乡”两个种群。

鸟类鸣叫习惯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吗?科学家认为不全是这样。不少鸟类天生就具有一种改变声调的能力,因为大自然本来就是千变万化的。比如,布鲁姆就曾指出,不少生活在森林里的鸟类遇到瀑布就会很自然地提高音量,这是它们为了适应森林生活所必须学会的一种手段。

但是,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自然环境中的大多数噪声都意味着危险的迫近,所以人类天生对噪声十分敏感,即使在睡眠时人的耳朵都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对异常声响发出警报。长时间的噪声环境会让人产生耳鸣、听力下降、烦躁、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更可怕的是,噪声还会使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原来,有相当多的实验证实,噪声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促进人体分泌一系列应激激素,包括可的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它们在血液中的含量长时间居高不下,就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脏病。

为了对噪声的危害进行定量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3年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在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一些西方发达城市展开调查。去年8月,该小组公布了一份初步调查结果,结论令人震惊。报告称,欧洲每年死于城市噪声引发的心脏病的人数占到心脏病死亡总数的3%,如果这个数据可以扩大到全球范围的话,这就意味着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1万人死于噪声污染。

那么,这个结论是如何做出的呢?要知道,噪声污染往往伴随着汽车尾气等其他类型的污染,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把两者区分开来。WHO的专家们借鉴了当年调查吸烟危害时采用过的统计方法,这个方法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假设之上:如果噪声确实有害,那么有害的程度应该和噪声的强度成正比。

有了这个假设,科学家便可以调查生活在不同噪声强度(而尾气水平类似)的人群的健康状态,然后通过适当的统计方法推算出噪声的危害度。统计结果显示,人类的身体根本无法适应工业化造成的环境噪声的变化,噪声污染的危害远比人们预先猜想的更加严重。WHO将在今年推出一个新的噪声评定标准,为各国政府制定新的噪声控制政策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噪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