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古玩大境界
作者:李晶晶( 清乾隆御制铜胎珐琅欧洲人物鼻烟壶,
估价25万~30万美元
)
20世纪6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几个热爱收藏的年轻人正在策划着,准备出版一本有关中国鼻烟壶的专业性杂志。1966年,杂志正式出版,名为《中国鼻烟壶》。它以发表关于鼻烟壶的专业研究论述为主,并收录各类鼻烟壶的图片,以供收藏爱好者们参阅。
制作这本有关中国古董杂志的不是中国人,而是生于美国的加拿大人玛莉·扬(Mary Young)。玛莉是Finning Tractor Equipment有限公司创办人芬尼(B. Finning)伯爵的女儿。她先后受业于美国波莫纳学院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哲学。婚后与丈夫莫里斯·扬(Maurice Young)致力于美国及加拿大的商界、社会服务、教育和慈善事业。她曾设立过哥伦比亚大学基金会,捐赠过温哥华图书馆、全球公民奖学金、莱斯特·B.皮尔逊(Lester B.Pearson)学院等。
玛莉对鼻烟壶的喜爱则完全源于莉拉·佩里(Lilla S. Perry)的巨著《中国鼻烟壶:一个藏家的奇遇与研究》(Chinese Snuff Bottles-The Adventures and Studies of a Collector)。书中对鼻烟壶的描述让玛莉对这个小古玩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古玩里,竟能传达出那么多有趣的信息呢?于是她走遍原居地的博物馆,参观所有与之相关的展览。玛莉偶尔也会到温哥华的古董店里去挑选一些好看的鼻烟壶,但更多的还是通过古董商,有针对性地搜罗系列化的,做工精巧、独一无二的精品。时间一长,玛莉的收藏渐成规模,所藏中国鼻烟壶均属世间珍品,古董店里所能看到的鼻烟壶已远不如她的收藏了。
其中她收藏的一个清乾隆御制铜胎珐琅欧洲人物鼻烟壶,属顶级御制画彩铜胎珐琅鼻烟壶之列,是同类鼻烟壶中的上乘之作,充分表现出宫廷工匠的超卓工艺,细腻而含蓄,是目前硕果仅存的两个刻面造型鼻烟壶之一。另一件清乾隆御制瓷釉琉璃鼻烟壶也十分不俗,这件鼻烟壶带蓝釉乾隆四字印章,制作时间大约在1750至1770年间。这种将瓷釉施于琉璃的做法是宫廷瓷釉工艺的一大特色,这样做在表达上也更为逼真。而御制碧绿紫翠鼻烟壶和乾隆景德镇窑御制瓷胎珐琅彩鼻烟壶也颇具特色,前者不仅将两种珍贵色彩集于一身,而且雕工非凡,属于宫廷皇族专用的精品;后者带有铁红色乾隆四字印章,造型开嘉庆时期瓷胎珐琅鼻烟壶风格之先,实为不可多得的杰作。此外,大约于1900至1920年间出自北京著名内画师马少宣手笔的内画水晶鼻烟壶也实力不凡,画中人是曾为袁世凯幕僚的张謇……多年来,玛莉不但累积了丰富的藏品,更因对慕名前来欲睹她藏品的人来者不拒,经常给展览借出藏品,而深受同道藏家的景仰。在与藏友分享经验之际,她也对自己一生所藏的鼻烟壶详加笔录记载。为此,玛莉还特意邀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收藏家创办了《中国鼻烟壶》的杂志,并由她的顾问、素有“烟壶先生”之称的英国著名古董商,同时也是鼻烟壶方面顶级专家的莫士(Hugh Moss)担任编辑。
像玛莉这样狂热地喜爱收藏鼻烟壶的人士,在国外不在少数。1968年11月,也就是玛莉创办杂志后两年,美国著名的中国鼻烟壶鉴赏家奥德尔(Edward Choate O'Dell),创建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这个协会每年定期在一些国家举办年会及展销会,活跃的会员有600多人,他们堪称鼻烟壶收藏界的“大佬”。这个协会至今还存在,每到聚会时,各位“大佬”们都会把自己最得意的鼻烟壶随身携带,相互“攀比”。
( 清乾隆御制碧绿紫翠鼻烟壶,
估价8万~12万美元
)
说起来,玛莉和她的丈夫莫里斯一生都没来过中国,所有收集的鼻烟壶全部来源于国外的古董店和海外的拍卖会。而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的那几百位会员基本上也都和玛莉夫妇一样,没来过中国却收集到了不少好的鼻烟壶。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西方人对中国的鼻烟壶会如此情有独钟?为什么大量精品都出现在海外的古董店或拍卖会上呢?
