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种野蛮的肥皂剧

作者:于萍(困困)

图/蔡小川​爱上一种野蛮的肥皂剧0( 邢一与他收藏的摔角玩偶 )

“W”可以看成是邢一的幸运字符了。那是种变体的涂鸦,好像出自一个彪形大汉之手,随便地上下划几道,构成张牙舞爪的形状,正是世界摔角娱乐(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简称“WWE”)的标识。它张贴在一进门的墙上,几幅大海报的左上角,无数摔角杂志封皮,和珍藏在玻璃柜中2000多只摔角玩偶的身上。邢一说他收藏的摔角周边产品,诸如玩偶(可动人形)、冠军腰带、摔角台,数量在国内无人能及,在亚洲也找不出几个。可与其说他是个收藏者,不如说是WWE的“粉丝”。这个垄断摔角娱乐的大体育集团,用庞大的网络将摔角联盟赛、电视节目、DVD、电影、动漫周边产品延伸至全球。邢一说,就像一系列野蛮的肥皂剧。

他第一次看摔角比赛也不过在1999年,凤凰卫视的前身“卫视中文台”零星播放过新闻。典型美国人发明的玩意儿,19世纪末嘉年华风靡全美时,为了娱乐大众,就搞出了这种暴烈的表演性比赛:两个莽汉(后来出现女子比赛,称为DIVA)以貌似无规则的方式厮打,可以使用棍棒等道具,时有流血事件发生,而胜负决断也各异,有的采用“Last man standing”(看谁站到最后)原则,有的又是“First blood”(把对方先打出血),结局统统早已安排好,毫无竞技性。邢一说,这既非体育运动,又不是完全的真人秀表演,但总之打得精彩,立刻迷上了它。他到WWE官方网站上追看新闻,虽然明知胜负已决,依然关心谁是赢家,看完还像个业余摔角解说员似的,念叨给不知摔角为何物的亲朋好友听。一周两次联盟赛,一月一次全国赛。邢一戴一金丝边小眼镜,白净文雅,任谁也不能相信他好暴力这一口。虽然在美国家喻户晓,摔角的名声并不佳:蓝领,乡气,荒诞可笑。邢一说:“可是,在中国没什么人懂呀!”他今年27岁,家境富庶,也许带点标新立异的潜意识,他追看下去,甚至近乎于研究。

起初关注的是结果和过程,某一场台上竟然撒满图钉,打了20分钟双方又追到后台,巧遇二人共同的死对头,干脆三方扭打。后来邢一发现了其中的“剧情规律”,每15~20分钟定会有一个噱头,谁胜谁负也可以根据双方的排名估摸个大概。背后的操纵手叫做“编写组”,完全按照电视剧编剧的路数,一群智囊团预先设定摔角双方的人物性格、造型、行为习惯,安排好噱头,揣摩观众心态再甩出些出乎意料的小插曲。这种娱乐化摔角的运营模式,全拜一个人所赐——WWE的总裁文斯·麦克马洪(Vince McMahon)。文斯出身于三代摔角世家,12岁就进入摔角业,那一年他第一次遇到父亲文森特·麦克马洪。这位父亲在文斯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抛弃了他,在他12岁时却打算将家传“首府摔角集团”传给他。1982年文斯买下WWE时,美国已经形成了几大摔角集团控制的地区摔角联盟,比赛各地不同,邢一形容为“就像今天西城区文化馆有一场,明天东城区先锋剧场又有一场”。文斯意图统一全国,在全美范围内发行WWE比赛录像带,打破了各大联盟分庭抗礼的局面,更大胆的手段,是像好莱坞似的塑造、炒作摔角明星。

胡克·霍根(Hulk Hogan)是WWE第一位全国摔角明星,也是邢一的挚爱。他早先在电影《洛奇3》中小露一脸,算是个三流影星,被文斯签下后,这个金发大个子被塑造成一个“美国工人阶级”,他有点粗鲁、鲁莽,却正直、疾恶如仇。“冷战”后期,胡克·霍根就以这种形象在摔角台上打败了数位“苏联人”。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时期,胡克·霍根的固定对手又变成了块头整整有他两倍大的黑汉,意指伊拉克魔头。不过,时代变了,胡克·霍根所代表的美国人,更倾向于傲慢和自我推销,他喜欢在名字前面加上“好莱坞”3个字。这种塑造摔角明星的方式十分奏效,WWE在10年内迅速扩张,逐渐将地区性联盟一一收购,2001年更是买下时代华纳旗下的“世界摔角锦标赛”,一举成为北美地区唯一、全球最大的摔角推广集团。邢一的书架上还立着几本明星摔角手的传记,“冷石”史蒂夫·奥斯汀,“岩石”强森,他们也有辛酸的成长故事和曲折人生,仿佛比好莱坞影星更贴近群众,而这后一位,还是个两栖,在电影《木乃伊》系列中出演了叫人过目不忘的蝎子王。

