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影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刘兴丽(北京) 图/陈曦
女儿3岁了。她一直以来不爱喊人,别人喊她也爱理不理,保持沉默,跟没听到似的。不管是对小区里的熟人,还是上别人家玩或者和我们一起参加饭局都是这样。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让她叫叔叔,她不叫,同学对她开玩笑说:我都见你3次了,你还不叫我?这种情形次数多了我们渐渐觉得脸上无光,她爸训她:“在家里那么厉害,出去屁用没有,连人都不喊。”
有小孩后,向她介绍所有碰到的打交道的人时,我们都是语气温柔笑容甜美,好像全天下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是可亲可敬的亲戚。“叫叔叔”,“叫阿姨”,“叫爷爷”,“叫奶奶”,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告诉她,积极地想调动孩子身上的礼貌、热情、乖巧。我们希望通过女儿来体现自己的风度和礼仪。除了称呼,另外一个重要的词是“谢谢”,哪怕是接到一片小饼干。这一项我们在家里以身作则来示范,在女儿帮上一点小忙后客气而及时地说声谢谢。还有“对不起”。不小心碰倒了她的玩具,或者惹她生气后要极为绅士地对她说声对不起。可是这示范常常不奏效,很多次,我们只有尴尬地代替她说声谢谢。她大大咧咧没心没肺地接过别人的零食,对我们一旁的催促不以为然,被别的东西所吸引,任性地转身而去。我们弯着腰拽着她的衣角挽留她的脚步,忙不迭地回头对别人歉意地咕咕哝哝地连声道谢。
最近,这两项教育似乎在幼儿园得到了加强,女儿开始频繁使用“谢谢”、“对不起”。她把电视机遥控递过来时,很认真地要对方说“谢谢我”,直到听到“谢谢你”,她才会把遥控郑重地放在你手里。“对不起”的使用则更是泛滥。没经她同意碰到了她胳膊,要说对不起;无意中拿了她经常用的筷子,也要求说对不起。而且我们发现她更热爱的是心满意足地接受了对方的“对不起”,然后飞快地说出“没关系”。她迫切地等待着行使表达宽宏大量的特权。我们虽然懊恼,有时哭笑不得,但身为树立礼貌的典范,也只有妥协,配合她说“谢谢”和“对不起”。
最近一次尴尬的经历是带她去观看公司年会演出。看了一会儿,给她喝矿泉水,喝完了,我手摇晃了一下,水泼了一点在她身上。我没留意到,她突然发出哭腔,让我莫名其妙。她厉声对我说:“说!对不起!”那口气锐利像枚小刀片,在空旷的演出厅里突然响起,大有得理不饶人之势。我惶恐地用眼角扫扫四周,心想别人听了肯定认为谁家小孩被惯得如此乖戾。这种场合不好教训她,还是息事宁人要紧,赶忙压低声音说对不起。
她像海绵一样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吸收着各种语言。她跟着我们将小区里一个熟人老头喊河南佬。有一次很高兴地告诉我,河南佬到我们家来了。我纠正她要叫爷爷,她痞痞地重复我的话:“噢,喊河南佬不好。”故意做出很严肃的样子,却马上顺口又是“河南佬”。有一次,有两个男同事要来吃饭。告诉她叔叔要来吃饭,她问,是开车的叔叔吗?因为有个叔叔曾经开车送她去打过疫苗。而另一个个子要高些,经常来我们家吃饭。两个叔叔同时进门,叫她喊叔叔,问她认识叔叔吗,她说,认识,噢,开车的叔叔。我们故作无谓地捕捉着那没车的叔叔脸上微妙的表情,暗自祈祷她不再脱口而出“个子高老来吃饭的叔叔”和“开车的叔叔”。
深受她爸爸、爷爷、奶奶酷爱看武打片的影响,她语言里有暴力倾向了。她会看着电视担忧地说:“叔叔不会杀死阿姨吧?”“妈妈你给我带蛋糕,再别忘了,你再忘了,我就,就抽死你。”虽然说“抽死你”3个字时声音越来越低,警惕地盯着我的脸,我还是听到了。我严肃制止她,苦口婆心地教导她:“大人这样说不对,你是小孩,要讲礼貌,不能学他。”
我们小区有6个小孩上同一所幼儿园,分别在小一班和小二班。我女儿在小一班。有一次放学了,另外几个小二班的小孩先回到小区,在一起围着彩灯和电线搭的圣诞树玩。女儿想加入,结果其中一个同样3岁多的小女孩说,不让她玩,她是小一班的。她被孤立在那儿。过一会儿,她班上3个男同学来了,小一班“人多势众”,小二班的那几个便开溜了。这过程是我下班后听她奶奶讲述的。女儿当时依然陶醉在一种兴奋之情中,意犹未尽地念叨着“收拾他们,收拾他们”。显然“收拾”这词是刚刚从她的男同学那儿学来的,第一次出现在她嘴里。
女儿已经对成人的一些“套路”很了解了,经常说出一些“惊人”之语。有时我连着往家里打了两个电话,她接过电话,不耐烦地说“怎么又打电话回来了啊”,很小大人。或者“快过年了,给我买点好奶喝吧”。我和她奶奶争执时,她一本正经地责问我:“你怎么又和奶奶吵架啦?跟她说对不起。”有时她爸爸和她爷爷、奶奶争论起来,她会充当教官,板起脸叫爷爷、奶奶不要争论了。她的眼睛在他们之间扫来扫去,一会儿跳到爷爷身边制止他,爷爷不说了,奶奶又开腔了,她又走到奶奶身边叫她不要再说了。她模仿幼儿园老师的口吻说:“我看看谁还在说话。好,她已经不讲了……你,你还要说吗?……”她时时在无意识地扮演着她的父母和长辈、她幼儿园的老师。从她身上,我们常常看到自己模糊而躁动的身影。■ 幼儿园我们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