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是胆小鬼

作者:邢海洋

​流动性是胆小鬼0

美联储降息75个基点到2.25%,美元存款负利率已经接近2%。国内,负利率的尴尬局面更是有增无减,以2月CPI的8.7%和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负利率高达4.56%。对储蓄率奇高、储蓄余额高达近20万亿元的居民群体来说,等于每天都损失数十亿元的购买力。但不合常理的资金流动却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被赋予抵御通胀使命的硬通货黄金是这一场资金净流失中最突出的。3月17日,金价曾达到历史最高位1033美元/盎司,但随后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跌,现货黄金4个交易日跌去116美元,跌幅超过11%。19日的暴跌几乎让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纽约期货市场上的金价甚至触及75美元/盎司的跌停位。不妨回顾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金价的走势是在全球几大交易所接力运行的。18日虽开始下跌,却没有明显的转势讯号,似乎只是一个小回调。19日亚洲时段还盘整走强,欧洲早盘冲高至日内高点997美元/盎司,到了纽约开盘后,金价加速下行,在950美元/盎司一线稍做停留后,继续大幅下挫,低见937美元/盎司。从近千点跌下来,一天跌落60美元,这样的走势仅在1980年金价见顶850美元/盎司后出现过。

一个优良的保值工具,本身具有一半的货币功能,却遭受几乎无条件的抛售,这真是对保值投资者莫大的嘲讽。美国的投资者虽经历了短暂的跌停,但由于交易时间跨度大,下跌的过程中尚有机会逃生,到了我们这里,却因为市场只在一天中短暂开放,主力合约806开市便死死钉在5%的跌停板上,多头连平仓的机会都没有。现货市场上,当天则从225元/克跌到212元/克,一天内跌去13元,是日常波动幅度的近10倍,令一向稳健投资的现货炒金者色变。黄金如此,其他“保值”品种也如此。这无疑是商品投资者最艰难的一周,大宗商品的跌势创下了5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涵盖19种商品的CRB指数一周内大跌8.3%,是自1956年以来的最大周跌幅。3月19日,不仅黄金行情惊心动魄,农产品中大豆、小麦和玉米几乎全线跌停,并且,这都是在3月初已经深幅回调后发生的。

其实,早在黄金达到1000美元/盎司的目标价位,围绕着千元是否是终点的争论,就有分析师指出“千元黄金绝不是开香槟的时候”,它意味着全世界对美元和所有货币的不信任,是对自己资产本能保护的一个无奈举措。此时投资者的心情显然是矛盾的,他们要在黄金几十亿美元的市场基础上再度推高价格和在出现拐点之前先回笼一部分资金之间做出抉择。面对转折点,投资者这种首鼠两端的心理必定使市场进入大动荡,每一则片面消息都会引发骚动。如此情形下,一个本来的保值品,因为涨幅过大,脱离了印度这个最大的消费国的购买力,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金融品种。这个意义上,承载了保值功能的大宗商品早已经不是通货膨胀的避风港,而成为动荡的中心。而股票市场,因为长期无人介入,反而没有多少获利筹码可供清仓。

美元进入负利率开始于去年12月,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也从那时开始,先后形成一轮上升浪。黄金摆脱了印度基本面支持,改由我国保值需求拉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俗话说得好,流动性是胆小鬼,一有麻烦就消失。纯粹由货币政策驱赶出来的资金,永远是“短钱”,一有风吹草动,就逃跑了。席卷商品市场的这次大清仓被称为“复活节大清仓”,普遍认为是贝尔斯登客户的紧急清仓导致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暴跌。贝尔斯登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清算会员,该交易所以农产品和汇率为主,贝尔斯登的客户一听说他的经纪商有点现金流的问题,第一反应是平仓拿现金离场,也不管美联储降息是否使他们拿出的钱时刻处在损失中。其实,若算起来,贝尔斯登在破产前的现金及准现金准备是其抵押资产的31%,这一比例相当高,结果还是无法应对疯狂的挤兑潮。有鉴于此,其他投资银行只好提高风险准备,雷曼兄弟的风险准备竟高达54%,共1000亿美元。疯狂的挤兑潮面前如何得到如此多的现金?答案只有一个:不计成本地卖出持有的获利仓位。一个由货币当局发端、由普通投资者执行的泡沫,最终传递到基金和经纪商,结果是泡沫破裂。

这次泡沫破裂,不得不使人想起今年1月毅然清盘旗下基金的赵丹阳。他在去年大牛市中早早卖出股票的原因,据说是走访了很多生产厂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成本上升的压力。他判断央行会果断地连续加息,可惜后来央行的从紧态度并不坚决,犹豫中央行错失了控制通胀的最佳时机。泡沫产生了,消除泡沫就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普通投资者当然没有赵丹阳曾经的赚钱机会和他那样的定力,他们眼看着自己的储蓄一点点销蚀,只好匆匆入市,成为动荡市场的一分子。■ 流动性胆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