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重视的重要艺术品

作者:李晶晶

​不被重视的重要艺术品0( 石灰岩交脚弥勒菩萨与石灰岩击鼓飞天碎片 )

2007年3月20日上午10点,纽约苏富比春季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现场,来自全球的买家和收藏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美国纽约水牛城艺术博物馆(Albright-KnoxArt Gallery)珍藏的27件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上。这些艺术品分别为高古石雕及青铜器,它们具有十分良好的收藏来历,以及完整的出版展览记录。水牛城艺术博物馆是全球最著名的现代及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自1862年成立以来一直奉行“收藏、展出和保存现代及当代艺术”的理念。这次推出的馆藏品,部分原系当地知名化学家兼收藏家阿瑟·迈克尔(Arthur Michael)的捐赠,属于博物馆收藏级别。欧美买家纷纷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积极竞拍。

“Thank you, Panel 88,Mr. Eskenazi!”拍卖官司徒河伟最后重复落槌价时,附带上了这句话。这位全球顶级古董商选择的号牌是88号,一个非常中国的数字。他拍下的藏品为506号,一件来自公元6世纪的北魏时期龙门石窟中的“石灰岩击鼓飞天残片”。这件石雕属于佛教雕塑艺术高峰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整体高53.4厘米,体态生动,线条优美,婀娜多姿。这类雕塑作品能保存至今可谓凤毛麟角,同时它还具有无可挑剔的来源出处证明,以及难以计数的出版展览背景。拍卖前估价为20万?30万美元。竞价开始后,两个现场买家加上两个电话委托买家开始了较量。从20万美元起,1万美元1万美元地加,漫长的竞价过程,足足持续了10多分钟。突破80万美元时,现场已经有些骚动,最后被坐在最后一排的朱塞佩·埃斯肯纳茨(Giuseppe Eskenazi)父子竞得,成交金额为105.92万美元。

拍卖在继续,买家清一色都是欧美知名的古董商或是艺术基金会、博物馆。其实,这类高古石雕作品一直以来,就是海外富豪、藏家们收藏的宠儿。像埃斯肯纳茨父子买下的这件“石灰岩击鼓飞天残片”最早为美国20世纪女首富之一的多萝西·埃尔姆赫斯特(Dorothy Elmhirst)的收藏。

多萝西·埃尔姆赫斯特1887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美国家庭,她17岁那年父亲去世,留下一大笔财产。婚后,她随第一任丈夫维拉德(Willard)到北京,在北京居住的这段时间,她购买了大量中国艺术品。那件北魏时期的“石灰岩击鼓飞天残片”就在其中。1913年,辛亥革命全面爆发,多萝西带着她的收藏品回到美国。回国后不久,维拉德病逝。他生前曾想做一些事情来回报自己的母校康奈尔大学。为了完成丈夫的这个遗愿,多萝西在1921年,准备出资为康奈尔大学建造一座学生大楼。在咨询投资事宜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位重要人物——伦纳德·埃尔姆赫斯特(Leonard Elmhirst)。

伦纳德出生在英国的约克郡,曾就读于剑桥大学。1915年,他自告奋勇,前往印度和伊拉克青年会做志愿者,随后成为印度农业经济学家萨姆·希金博特姆(Sam Higginbottom)的私人秘书,协助他在印度的阿拉哈巴德(Allahabad)地区创建了一所农业专科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纳德埃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在这时,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多萝西。

​不被重视的重要艺术品1( 石灰岩雕兽像 )

因为有在印度工作的经验,伦纳德在1921年11月以农业顾问身份回到印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秘书。在印度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开始了对多萝西的漫长追求。1925年,两人结婚,同时购买下英国德文郡内的达庭顿·霍尔(Dartington Hall)庄园。并以此为名,成立了达庭顿霍尔信托基金,随后逐步成立了与艺术、文化、农业等方面有关的学校和机构。多萝西也将她收集的艺术品存放在这个基金会的展厅中展览,那件北魏时期的“石灰岩击鼓飞天碎片”则被陈列在最重要的位置。每当有朋友到来,多萝西必定会向他们介绍这件石雕作品。

