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反对菲利普·普尔曼
作者:李孟苏( 《黄金罗盘》剧照 )
新线公司尝到了英国幻想小说带来的甜头。几年前,新线将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幻想巨作《指环王》改编为系列电影,叫好又叫座,在20年内能为新线公司带来60亿美元的收入。《黄金罗盘》(The Golden Compass)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质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的第一部。《黑质》是近10年来最有影响的幻想小说,在作品规模、深度、语言魅力等方面堪与《指环王》比肩,获得多个重要文学奖项,至今已被翻译成36种文字,在全球卖出1500万册,我国也引进了中文版。
新线公司为《黄金罗盘》安排了豪华的阵容:导演克里斯·威茨曾导演过《美国派》,他虽是美国人,但在剑桥受的教育,能很好再现出原著的英国味,他执导的《单亲插班生》被认为是地道的英国电影。三位成人主演分别是新任“007”丹尼尔·克雷格、妮可·基德曼、邦女郎伊娃·格林,华丽的特技由皮克斯动画工厂制作,就连给剧中“灵神”、动物配音的都是英国的大牌演员。这部大片遇到了强大的障碍——美国天主教会愤怒了,认为该片除了亵渎神明,再无其他有意义的内容。
早在12年前,天主教会就开始反对、抵制《黑质》,严厉批评普尔曼。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黄金罗盘》出版于1995年,其余两部是《魔法神刀》和《琥珀望远镜》。普尔曼是极其出色的讲故事高手,他虚构了一个宇宙,这个宇宙由多重处在不同时空、互相平行的世界构成,上帝的摄政王妄图永久地控制宇宙。丹尼尔·克雷格团结天使、披甲熊、吉卜赛人、鬼魂等正义力量,发起了对上帝、摄政王和专制教会的战争。他的女儿莱拉,小说主人公,成为战斗胜利的关键。普尔曼还有着瑰丽的想象力,他安排12岁的女孩莱拉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牛津。那个世界里,人的肉体与灵魂是相对独立的,灵魂以某种动物的形态体现,叫“灵神”。灵神与主人形影不离,陪伴终生,彼此距离不能太远,否则有性命之虞。儿童因为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其灵神可以随时从一种动物变化成另一种动物,成年后灵神根据个人的性格和天性固定成某种动物不再变化。
这样一部体系庞大、情节复杂曲折的幻想作品,一问世就引起极大关注。《黄金罗盘》荣获卡内基儿童文学奖,2年后被评为英国70年来10部最佳儿童图书之一。2000年《琥珀望远镜》出版后,更是殊荣不断,2002年获惠特笔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一部儿童文学获奖作品;2005年又获林格伦儿童文学奖。
小说虽以十二三岁的少年为主人公,却不是儿童文学作品。书中涉及物理学、神学、哲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文化修养较低的成年人也未必看得懂。普尔曼赋予三部曲反权威的立场和气质(比如莱拉随身携带的黄金罗盘又叫做“真理仪”),探讨了诸多严肃问题。普尔曼明确地说,《黑质》深受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威廉·布莱克的诗歌、绘画的影响。此二人都具有质疑、反对正统基督教教义的思想。恩格斯评论《失乐园》“第一个为弑君辩护”。布莱克大胆地认为弥尔顿歌颂的英雄和胜利者是撒旦,他自己在绘画中也把上帝描绘成邪恶的人物。
( 丹尼尔·克雷格扮演向上帝挑战的阿斯里尔勋爵 )
普尔曼比他们更离经叛道。小说中,真正的“万能的主”被一位叛逆者囚禁了起来,这位所谓的摄政王倒行逆施,实施极权统治。《琥珀望远镜》中,莱拉遇见一位坐在崩裂水晶轿子里的老人。他衰老得可怕,“一张深陷在皱纹中的脸、一双颤巍巍的手和一张咕哝作响的嘴和满是黏液的眼睛??只会恐惧、痛苦和悲伤地哭泣和咕哝”。莱拉把那个老朽从他的水晶牢笼里扶出来时,他留下“一声最为深邃和疲倦的释怀的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位老人即是上帝。普尔曼还质疑了原罪,认为亚当、夏娃不听从上帝的告诫,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是追求精神自由的积极行动。
