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启旺:沙漠绿洲的无偿缔造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陈小艺

农民米启旺的家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毛乌素沙地中两道沙之间的腹地就是他多年生活的地方。作为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严重的省份,沙化土地遍布内蒙古所有盟市和90%的旗县,这也是北京、华北地区沙尘暴的直接“策源地”。23年来,米启旺以一己之力,近乎倾家荡产地培育出2.7万亩人工绿洲,他的坚持不懈缔造了一个民间环保的传奇。

老米开始种树得从1983年2月的一天说起。沙尘暴在这个地区并不少见,当地人已经很习惯动不动昏天暗地、飞沙走石的生活,但那次风大得惊人,沙尘暴过后,村民们结伴去找走失的羊群,在大沙窝边,无数只羊的后腿在黄沙映衬下格外刺眼,它们的身体被掩埋在沙子里。眼前的情景让大伙又心疼又悲愤,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这些羊几乎就是他们一年的收入。

几乎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不过老米的邻居高占良倒没心思算计那些,他担心的是外出放羊的年仅11岁的女儿。寻找的最终结果是沙地上一双绝望地伸向天空的小手,这残忍的画面像是一把利剑,穿透老米的心。晚上,老米心里惦记的是那些侥幸躲过灾难的羊儿,它们因为散失在有树有草的地方,有幸活了下来。

不幸的事还在后面,高家的老奶奶无法接受孙女被活埋的消息,伤心过度第二天居然也追随小孙女而去。短短两天,天灾人祸让老米打定了决心:造林、治沙。

从1985年开始,老米将全乡没人要的与陕西和宁夏交界处的7000亩荒沙承包下来,全家搬到沙窝里去住,每当刮风的时候,耳朵、鼻子、眼睛、嘴里,全是沙,饭吃到嘴里也“沙沙作响”。一切生活上的困难都阻挡不了老米种树的决心。树苗的成活率是当时最大的难关,刚开始老米没经验,树苗栽了死、死了栽,一茬又一茬后,终于开始有幸存儿了。然而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几天,麻烦就找上门来,邻近宁夏盐池县的村民,居然把他的这块地当成了放羊的好去处,除了任由羊群啃树,甚至放火烧、动手拔,一片片刚成活的树苗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怀有7个月身孕的儿媳也在双方冲突中流产。当地公安部门多次调停无用,领导的说法是:边界问题不好说。

同村人都笑老米傻,他也想过放弃、第二年春天,当他路过被啃、被烧的林地,发现去年种上的树木居然抽出了新芽时,他又打定主意再次治沙。老米开始和盐池县的村民套近乎,提上烟酒、办了酒席、请客吃饭,边界问题就在酒肉之间化干戈为玉帛。

老米还发明了不少沙地种树的巧办法,比如用箭在沙地上一扎,会形成1.2米左右深的洞,直接插进树苗就可以,成活率一下子提高到95%。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他硬朗的身影在沙地上来回忙碌着,不仅原本承包的7000亩荒地全部绿化,目前实际造林面积已扩大到2.7万亩,流沙控制面积也有3.7万亩,前后投入了近30万元的老米还背着10万元的债。

20多年的治沙经验让他意识到:“在产生环保效益的同时,必须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让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真正为未来项目的扩展打下基础。”于是2003年老米组织成立了鄂前旗启旺川沙治理协会,作为会长他和237户会员签订了合同,5年内治理68万亩荒沙,协会为大家无偿提供树苗和技术,会员在自己的荒地上种树种草,每年保证75%的成活率,在合同期满后树林归会员所有。据推算,人均至少可增加7200元的收入,这也形成环境之外大家治沙的另一股推动力。

其实老米这样的“治沙狂”并不少见,在内蒙古个体治沙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数量已经超过1300户。在政府大力倡导下,防沙治沙工作也进入了科学规划、大规模治理阶段,从2000年开始全区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2.6亿亩。根据中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30万亩。防沙治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然而形势依然严峻。据悉,全区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到20%,可利用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42%,这不仅需要政府灵活的防沙机制,也需要更多老米这样的人以及社会各界的人人献力。■ 沙漠绿洲林业绿洲沙漠苗木米启旺内蒙

上一篇: 恐龙和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