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村村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北京 陈良飞

在2008年来临之际,家乡终于摆脱了几十年颠簸的石子路,顺利实现了“村村通”,这里的“通”当然是指村与村之间通上水泥路了。本来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然而一个春节的车流人流高峰“检测”下来,“村村通”远未能尽如人意。

根据县里“村村通”实施方案,道路最低标准是路面宽3.5米,路基宽5米。当然,最后能看到的实际路面就是3.5米了,至于5米的路基也就是在主路旁边堆上一些土,人走在上面倒还可以,车子嘛,一压上去就陷下去了。

我家乡的经济类型属于劳务输出型,平时人都出去了,车子少,3.5米宽的路面问题不大。春运期间,发了财的、做了官的都开车回家,问题凸显出来,会车就成了问题。而从根本上说,这样的道路设计尺寸,两辆车基本上不大可能在3.5米宽的路面上会车。开不过去也得过去,结果碰擦成了常事,这个年能过得高兴么?

经济在发展,乡村公路上已经不再是只有拖拉机、三轮车通行了,私家车、大卡车已成为常客,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思路制定保守的标准来修建公路,那么只能说“村村通”岂不导致“村村痛”了? 看到村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