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庭根一乞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陶卓立
她只是个普通的乞丐,40几岁的样子,目光是温和的,偶然还会和路人点头,一年四季都是一身厚衣服。为了避免和她擦肩而过,我总是小心地从马路的另一边走过,一方面是因为对非我族类的本能恐惧,另外也因为她身上有些味道。在哥庭根最美丽的后花园——剧院路人行道上的一个角落里,是她的领地。侧面是人类学系,缓缓向上的路中间有夏日中百花怒放的花坛,远处是仿希腊建筑的剧院和如茵的草坪。也许她知道自己和这一切有一种表面的不和谐,总是把自己藏在树的阴影下。她没有狗儿相伴,只有几个大塑料袋。关于她的身世也是一个德国老人告诉我们的,老人是有地位的上等人,提起她带着淡淡的戏谑,“那个大妈听说以前是哥庭根大学医学院最好的牙科医生助手,染上毒品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悲剧,可是听入耳中却有别样的感觉,对她有了一丝同情。
看着她每天出现在她的领地,有时还拿着旁边咖啡店的纸杯喝饮料,平静的步调,喃喃自语,甚至想为她拍张照片的冲动都有,因为她是那样的逍遥悠游,和周围的宁静似乎又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总觉得不急,时间总还是有的,她的存在和哥庭根一样总是不变,每年的圣诞市场,中午大学食堂女工的问候,“五一节”的反纳粹游行。但她却在今年平安夜被害了。
中午的收音机简单地报导:“一个精神病患者在平安夜杀害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死者是常年在剧院路的乞讨者,总是很平和地向路人讨一两个欧元。”
总是暗暗希望不是她,平安夜她应该坐在某个教堂的餐桌前吃免费晚餐,听神父传道。她长得也很高大,不会那么容易就死的,旁边就是学生宿舍,应该会有人听到什么的。为了证实她的生死,我去了剧院路,她不在了,塑料袋也没了,有的只是大大小小的蜡烛和无数的鲜花,还有写满字的纸条。人们在纪念她,人不多,但没断过。我看着一对中年夫妻拿着郁金香来,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找到可以放花的地方。在字条上人们表达了对她的关怀,例如:“那是多么可怕,在你需要帮助时,没人在场。”“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十几年了,我每天上下班都能碰见你,有一次你问我要1马克,解释说不是去买酒或是毒品,我给了你,你对我用英文说,‘Love,peace and happiness for you and for me’。”
眼看着美丽的花丛,风中摇的蜡烛,忽然觉得她就在我们身边,静静地看着我们。在她出事时,她的守护天使一定不在身边。■ 哥庭根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