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词典疗伤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小贝编词典疗伤0( 彼得·罗热与《类语词典》 )

10年前,西蒙·温彻斯特在《教授与疯子》一书中讲述了《牛津英语词典》的幕后故事。从1880年开始编写起,该词典的编委会每星期都会从一家疯人院收到一个叫威廉·迈纳的人提供的对词语的释义以及他在书中找到的例句。近20年间,迈纳一共贡献了1万余个词条。当《牛津英语词典》的总编詹姆士·莫瑞前往疯人院拜会迈纳时,却惊愕地发现他心中仰慕已久的博学之士竟是疗养院的病人,而非他以为的疯人院的院长。后来人们得知,威廉·迈纳曾经是一名医生,在南北战争中因为目睹了太多的恐怖场面而精神崩溃,后因滥杀无辜被送入疯人院。20年间,他都不断地在进行疯狂的自我治疗——通过单调、沉重的编纂工作来虐待自己,涤清心中的罪恶感。

最近,美国记者约书亚·肯德尔挖掘出了《罗热类语词典》幕后类似的故事。彼得·罗热(1779~1869)发明了双对数计算尺,发现了眼球将一系列快速移动的静止画面看成一个连续的图像的能力,被《好莱坞拍摄指南》的编订者威尔·海斯称作动画片的发明人。真正使他成名和得以谋生的是他写的一部生理学著作《布里奇沃特文集》,但最终让他不朽的是他开创的类语词典。

罗热之所以迷上了编写词典,也是为了治疗自己心理上的病症。他的外祖母患有慢性精神不稳定;他母亲终生患有神经缺乏症,到了晚年精神恍惚;他的妹妹和女儿精神都崩溃了;他的叔叔割喉自杀,是躺在罗热的怀中死去的。罗热自己是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且偏执、忧郁、害羞,对不洁和混乱感到恐惧,所以类语词典中“不洁”这一词条编写得非常出色。他借助拼命工作和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来寻找心灵上的庇护,比如他迷恋于计数(“我每天至少要爬320个台阶”),控制自己眼睛中的虹膜的运动尤其让他感到快意。

他的机械性行为还有制作各种清单,他从8岁就开始这么做了。肯德尔说:“彼得·罗热罗列各种猛兽、身体的部位和花园里的东西的做法扩大和部分实现了他为世界带来秩序的欲望。”他把风景分成优美的和不优美的,把人分成普通的和特别的。“很小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编写词语清单能够带来安慰,不管他遭遇何种不幸。沉浸于语言的细微差别能够让他精神抖擞,也能够让他免于焦虑。”所以,类语词典对它的编制者的益处比对它的数亿使用者的益处更大:它让罗热在经受亲人的亡故、焦虑和绝望的同时依然能够精神振奋地活着。

从小罗热就对科学很感兴趣。1793年,他母亲把他带到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古典学和医学,他喜欢他上的所有课程,但交不到朋友,这显然是由于他非常害羞,以及他的忧郁气质。他更喜欢跟词语而不是跟人打交道。但对于词语的喜欢,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彼得从没表现出对文学的感受力,那些热爱文学的人喜欢的是故事和对故事的讲述。但罗热的心灵不是按这种模式运作的,他是一个很实际的人,没有生动地想象的能力。自童年起,词语对他来说就是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他所有的学术著作,包括类语词典,都是为了传播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

编词典疗伤1( 约书亚·肯德尔的《列清单的人:爱情、死亡、发疯和罗热类语词典的诞生》 )

渴求秩序的罗热换过好多次工作。1802年,他陪两个堂弟去欧洲旅游。罗热发现巴黎异常脏乱,但他敬佩拿破仑的军队行进时整齐的步伐。后来在曼彻斯特皇家医院做医生时,他帮助这个到处都是工厂、疾病肆虐的城市启用了公共卫生规程。曼彻斯特的脏乱让罗热难以忍受,晚上他就埋头编写类语清单,40多年后这些清单终于汇集成了《类语词典》一书。

罗热想编的并不是一部同义词词典(他认为根本没有同义词,每个词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类语词典》以抽象的概念为纲,其中1000个词条的每一个都会让读者一个个地看下去,从“确定性”延伸到“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又延伸到“推理”和“诡辩”。这本词典在1852年一面世就在英国风行一时,两年后在美国出现了删改本。罗热于90岁去世之前仍在修订和更新该书,整整一个世纪,他的后人把这本书做成了家族事业。自1852年起,《罗热类语词典》删减了10个概念,但增加了几十万个新词。■

编词典疗伤2( 彼得·罗热与《类语词典》 ) 词典疗伤

上一篇: 认识张大春
下一篇: 文化商人赵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