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油,血
作者:娜斯( 《血色将至》剧照 )
《老无所依》的英文片名《No Country for Old Man》确切说应译为“不适合老人的国土”,其实它的寓意是“不适合人性的国土”。这部电影对于一个失去了灵魂的国度或者说人性异化的现代世界的评判很绝望。整部影片的风格都很荒凉、孤寂和无助。汤米·李·琼斯饰演的老警长说:“这是从你开始忽视坏举止开始的。任何时候你都不再听到‘先生’、‘女士’的称呼时,差不多就要完了。”
在冷血杀人案接连不断的时代,贾维尔·巴尔登出演的冷血坏蛋可以说是能跟《沉默的羔羊》中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的食人魔有得一拼的又一银幕上将列入经典的恶魔形象。他顶着一个让人发笑的怪发型,举止安静,杀人如同玩游戏,有时候用让对象猜硬币的方式来决定他们的生死,令人恐惧但是他自己心不在焉毫无顾忌。
而他的对手摩斯则是一个退伍老兵,错过了西部牛仔时代的牛仔体验,闲来只能打打兔子什么的,直到有一天碰上了一个毒品犯火并案,在现场捡到一个装了200万美元的箱子。一般人遇到这种事的第一个反应是给警察打电话,可是贪婪和自以为是却让他想自己捞到这笔钱。虽说如此,人性和道德在他身上尚存,夜里,他回到案发现场,去给唯一的存活人送水,这对他自己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在那里他遇到了来寻找钱的罪犯,暴露了他的身份。于是本来是猎人的他,自己成为被追逐的对象——他在河中被一条大狗追逐的场面是这部电影为人称道的精彩场面之一。这部惊险片违背了很多好莱坞类型片的常规,其中之一就是,既没有老西部片的骑马追逐场面,也没有现代片的追车场面,却有狗在河水里追人的场面,并且是在片子的开头部分。从技术上讲,这个场面引人瞩目不言而喻。整部电影也是一部技术上的杰作,对细节不屈不挠的关注,剪辑的完美,节奏的掌控,每一个演员的称职,甚至可以说,科恩兄弟也许根本就不想表达什么,就是要把一部关于西部的追杀片的形式玩好。
一个细节高度真实的惊险片,同时又充满抽象寓意。老警长和冷血杀手似乎代表了正义与邪恶的两边,而普通人摩斯,既聪明又愚蠢,有好也有坏。他是人性的代表,当他选择了不义之财,也就选择了邪恶上身,冷血恶魔要杀他,老警长要救他同时也要将他绳之于法,他自己要自救,三方开始了一场追逐与躲闪的死亡游戏。
但是片名已经说了,这里不是老人的国土,以前的规矩不存在了,好莱坞以前惊险片的规矩在这里也不存在了,正义战没战胜邪恶?——老警长跟恶魔压根儿就没交上手!其实他们曾经近在咫尺,恶魔却没有出手,这是为什么?小说原著以及科恩兄弟想借此传达什么?只是颠覆好莱坞式的结局吗?是说正邪之争就这样要永远重复下去吗?恶魔就是想玩这个游戏?恶魔对老警长有些敬意而不愿碰他?恶魔最终做了一次不是靠赌硬币而是靠良心的选择?摩斯的下场当然属于因贪婪受到惩罚,在这一点上恶魔做得也不算错?这个让很多人争论不休的开放式结尾具体怎么进行的就不在此透露了,只能说这个颠覆了许多传统却没有大对决场面的结尾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破了很多规矩,但是科恩兄弟制造悬念的技术却大有路数,几乎没什么音乐的追逐场景常常是安静得你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安静和缓慢,使得你极度集中注意力,大气不敢出地等着悬念的解决(《老无所依》是音乐最少的电影之一)。
( 《老无所依》海报 )
而在悬念进程中,却又在对话等中插入黑色幽默,使得影片既真实又显得超现实,科恩兄弟的独特风格使得这部影片能同时走进商业影院和艺术影院。
出演的演员无论角色大小都受到一致称赞,琼斯演老警长属于“闭着眼也能演好”,巴尔登演那个恶魔肯定心里偷着乐不可支。混迹多年的乔什·布洛林今年终于熬出头,小聪明大愚蠢的倒霉蛋角色在不动声色中脱颖而出。而伍迪·哈里森一角轻轻调色却一点不输,包括摩斯老婆、摩斯岳母、小店店主等小角色也都特别到位。
( 《老无所依》剧照 )
得克萨斯州的荒凉景色也是这部片子整体风格中重要的一部分。科恩兄弟本来就以对地域特色的刻画著称,比如《冰雪暴》(Fargo)就是一部离不开美国北部明尼苏达州风土人情特色的影片。《老无所依》则回到他们第一部电影的出发点得州,这里景色的荒凉、人烟的稀少,是电影中表现孤寂感的常选地点,特别能体现人的渺小与无助。
而在《血色将至》中,辽阔的原始土地也同样是角色之一,这里的故事发生在南加州,但是事实上《血色将至》也是在得州拍摄的,而且跟《老无所依》剧组同时同地——得州和加州都靠近墨西哥边境,毒品犯在两州的边境都很活跃,两州也都曾经靠石油致富,南加州和得州的景色也有相近之处。
这两部影片也的确有不少可以类比的地方,都是讲人性的贪婪所带来的悲剧。但是在比较中可以看到科恩兄弟的影片比安德森要精湛收敛且有幽默感,而安德森则带有年轻导演的野心勃勃与追求宏大。
