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与“环境友好”

作者:贾冬婷

​太阳能与“环境友好”0

( 2006年7月,西藏拉萨一位藏族妇女在使用太阳能炉烧开水 )

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12月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是什么支撑了这一悄然上升的产业?这主要来自于太阳能热水器,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据国家发改委刚刚公布的数字,截至去年底,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平方米,在用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1亿平方米。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约4000万吨标准煤。

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中国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这与欧洲承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的目标在本质上相差无几。

太阳能热水器在中国的消费增长,表面上看是人口基数大、近年来个人住房供给增量大的自然结果,但更深层原因则是中国在目前能源结构下的必然选择。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7.5亿吨油当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个能源消费国。与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不同的是中国以煤为主,煤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63.6%,由于煤的高效、洁净利用难度大,使用过程中已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中国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人均石油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1亿吨,天然气缺口400亿立方米。因此,开发洁净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在这种能源结构之下更具困境的现实是,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化工业阶段,而重化工业主要由能源矿产、原材料和重加工三部分构成。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全国电量与原煤产量近3年增长幅度均高于GDP的增幅。中国近年来开始推行的绿色GDP也验证了这一点,2006年底发布的核算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4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3%。也就是说,如果考虑污染成本的话,2004年中国的“真实”增长率是7%。环境与发展由此构成尖锐性矛盾。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应对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成为“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 环境友好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