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人与“大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夏静好( 莫斯科动物园内与游人亲近的雪豹
)
44岁的托马斯·开普兰(Thomas Kaplan)是个身家几亿的退休金融家。获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他先是管理对冲基金,然后投资银矿,之后又建立了自己的能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投资贵重金属开采公司。他控股的Apex银矿是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公司之一。2000年,《福布斯》杂志估计,仅开普兰手里20%的Apex股份,就价值7000万美元。不过,刚从纽约飞到北京的大富翁开普兰,这次却“别有用心”:
“我希望能帮助这个国家更好地进行雪豹保护。”
3月8日,国际雪豹生存策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因为会上公开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农林局副局长黄勇去年10月拍摄的雪豹视频,本来规模不大的学术会议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这次研讨会,就是开普兰设立的基金会赞助举办的。面对记者时,开普兰会小心地把左手腕上的金表藏在衬衫袖口里,不让人看见牌子,但右手上的橘色腕带却不妨招摇。那是“永远的老虎”项目去年8月在不丹举行的一次会议的纪念品——那个项目,他出了1000万美元,占启动资金的一半。
自从2002年母亲因肾病去世,开普兰对慈善活动的兴趣逐渐浓厚。他为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出资设立了Lilian Jean Kaplan肾脏移植中心。但在此之外,更多受益于开普兰基金会的,不是人,而是一只只“大猫”——大型猫科动物。
开普兰对猫科动物的迷恋可以追溯到童年。从11岁开始,他就在佛罗里达追踪猞猁,观测美洲豹,还在亚马孙地区寻找美洲虎。他喜欢美洲豹,因为那种动物步伐和举止都充满了自信,而且皮毛异常光亮,“简直是五光十色”。一本关于美洲虎的书把他的个人兴趣扩展到了现代保护领域。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生物学家阿兰·拉比诺维茨(Alan Rabinowitz)。
( 托马斯·开普兰
)
几百万年来,大型的猫科动物都是具有超凡魅力的捕食者。它们通常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必须以新鲜的肉类为食,腐肉或植物都不行。据估算,一只老虎一年平均需要3000公斤的鲜肉才能存活下去。这样的一只老虎,一年需杀死50只平均重约60公斤的猎物才能维持生存。
那么,如果环境中没有这么多大型猎物,老虎可否杀死3万只平均重为100克的老鼠作为替代品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抓获一只老鼠所消耗的能量远远多于老虎从这种猎物中所能获取的营养和能量。对这些“大猫”而言,捕杀老鼠为食,就如同一个人跑马拉松去取一块饼干。
所以,保护大型猫科动物,并非仅保护了它们本身,也是对供养它们的那块土地,以及土地上所有被老虎捕食的动物、喂养那些动物的动物和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开普兰说:“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我们未来的子孙就有机会享受到这个环境,这是件不错的事情。”
开普兰先是为研究生们提供了长期资助。有很多人研究做得很好,却因为没有资助,而被迫离开这个领域,开普兰希望改善这种现状。他曾为一名攻读动物学的硕士生开出一张20万美元的支票,承担后者两年的开支,帮助其完成研究美洲狮的梦想。为了等待观测一只3周大的美洲狮,开普兰曾和研究者在闷热的热带雨林里蹲守了4天。
不过,在亲自参与野生动物研究还是提供资助之间,开普兰更多倾向于后者:“我是个资本家,主要能力在于调动我的资源,让真正的科学家有机会实现自己保护动物的目标。”他希望能够打造一些范例,告诉其他人,那些有资源或是有天分的人是如何改善环境的。
开普兰在中国的项目主要是针对东北虎和雪豹。
3月9日的国际雪豹生存策略研讨会的会场上,一位研究人员在会议室门口的雪豹分布图上圈了个小小的三角,那块地方原来是红色的,意思是“雪豹分布状况不明”,圈起后涂成了黄色,亦即“已灭绝”。他解释道,这是最新数据。
雪豹之所以仍被认为是个单独的属,是因为它的声带不如其他豹类发达,不能发出尖锐、强烈的怒吼,只能发出低沉的声音。这是种生活在雪线以上的豹类,冬季时会迁移到较低海拔区域过冬。它们常独居,爱独行,烟灰和黄色相间的皮毛上缀着深灰色玫瑰花图案的斑点,以野生绵羊和山羊等为食,近年也常出现捕食家畜的情况。
根据1994年的数据,全球雪豹种群数量在4510~7350只,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等12个国家,且相当部分分布在边界上。目前,这种猫科动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编制的《受胁物种红色名录》(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定为“濒危级”(EN),与大熊猫地位相当。中国是雪豹最重要的分布国,占全球数量60%的雪豹出现于7个省或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和内蒙古)。但在中国研究雪豹的研究人员却很少。
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马鸣研究员一直在关注雪豹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也在另一个国际雪豹基金会(International Snow Leopard Trust)的资助下,开展“中国青海都兰国际狩猎场雪豹调查”项目。蒋志刚解释,雪豹这类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分布区域广且数量稀少、行踪隐秘,很难做出符合上级审核要求的研究成绩,所以国内的研究者一般不会选择它们作为研究课题。
雪豹因为只在晨、昏或晚上出现,且行动隐蔽,很难被发现,对它们的种群数量调查很难进行。而对这种大型猫科动物的摸底研究是保护工作中最基本的,对它们生态学的知识以及对它们猎物和种群的了解,都是将来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石。而对雪豹,蒋志刚说:“我们甚至不能确知现在的雪豹数目比过去少到了什么程度,因为过去和现在的数据都是空白。”
2008年3月8日晚,引起轰动的雪豹录像发布。看过录像的有蹄类和雪豹研究专家乔伊·福克斯(Joe Fox)表示出隐忧。录像中明显可以看出,那只雪豹身体衰弱,“正常雪豹的尾巴是上翘的,录像中的雪豹则尾巴下垂”。
来自新疆保育基金的雪豹保护工作者葛昀则表示:“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录像背后的东西——人类的活动范围正在大规模侵蚀雪豹的栖息地,这些从前看不到的动物才会出现在人类的眼皮底下。”
而对所有这些情况,开普兰心里的理想顺序是:“向政府解释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然后由政府协助教育公众,让他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然后我们将分配一部分资金来推动一些项目的进行。”
开普兰相信,在目前的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猫科动物的重要性,“让一个人明白,我们能把一个物种吃到灭绝,这不是一件难事”。他眼中的最大挑战是向公众解释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同样对此有信心。
开普兰说:“我从不认为,实现保护目标的最大挑战是金钱。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其实有钱来拯救这些大型猫科动物,但最大的挑战在于政府官员未能把这件工作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相信,政府如果下了决心,禁止偷猎以及禁止大型猫科动物器官的交易,他们就一定可以做到。”
保护“大猫”是开普兰赚钱的“绝佳理由”,他说:“当别人把老虎变成金子时,我希望把金子变成老虎。”对他而言,赚钱的快乐就在于把钱花在好的目的上,而且,“让那些生活尚不能保障的人去关心环境问题,这是不公平的”。所以,在中国,他希望自己可以带动更多的富人来关心环境。
目前,开普兰的生意已交由其他人打理,而他自己的工作重点是慈善活动。在纽约的基金会办公室里,他们养了一只仅吃活鱼的巴西龟。他的另一个爱好是收集伦勃朗及其学生的油画,“那都是些颜色暗沉、很安静的画”。开普兰的助理奚溪说。■ 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