小说中有一个强大邪恶的组织“教会”(Magisterium)。莱拉的母亲库尔特夫人(基德曼饰演,这是她近年来的首个反面角色)即是教会的核心人物。她指使手下的“饕餮”劫持儿童,在北极冰原上实施某种实验:用一种机器把孩子和他们的灵神强行切割开,如果孩子们活下来,他们只是行尸走肉,没有情感,只有死而复生的冷漠,却永远摆脱了罪恶。这被库尔特夫人称颂为“信仰的胜利”。莱拉正是要救出她的伙伴们,并肩负起反抗极权和压制的责任。
( 《黄金罗盘》剧照 )
显然,此“教会”很容易被认作是彼“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会认为,普尔曼有意要塑造一个拥有危险能量的政教合一的机构,小说和电影“抨击天主教教义,宣扬无神论”;此人是“富有侵略性,独断教条,冷酷无情,以仇恨为动力的无神论者”,反基督教的邪恶分子,从弥尔顿和布莱克诗歌的腐土中长出来的妖孽,《黑质》应该被“一把火烧掉”。在加拿大的一些天主教会学校里,《黄金罗盘》一书已被禁。
好莱坞有着与天主教会周旋的丰富经验,《基督最后的诱惑》、《达·芬奇密码》等影片也曾遭到天主教会的全面抵制。两部电影同样改编自有争议的小说,前者是希腊作家尼古斯·卡赞特扎吉斯1951年的作品,影片在法国上映时,极端宗教分子纵火烧了巴黎的一家影院,戏剧性地烧伤了13个人。新线公司在改编《黄金罗盘》之初就表示了对原作敏感内容的担忧,改编过程中大大淡化了原作的批判色彩,没有刻意指出“教会”与现实宗教组织的关系,而用它泛指一切专制、不民主的政权。并修改了很多敏感的词语,比如在电影中不会听到Church(教堂)一词,只有Magisterium(训导权)。在普尔曼的“粉丝”网站里,贴有一篇导演威茨的访谈。威茨说,他曾和作者讨论过书中所提及的“教会权威”,他认为是“可以任意剥夺个人自由的独裁机构,它可能打着宗教、政治、极权主义、宗教激进主义等旗号”。威茨也谈到新线公司首先是商业机构,你不能指望他们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指否定、质疑教会)。
( 妮可·基德曼在《黄金罗盘》中扮演库尔特夫人
)
其实,进入21世纪来,天主教会很注意改善和好莱坞的关系,多次赞扬好莱坞出品的一系列影片向当代时髦的年轻人正面宣扬了基督教教义。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肯定梅尔·吉布森的《基督受难记》,在他的鼓励下,天主教团体在网站上积极宣传这部电影,包场观看、订购团体票免费赠予公众,颇有拉拢的姿态。对于根据“圣徒”刘易斯的作品《狮子,巫婆和大衣橱》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不遗余力地出版了大量宣传手册。此番,教会要用同样的能量来反对《黄金罗盘》。
普尔曼曾说,他最初写《黑质》的动机只是想讲一个精彩故事,没想到意识形态。几年前,他还乐观地对事件煽风点火。2001年,他对《华盛顿邮报》说,“我就是想削弱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而“争论有助于图书的销售”。和教会的矛盾白热化后,他表示不会妥协退让,天主教会误读了他的作品。“我只不过讲了个故事。如果我想传递某种信息,就去写训诫书了。”他不愿公开自己的信仰,接受英国基督教杂志《第三条路》的采访时说:“我不知道我是无神论者还是不可知论者。也许我二者都是,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知论”是赫胥黎提出来的,不可知论者对基督教的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等问题搁置起来。普尔曼含混的态度让他两头不讨好。他本是英国世俗协会(National Secular Society)的名誉会员,现在世俗协会也指责他批评精神不彻底。
英国天主教组织保持沉默,一位女发言人文雅地说,我们不对没看过的东西发表评论。其他宗教团体也没有抵制普尔曼和其作品,即便批评,也是探讨的姿态。英国国教——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姆斯早在2004年便公开表示支持普尔曼。他说,向孩子们讲授宗教知识的时候,也应该讲授对宗教的批评。他还建议虔诚的教徒布莱尔首相将此书作为学校宗教课的教材之一。