不过不知出于什么原因,1938年,多萝西将这件“石灰岩击鼓飞天碎片”转手卖给了纽约收藏家纳斯利·喜瑞玛内克(Nasli M.Heeramaneck)。同年底,这件石雕又出现在了帕克-贝尼特画廊(Parke-Bernet Galleries),这个画廊的老板就是后来在1964年买下苏富比拍卖行的美国艺术品拍卖商帕克-贝尼特。1940年这件“石灰岩击鼓飞天碎片”由查尔斯·古德伊尔(Charles W. Goodyear)和乔治娅·福曼(Georgia MG.Forman)夫妇成立的基金会捐给水牛城艺术博物馆收藏。

从多萝西收藏的那天开始,到今天拍卖会上被埃斯肯纳茨以高价收入囊中,这件“石灰岩击鼓飞天碎片”所经历的主人非富即贵,而且一直被他们作为最重要的文物收藏或出售。这倒与中国其他一些艺术品曾被误认为“廉价货”的境遇完全不同。

在这次拍卖会上,不单是这一件石雕作品拍出了好价格,其他高古石雕也是尽展魅力。一尊北魏时期的“石灰岩交脚弥勒菩萨”以136.1万美元成交,另一件由经营飞机零件起家的芝加哥富豪斯蒂芬·琼库克三世(Stephen Junkunc Ⅲ)珍藏的唐代龙门“石灰岩佛头”又以71.2万美元成交……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欧美买家个个面露喜色。而来自中国的买家和收藏家们,在面对这些高古艺术品时,即使面对这些来自水牛城艺术博物馆重要珍品的难得机会时,采取的却是观望态度。其间,偶尔出现过那么一两位中国面孔举起号牌,可惜他们很难将号牌举起第二次去和欧美买家竞价。为什么中国高古雕塑品会被西方人如此重视?它们又为何会大量出现在国外?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另外,为了表达对战场上的英雄和赛场上的运动家的崇敬,也会为他们雕塑纪念像以供人们膜拜瞻仰。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这类能体现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雕塑开始成为西方收藏家们首选的对象,西方的收藏粗略可分工艺品和艺术品两类,纯艺术品主要为绘画和雕塑,艺术品中最贵的就是雕塑。因此当遇到这些来自中国早期的石雕作品时,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而在中国,雕塑与绘画虽同属造型艺术,地位却大相殊异。“左图右史”让绘画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位置,“雅好丹青”也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必具的文化修养。而作为其姊妹艺术的雕塑,除魏晋南北朝“瘦骨清像”具有文人创作的影响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像“文人画”那样的“文人雕塑”。那些建筑、工艺、雕塑等造型艺术家,在中国古代地位一般都与匠人等同。像活跃于4世纪至5世纪的戴逵、戴颙父子这样能被以雕塑艺术家身份记入史册的是少之又少。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直没把雕塑看做是一种与绘画同等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学术中,也只有“画学”而没有雕塑学。历史上的这种不重视,造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有极高史料研究价值的雕塑作品流失海外。而今天,新兴的收藏家们也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艺术品的财富表象上,因此使得元、明、清三代的铜鎏金佛像价格一路飞涨,而面对那些真正能体现中国雕塑文化及历史风貌的高古石雕时,他们表现的却有些畏畏缩缩举棋不定。这难免让人觉得遗憾。

拍卖已接近尾声,一直摆放在会场后面的、水牛城艺术博物馆中闻名遐迩的镇馆重器——中国南朝石灰岩雕兽像,随即将被拍卖,估价为150万~250万美元。这是公元6世纪上半叶的作品,当时是作为皇家陵墓神道两旁的镇墓兽,这是了解中国汉朝及南朝时期殡葬传统的重要依据。从100万美元开始竞价,开始有5个电话委托,现场的埃斯肯纳茨父子出价到300万美元时放弃。最后只剩下苏富比驻北京业务代表的电话委托在坚持举牌,最终以547.2万美元的高价投得,创下中国石雕艺术品拍卖最高价。也许这位匿名的买家会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中国面孔。 重视重要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