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国家电网的脆弱

作者:宋晓军

​战争与国家电网的脆弱0

“输电线路好比供车辆行驶的高速公路一样,将发电设备与用户联系在一起。”这是英国输电专家费安娜·沃尔夫(Fiona Woolf)在她2003年出版的《全球输电扩展——通往成功之路》一书中对高压输电系统功能最形象的比喻。2月28日下午,我乘车在福建山区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当看到高速公路两边山脊上矗立着的一座座华东电网的电塔时,不仅想到了费安娜·沃尔夫的这个比喻,也想到了今年春节前夕由于冰雪天气造成160多个县、市断电后引发了很多网友在热议战争与国家电网脆弱的问题。

“我们考虑到塞尔维亚人民,不想彻底摧毁整个电力系统,以免使其长期用不上电。因此我们只是用软杀伤手段使其停电,而没有用硬杀伤手段彻底摧毁。”这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亨利·谢尔顿在“北约”结束了对塞尔维亚长达78天的轰炸后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当时很多媒体都报道了美国使用新型的“软杀伤”武器造成南联盟的塞尔维亚地区大面积停电。

据当时一些媒体透露,美国使用的所谓“软杀伤”武器是一种型号为GBU-94 的“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的构造很简单,是利用美军原来装备的SUU-660/B战术弹药布撒器和BLU-114/B子弹药构成的子母航空炸弹。只是BLU-114/B子弹药内装的不是原来的破片,而是装满了直径仅有0.05~0.1毫米石墨丝、像易拉罐大小的子弹药。使用时,飞机可以在距离敌方输电线路、变电站和发电厂等目标较远的上空投放,随后利用弹上加装的GPS全球卫星定位装置(1999年时单价1.8万美元)引导炸弹到目标上空引爆战术弹药布撒器。布撒器将200个左右的子弹药均匀布撒出去后,子弹药底部的少量弹药再定时引爆将底盖炸开,使罐内的石墨丝变成网云状飘向目标。由于石墨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再经过人工合成变成高强度、高弹性模量、高含碳、低密度的纤维丝后,一旦附着在高压线及相关设备上,必然会造成高压线之间、高压线与地面和电塔之间的短路以及电力设备局部融化等破坏。根据美国国防部报告中的数据,1999年美国用石墨炸弹摧毁了塞尔维亚35%的电力设备,造成贝尔格莱德70%的城区断电。

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石墨炸弹没有什么瓶颈。石墨碳纤维没有太难的加工难度,普通航空集束炸弹也相对廉价,而GPS系统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成本也在迅速下降。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石墨炸弹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创意。到底是谁的创意呢?答案只有媒体上的一个传说:美国海军在一次飞机隐蔽突防的训练中,因投放了以铝丝为主构成的雷达诱饵弹而造成了南加州部分地区的停电,由此启发了“断电炸弹”的创意。据称,最初的实弹使用,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用碳纤维丝装入当时单价140万美元的“战斧”巡航导弹特制的KIT弹头中,但国防部有关“海湾战争”的报告中却对此只字未提。事实上,至今美国军方也没有真正透露过石墨炸弹从创意到研制、生产的详细过程。

有意思的是,善于在武器上创意的美国人在“9·11”之后把对“断电”的恐惧用在了自己身上。2005年3月8日,在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恐怖主义、科技和国家安全小组听证会上,美国劳伦斯·拉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洛威尔·伍德( Lowell Wood )作证时指出:“美国很可能在恐怖分子和一些邪恶国家发动的先发制人的打击下输掉战争。对方的攻击不过是从海上发射一枚核弹,它可以在美国内陆上空大约400公里处爆炸。爆炸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可能在几秒钟内破坏美国以及部分加拿大和墨西哥地区的大部分电网,从而使整个国家陷入瘫痪。”洛威尔·伍德在证词中特别提到了俄罗斯和中国正在发展这一技术。

看来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发明“断电炸弹”的美国人,还是因自然灾害尝到了断电滋味的中国人,都会有人把战争与国家电网的脆弱联系在一起。当我周末回到北京在饭桌上将这个想法与朋友交流时,一位朋友说:“这不奇怪,美国最牛的‘光与空间’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在2001年接受德国《断电》杂志采访时,也是这么联系的。”■ 国家电网战争脆弱

下一篇: ​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