英国国内的宗教氛围一向宽松、开放。BBC电视二台的总监表示将把有争议的《杰瑞·斯普林格:歌剧》(Jerry Springer:The Opera)搬上银屏,遭到宗教极端分子的死亡威胁,不得不把家人藏起来。这仅是英国近百年来发生过的唯一一件极端宗教抗议事件。温和的氛围和英国国教的传统密不可分。
从圣公会被“发明”那一天起,圣公会的功能仿佛是本地的邮局,只是方便使用——比如亨利八世,为了方便一次次离婚再娶,就发明了圣公会。T.S.艾略特说,圣公会的真正精神是“适应潮流”,信奉中庸之道,从不愿采取极端的立场。它从不对追随者提出任何要求。普尔曼居住的地区、牛津的一位主教曾说:“英国国教认为不需要规定许多教条,它宁可给人们留出空间和自由。”所以,很多问题,比如普尔曼“亵渎”上帝,比如堕胎,在美国或欧洲天主教国家是极为敏感严重的问题,在英国司空见惯。
亨利八世1536年彻底和罗马教廷闹掰,此后的100多年中,英格兰历位君主在剥夺罗马天主教世俗权力的同时,彻底摧毁了英格兰境内的罗马天主教文化遗产。这意味着上帝在英国文化界死亡了,英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结果是英国少有伟大的画家和音乐家,却孕育了西方最卓越的文学传统,诞生了莎士比亚、弥尔顿、威廉·布莱克等文豪。在文艺复兴期间,英王詹姆斯一世组织47位学者,花3年半时间翻译《圣经》,于1611年出版了钦定英译本《圣经》。翻译过程带来了学术的民主化,英文译本使得普通人只要识字就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不必通过主教或教皇,对教义的理解和阐释,也不再是神职人员的专权,因此它又在民众心中植入了“权利”的信念。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弥尔顿、布莱克能在文学作品中如此离经叛道,却免受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几百年后又培育出菲利普·普尔曼。■
天主教的敌人,普尔曼
今年61岁的普尔曼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型作家。《黄金罗盘》出版前,他住在牛津偏远的乡下,大半生都很潦倒。中学毕业考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学习英语文学专业,此后一直混在牛津。他把《黑质》中的背景地也安排在了牛津,前几年还出版了一本《莱拉的牛津》。
大学毕业后,普尔曼做过很多临时性工作。1986年,他开始在花园里一间摇摇欲坠的工具棚里写作,同时在一家“中专”性质的学校兼职教课赚取基本的生活费。他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需要抚养,窘迫到买不起一杯最便宜的酒,他们家最常吃的饭是吐司加奶酪。普尔曼无疑是有才华的,他写了一本哥特风格的小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文学编辑相中,“写得和威尔基·柯林斯(《月亮宝石》、《白衣女人》的作者)一样棒”,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合作。成名后,普尔曼转到兰登书屋旗下,开上了超豪华大奔,搬进了牛津的富人社区。为了避免“粉丝”和抗议者的骚扰,普尔曼请求朋友、出版商不要泄露他新居的地址。普尔曼严肃,富有智慧,言谈举止有时被误解为傲慢。他没有加入到伦敦的文学圈子中。当他功成名就,有资格发言的时候,批评英格兰最著名的作家们只热衷于“卖弄技巧、风格和文学小聪明”,却不愿好好讲一个故事,特别点名批评了著名作家马丁·埃米斯和A.S.拜雅特。
普尔曼的父亲是皇家空军飞行员,在他7岁那年去肯尼亚执行任务时神秘死亡。母亲带着他改嫁另一位飞行员,由于继父的工作,他们全家在世界很多地方生活过。在澳大利亚,普尔曼看到了《蝙蝠侠》、《超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奇幻文学作品。稍大一点,他回到英国上学,和祖父住在一起。老人是国教教区的教士,很慈祥,常常给他讲圣经故事。在如此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普尔曼却成为一个“憎恨基督教的人”(天主教会给他的评语)。
普尔曼目前正在写《黑质》前传,预计2009年出版。■ 基督教天主教普尔曼菲利普反对教会黄金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