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进花园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陈晓帆 摄影/John Granen( V字形花园大门 )
希尔维亚·马特洛克和罗斯·约翰逊夫妇在一栋约35平方米的小木屋里住了15年。小木屋在瓦逊(Vashon)岛上,到最近的城市西雅图要坐20分钟的渡船。在岛上他们开辟了一座苗圃。一天,侍弄花草的时候,他们突然想干脆把小木屋也翻新了吧。他们搜集中式厚重木门、金属废品、盆盆罐罐、数百种植物,用两年时间,把小黑屋子变得阳光明媚。
这两位园艺家视住所为植物园的配饰,因此只在原来的屋子外接出一间40平方米的小房。居住空间大了一倍多,他们又灵光闪现,何不将新建的房子做成温室兼餐厅,消磨时间、款待朋友、冬天安放怕冷的花草,面积都绰绰有余。他们想把狭窄、庸常的房子改造成小而精彩的艺术品,岛上的邻居——建筑设计师克利斯朵夫·埃泽尔(Christopher Ezzell)和装饰设计师罗伯特·罗森鲍姆(Robert Rosenbaum),帮他们实现了这一理想。不锈钢做温室的框架,半透明的聚碳酸酯做墙壁、屋顶;原来的木屋外立面全部包上波纹起伏的灰色锌皮,新旧两部分建筑无论从色调还是肌理上都达成了和谐。小屋坐落在2英亩植物园的中心,金属和玻璃在冷杉林中闪着微光,有超现实的梦幻感。坐在温室里,三面墙上都装有极为开阔的玻璃门窗,向外看出去好像没有了墙体的限制,而置身于林木之中。在美国西北部秋冬阴霾的天气里,门窗紧闭,也能看到园子里的常绿树木,心头少了几分天气造成的抑郁。
由于家还兼有工作室的功能,夫妻二人几乎24小时都要待在这75平方米的空间里。希尔维亚说,要尽情享受有人陪伴的乐趣才能乐得其所,相看两不厌。室内的每一个细节都做了精心安排。温室的屋顶高,门窗界面大,折叠式推拉门可以让门敞得很开,屋里盛满光线就显得敞亮。地板全部铺上富有光泽的巴西玄武岩,制造出地面宽广的错觉。对于小木屋,设计师则制定了“节约空间”的策略:一半做起居室兼读书室,另一半又分成两部分,一角藏着厨房,一边是带卫生间的卧室。厨房亮晶晶的,黑色皂石做台面,厨具、冰箱为不锈钢,冷静有序自然不显杂乱。虽然是小房子,也摆了几件大家具,建筑大师柯布希耶的黑色皮面Loveseat双人扶手椅、埃罗·沙里宁的浅绿色Womb座椅等等,色彩鲜亮,相当醒目。两对中式古董大木门也很有气势,一对在开放式厨房的入口处,后面藏有餐具柜,另一对后面则是卧室和卫生间。
室外就是园艺家的天地了。尽管就住在植物园里,罗斯还是用铁丝篱笆给家围出半英亩大的花园。篱笆外侧垒出石头矮墙,铺了碎石小径,逶迤着穿过苗圃,分明地划出生活区的范围。希尔维亚·马特洛克在篱笆旁种了藤蔓植物、绣球、浆果,还有装饰性很强的多叶大黄,枝枝蔓蔓犹如挂起一幅绒毯。大门口的信箱,藏在薄荷、天竺葵中。
院门,夫妇二人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个V字形门楼,包上波纹状锌皮。罗斯找来嵌着玻璃的商业用不锈钢门,刷上鲜明的浅黄绿色,生动又活泼。穿过大门,沿着厚石板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一片《仲夏夜之梦》里的密林出现在眼前。颜色、形状各异的叶子织成幕布,却少见花朵点缀,松树、枞树浓密的枝叶搭出威严高贵的华盖,粗糙的树干排成远方山海景致的前景。苗圃下面是远古时期的冰川,土壤干燥,排水快,这样的地质条件适宜种植地中海植物。不过,花园里的树木以本地树种为主,希尔维亚认为本地树木有优美的树冠。她以此为背景,给花园制造出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的层次。针叶林前方,立着树干弯曲的桦木,以及太平洋乔杜鹃,红色的树皮有些剥落,斑斑驳驳。杉树等常绿植物的树冠制造出大片浓荫,浓荫里散落地种着常绿灌木八角金盘,再用烟树(也叫黄栌)和金色的箱根草钩一个边,不时见到一丛丛迷迭香、熏衣草。为了提亮树叶幕布的色度,再种上叶子边缘为奶油色的日本木和有金绿色叶子的倒挂金钟。
( 温室 )
碎石路和石板台阶曲径通幽,给花园增添了几分日本庭院的神秘。铺路的碎石子特意选择了石英岩,因为它有暖色调,在湿冷的天气里可以增加暖意。小路旁茂密的植物多是平常人少见的,到底是园艺家的花园。
他们按自己的理想充满热情地营造自己的半亩园,希尔维亚种树,罗斯做土建。罗斯把造船厂的废弃铸铁电焊台面运回家,铺在温室门口,是很特别的门廊和花台。希尔维亚喜欢大型、特殊的植物,温室内外仙人掌、虎刺梅、龙舌兰散发出奔放不羁的热带风情。罗斯又用废弃的混凝土格栅(通常用做下水道挡口)铺在房基下的斜坡面上,起到固定水土的作用。希尔维亚种下的藤蔓长得旺了,似瀑布的急流沿着混凝土斜面流下来。
( 起居室 )
几年前,他们还想着住一幢带车库的大房子。当他们看到设计图后,猛然洞察到内心的真实需求。真需要那么大的居住空间吗?认清这一点后,他们不再想大房子,更不愿因此牺牲花园的空间。对于现状,他们满意非常:住在有一点现代感的小房子里,时常沐浴在日光中,他们成为花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卧室 ) 花园里家居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