研究WWE的运营模式,成为邢一更为迷恋的“爱好”。“体育迷大概都经历过这种变化吧,先是关心胜负,之后是比赛花絮,最终总会被幕后推手的手段所吸引。不同的是,每一个阶段都有摔角迷退出,毕竟它的大部分观众是看热闹而非看门道。”2000年邢一到英国读商科的第一年,就选修了“体育管理”课程,论文即为分析WWE的扩张手段。他套用了商业规则中的“五力法则”:一、增强行业内竞争力,WWE不放过任何新兴的推广手段,电视、电影与网络并行,2007年的税后收入达到4.85亿美元;二、增加买方压力,WWE的最大客户——摔角迷,因为各自领取了摔角偶像而对赛事保持着高度的忠诚;三、增强卖方压力,意指倾尽手段吸引赞助商;四、警惕新晋者压力,主要是美国最新兴起的“美国职业摔角大赛”(TNA),以在环球主题公园、小剧场表演,拉拢WWE淘汰的选手为策略,但实力依然差得远;五、警惕替代品压力,WWE的最大对手目前是全美橄榄球锦标赛和NBA,每周一晚21点均有橄榄球和摔角比赛节目的竞争,往往摔角更胜一筹。

​爱上一种野蛮的肥皂剧1( WWE总裁文斯·麦克马洪 )

研究久了,好像返璞归真,邢一倒更乐于以欣赏的心情观看比赛,每逢赛季,便到伯明翰、曼彻斯特前往观摩。“没看过现场的人难以想象!场上每击中一下,场下就群起嚎叫一声,绝好的发泄情绪的方式,一旦在噱头里看出门道,又会很得意。比如有个前奥运会摔跤冠军,他的自我定位就是傲慢与自大,一出场观众就齐声大喊‘You Suck’,后来此人干脆量身定做了一首出场乐曲,与‘You Suck’喊声浑然一体。”

邢一的第一只摔角玩偶得自于伦敦摄政街上的“无害”大玩具店。他说第一眼看到,唤起的是延续自孩提时代的“拥有感”,这一代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经历过疯狂收集变形金刚的年代,大了,总想弥补当年的不足。他试着买了几个喜爱的明星造型,之后按年份收集,最后就有了收全WWE出品玩偶的欲望。因为中国少有人玩,玩偶都从国外淘,一款大都买上两只,一只拆了玩,一只藏在玻璃柜中。就这,他也能琢磨出商业道道,比如做工精致价钱昂贵的玩偶,造型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摔角明星,这是针对年纪较大有购买能力的人群,而当红明星玩偶多半粗制滥造摆在平价超市里,给小孩看比赛时举着玩儿。摔角玩偶在国际上已越发类似被炒作得离谱的变形金刚,早年间与“孩之宝”、Jakks合作的玩偶,品相好的,一只能卖上千美元。邢一说,炒作的水分太大,并不是稳定的收藏品,他的上千只玩偶从不售卖,单独存放在一个小房间内,门口悬着标牌:“个人藏品。”

​爱上一种野蛮的肥皂剧2( 摔角明星“岩石”强森曾在电影《木乃伊》系列中扮演蝎子王 )

那其实是邢一的玩具店中的一个侧间。“塑唐”玩具店是他的意外业余产业,摔角玩偶收得多了,家里堆放不下,恰好邢一买的两套大宅是上下楼,楼下出租,2006年租户撤走,他干脆把玩具移至楼下。时间长了,从摔角玩偶到兵人、模型、手办,五花八门多起来,家人提醒,干脆开个玩具店吧。邢一目前的职业是一公司职员,也没指望玩具店是份挣钱的营生,只期盼能有人进来,看看玩偶,聊聊天。为此,玩具店招牌还没挂起来,倒先在门口悬了一行字:“免费无线网络。”刚下班的邢一穿着西装,背着手在玩具店内溜达,看着一点不像个老板,倒像一查账的。一旦有人走进“个人藏品”室,他就追随进去开讲摔角趣闻,听者逐渐流露新奇的表情,可能是对邢一最大的奖赏。问他那么懂WWE的运营模式,干脆干体育这一行去吧?他说:“中国的体育环境太差,没 有用武之地呀!”■ 摔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