其实,吸闻鼻烟的习俗,最早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他们将优质的烟草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然后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数年甚至数十年而成。吸闻此烟,对解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当鼻烟被去美洲探险的欧洲旅行家们带回国后,竟很快风靡起来。当时法国宫廷里上至国王、王子、公主,下至仆从,都竞相吸闻鼻烟,把此举当成一种时髦。
( 马少宣内画水晶鼻烟壶,
估价12万~14万美元 )
到16世纪后期,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和朝鲜传入中国,随着一同传入中国的还有欧洲人用来装鼻烟的鼻烟盒。可在中国人看来,用盒子装鼻烟既不便携带又容易撒漏,便开始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上有好者,下必是焉”,在清代的鼻烟壶热中,皇帝是主要角色。从康熙开始,清朝历代皇帝几乎无不嗜好鼻烟,不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对鼻烟壶的爱好更甚于鼻烟,这也使得鼻烟壶的工艺得到迅速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荡匏、镶金银、嵌螺钿、贴黄等等都用在了鼻烟壶上。可以说,中国鼻烟壶在工艺上的创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到17世纪时,本是舶来品的鼻烟,不仅成就了一门新的工艺品种类,而且中国造的鼻烟壶竟成为欧洲皇室和贵族们相互间馈赠和收藏的珍贵工艺品,搜集并鉴赏鼻烟壶已成为欧洲国王、贵族、富豪们的时尚。当年俄国沙皇的钦差大臣到中国朝拜康熙皇帝,献上了彼得大帝送给清皇宫的一大批珍贵礼物,而康熙皇帝回赠的礼品是每人一件由皇室工场制作的鼻烟壶。到了清代嘉庆时期,中国的鼻烟壶曾作为国与国交流的最珍贵礼品流传到海外,闻名遐迩。因此对于中国鼻烟壶的收藏,在西方贵族、富豪中一直就没有中断过。
( 清乾隆景德镇窑御制瓷胎珐琅彩鼻烟壶,
估价8万~12万美元
)
但在中国人自己看来,鼻烟壶无非就是日常生活用品而已。唯一区别就是皇帝、官员们用的鼻烟壶材质讲究、制作精美,赏玩的性质大于盛装鼻烟的功能。所以到民国收藏热兴起时,收藏家们都将目光放在了金石书画方面,对于创制时间很短的鼻烟壶,谁都没把它当回事。这也就造成大量鼻烟壶精品流散到海外。
时至今日,国外对于鼻烟壶的推崇依旧高于国内。海外拍卖公司定期都会举办专场拍卖会,每次成绩都相当骄人。2007年9月19日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举行“玛莉·扬重要鼻烟壶珍藏”专拍,107件拍品中成交104件,总成交额达到398万美元,成为中国鼻烟壶专拍成交额最高的专场,其中6件鼻烟壶的成交价进入了2007年成交前10名。
今年3月19日,纽约克里斯蒂将推出“玛莉·扬珍藏中国鼻烟壶精品第二部分”专场拍卖,此前所提到的清乾隆御制铜胎珐琅欧洲人物鼻烟壶、清乾隆御制瓷釉琉璃鼻烟壶都将出现在这次拍卖会上,届时不知是否会有惊喜出现?
鼻烟壶虽然物小、创制时间短,但它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浓缩版的中国清代文化。对于文物的理解,也许我们应该更宽泛些,因为小古玩里也会有大境界。 境界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