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场“公共危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杭州富阳 流沙

前些天,遇上一位重庆民工,他在一家造纸厂打工。去年底,妻子从重庆来到杭州,也进了这家造纸厂。年后造纸厂开工,他和妻子却决定不在这家造纸厂做了。他给我算了一笔账,他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每月工资800元,平均每天只有27元。他说,早上到菜场看到早笋卖25元1斤,辛辛苦苦干一天只能买一根早笋,如果做成菜,最多只有几筷子。一家管桩厂聘了他,月工资1200元。他妻子在家政公司报了名,听说保姆的月工资已涨到900至1000元。他说如果遇上一个好东家,那做家政要比在工厂里上班轻松多了。

我算了算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最低成本,大概是:每月房租300元、水电煤气300元、伙食600元,加上通信费、出行费等杂费100多元,夫妻俩一年到头要存下钱来十分困难。他们还不能生病,如果上医院,挂瓶药水什么的,那一个月的工资肯定要入不敷出了。那位民工对我说,如果这物价再不降下去,他就准备回重庆了,家里还有3亩薄田,可以种蔬菜和粮食,至少不用背井离乡了。

这种心态其实已经影响到劳动力市场。许多企业招不到人,不是没人,而是开出的工资太低,民工们不愿干。但要提高工资,企业又做不到,因为许多企业靠的就是廉价劳动力,否则,企业就没有优势可言。这已是一种经济问题和发展问题。这一种“公关危机”到底该如何面对和破解? 公共一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