《血色将至》的主角像《老无所依》中的一样,也发现了一样东西——石油。那是19世纪末的事情,它是后来加州一切的开始,甚至也是美国今天的很多事情的开始。《血色将至》是根据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927年的一部小说《石油!》里面的一些情节改编的,这部小说涉及了石油财富引起的政府腐败、汽车文化的兴起和洛杉矶的诞生。它涉及哈丁政府执政时期的油田丑闻,哈丁至今仍力压小布什而高居“史上最差美国总统”榜首,两个政府都是美国历史上石油财富与权力的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也是“极右”时期。今天美国的很多问题也都围绕着石油:现任的布什政府从总统、副总统到下面一系列人都是得克萨斯州出来的“石油系”;伊拉克战争跟石油有关;环境与城市问题让人对于汽车文化有新思考……所以《血色将至》讲述了加州的暴发史,但是对当下美国政治不乏令人联想之处。《血色将至》只提取了《石油!》中的一小部分,走的是《公民凯恩》的路子,落笔在一个石油大亨的个人故事上。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几乎要有“加州诗人”之称了,因为他的几部电影都是在讲述加州的独特故事。《不羁夜》(Boogie Night)是讲色情影业,《木兰花》讲当代洛杉矶,而《血色将至》追溯加州历史的源头。整部电影充满了象征色彩,从第一个镜头——地下凿洞,就是一个源头的象征,而主人公那种原始性的气质是美国世纪的野性开端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象征。这部影片也可以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原罪的故事。
跟《老无所依》一样,《血色将至》中也有一个恶魔般的人物,丹尼尔·普兰维,他没有朋友,没有妻子,只有一个领养的儿子,还是他用于塑造自己“家庭男人”形象的手段。从一个矿工到富豪,石油给他带来了财富,而他又用钱来买通一切。他跟牧师保罗也形成互相利用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是保罗的弟弟告诉他油田的地址,使他“挖到了第一桶金”,而保罗允许他买下自家土地去挖井的条件就是给自己修教堂的钱。开始掘井时,保罗希望丹尼尔能让他在开掘仪式上发表祝福辞,而丹尼尔未予理睬,从此开始了两人终生的相互痛恨。后来丹尼尔有求于保罗的时候,保罗的条件是他要加入教会,在教徒面前受洗,不信上帝的丹尼尔只好硬着头皮在众人面前大喊自己有罪。很多年以后保罗破产,又来求助于丹尼尔,丹尼尔则重现当年的一幕,让保罗大喊“上帝是迷信”。这些场景当然都不免令人联想到贝尔关于“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论述。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美国社会的这两大驱动力,是美国世纪开端的故事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而《血色将至》就是讲这两大势力与加州早期史的关系,如何携手合作、互相利用又如何矛盾重重,这在今日也仍然是个话题。
丹尼尔的原型有一部分来自加州石油大亨爱德华·多悉尼(Edward Doheny),他在贝弗利山上的豪宅今天是洛杉矶的一个旅游景点,昔日辉煌依稀可见,但是在很早以前,这富豪之家就已人去楼空了,“富不过二代”在那里是一个明证。电影中丹尼尔本身也如《公民凯恩》中的大亨一样,在豪宅中虚无度日,他甚至还没有凯恩的“玫瑰雪橇”的美好记忆。他的过去没有太多交代,这点也可以说是影片的缺陷之一,令我们无从了解这个人物的过去到底对他的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据导演自己对媒体说,他在开拍前每晚都看《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约翰·休斯顿1948年拍摄的有关淘金时代中人性贪婪的经典名作。看这类电影时,会想何时可以看到讲海南开发时代的中国电影,那么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戏剧的时代,在我们的银幕上却不能产生杰作,只能说是限制太多了。
《血色将至》的确在试图寻求史诗的气韵,但是弱在编剧,人物有些概念化之嫌。整部影片影像上的气派很多时候掩盖了这一点,但是毕竟禁不住推敲。当然影片三大卖点除年轻才子导演、石油主题外,最重磅的就是丹尼尔·戴·路易斯的出演了。他的演技当然令人无话可说,据说他是模仿约翰·休斯顿的声音和语调来体现那个老式的说话方式以及笼罩一切的气场,也令采访过休斯顿的记者们听得一愣一愣的。无论如何,这个令人错愕令人困惑令人反感而又气势汹汹无法阻挡、象征美国性格中开拓而又无情一面的角色让演技狂人路易斯再获奥斯卡毫无悬念。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