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在河西蚊子多的背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南京 陈鸣跃
南京河西地区的居民深有体会:蚊子多,据报道其密度为南京第一。原因何在?
蚊虫繁殖离不开水,在水质没有严重恶化的河渠中,青蛙、鱼儿是蚊子成虫和卵的天敌。我一直住在河西,眼见河西原本长着芦苇、茭瓜、莲藕和菱角等植物的蛙鸣鱼欢的幸福沟、向阳河等众多河道水塘,数十年间被逐步治理成了毫无生机的臭水河。我在“奥体”附近看到,还没来得及治理的水塘、沟渠,水草丰美、鱼跃鸟鸣,生机盎然,还保存着原生态的湿地风光。而花了大量金钱用水泥钢筋及大片防渗膜治理过的,原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殆尽,死气沉沉,不经常换水冲洗便恶臭熏人。我经常路过河道整治工地,当年花钱越多的河段如今水越黑。
为什么?因为河床多被水泥石块“硬化”,其下甚至还用防渗膜覆盖(这在水乡河西毫无必要,并且也为有关环保法规所明令禁止),致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不能对流交换,许多能吸收“富营养”的水生动植物、微生物无法生长,水体的自净能力丧失殆尽以致发黑发臭,黑臭又使鱼、蛙等蚊子的天敌绝迹,于是河西许多“景观河”成了蚊子传宗接代的天堂。
更有甚者,一些市政工程建成不久又拆了重建。在河西棉花堤,才建成几年的湿地公园风景宜人,如今正忙着重建,政府预算又一次转化为规划、设计、建材、承建等单位的产值利润和地方GDP。但是,如果把同一个公园建10次,尽管企业赚了10次并为GDP贡献了10次,但公园还是一个,社会财富并未增加。如此“鼓捣”,岂不步入“勤劳不致富”的怪圈? 背后蚊子河西
上一篇:
“亚洲第一弯”谢幕之忧?
下一篇:
另一场“公共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