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的太阳能市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陈小艺​5000亿的太阳能市场0

完全不存在储备问题的太阳能,通常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由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太阳内部的这种核聚变反应,可以维持几十亿至上百亿年的时间,因此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能源。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其中又有30%被大气层反射,23%被大气层吸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功率在80万亿千瓦,意味着每秒钟就有相当于500万吨煤燃烧释放后的热量。

同时太阳能也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无论是生物质能、风能,还是水力、温差和潮汐能,归根结底都是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即使矿物燃料,也是通过生物的化石形式保存下来的亿万年以前的太阳能。我们通常定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利用太阳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阳光聚焦,光就转化为热能。传说中阿基米得就曾经利用聚光镜反射阳光,烧毁了来犯的敌舰。在我国北方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已经很普遍,日照充沛的地区还有太阳灶、干燥器等,这些电器的构造都相对简单,因为不需要产生太高的温度。这是太阳能利用中的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还有一种方式为光电转换,即使用太阳能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从上世纪70年代爆发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之后,世界上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能源依赖性的后果,开始大力发展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究。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当时也有一批科技人员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农村推广应用太阳灶,在城市中研制开发太阳能热水器,空间用的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1975年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工作经验交流大会”后,太阳能研究和推广工作也纳入了我国政府计划。

然而不久,随着的石油价格大幅回落以及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不成熟性,太阳能开发、利用逐渐进入低谷。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工业发展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极大威胁,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此后各国又开始重视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太阳能开发与利用技术再次成为焦点。各国之间相互合作、借鉴成功经验,比如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长达数百公里的电网已经使用太阳能供电。

在我国,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年),明确提出我国15年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尽管太阳能的光电转换即光伏发电还存在着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等明显技术问题,但光伏发电的总体优势极为明显。相较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无转动部件和高温部件,无需水资源支持,而且系统安装后基本上免维护,适合在沙漠等无人值守的场合应用。在中国,光伏发电的历史很短,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价格也逐步下降,但从整体水平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还是落后于国际水平。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中国,“太阳能是未来最具潜力和希望的能源”。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曾这样说。他认为未来的太阳能市场至少有5000亿元的规模。 新能源能源清洁能源太阳能市场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