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大理石雕像

作者:李晶晶

​李鸿章的大理石雕像0

( 《李鸿章》雕像, 伦敦肯辛顿皇家大理石作坊1902 〜 1906 年 )

1900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北京 晴

“那边接待大厅的门里走出一个高个子老人,他上前来迎接我。他撑着左右两侧穿着绸衣的仆人的肩膀足高过他们一头。他很魁梧,颧骨很高,眼睛小小的,他很锐利而警惕,他那非同寻常的蒙古体格——他身上有着不凡的气质和大公的神态”

这段日记出自法国海军上校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的笔下,是他奉命远征北京时所记录下来的。日记中的这位老人,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关键重要的人物——李鸿章。显然,这位中国老人给年轻的法国上校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当我们走到门槛处回身向他最后致礼道别时,他很客气地请我将北京旅行的感想寄给他一份??这位中国的《一千零一夜》里的衣着破旧、处境寒酸的老臣,却总是让我感到不安,他看上去深藏不露,不可捉摸,或者可能隐隐有些轻蔑和讥讽之态??”

也许正是李鸿章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让慈禧多少觉得在和洋人谈判的时候能少吃一些亏,所以每次都放心委以重任。显然这次也不例外,慈禧在逃亡的路上,给因“甲午之战”失利而被贬于广州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发去一纸任命:“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这使李鸿章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李鸿章于10月11日到达北京,随即马上拜会了英、德两国公使。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位已年届77岁的老臣在回到贤良寺后就一病不起。这下让“漫天要价”的联军们沉不住气了,他们唯恐清朝政府无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很快,一个本着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出笼。慈禧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李鸿章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的大理石雕像1( 雕像参考了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尔斯堡勋爵和即将出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勋爵的合影 )

李鸿章自知时日不多,他要尽快地结束谈判,而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躺在病榻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5亿两,是对4.5亿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似乎是能看到签完《辛丑条约》后大清国的结局一般,李鸿章将自己的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他是想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吐血,他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算是彻底碎如齑粉了。远在西安的慈禧复电,言他“为国宣劳,忧勤致疾”,望“早日痊愈,荣膺懋赏”。可是,李鸿章没能等到“荣膺懋赏”的那一天,1901年11月7日,他病逝在北京的贤良寺。听闻此讯,慈禧落泪感叹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并当即下旨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大祀贤良祠,原籍及“立功”省建立专祠,并将生平战功政绩,宣付国史馆立传,伊子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遗著辑为《李文忠公全书》。

也许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李鸿章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也许是想让他的后继者能以他为典范精忠爱国,所以在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后,下旨由清政府出资,委托英国伦敦肯辛顿皇家大理石作坊,依照李鸿章生前的相片来制作一尊李鸿章大理石雕像。当时所参照照片是李鸿章1896年访问欧美各国时,与当时任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的萨尔斯堡勋爵(Lord Salisbury)和即将赴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勋爵(Lord Curzon)的合影。

其实李鸿章1896年这次出访欧美各国,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急于争取国际上的广泛支持,制订了“以夷制夷”和“联俄抵日”的战略。这年5月,正好俄国要举行尼古拉二世加冕的盛大庆典,各国都将派出高层次的使臣前去庆贺。这是开展外交攻势的好机会,第一人选自然又落到了李鸿章身上,不过以败将的身份出皇差,怎么说也有点别扭。但清王朝再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了,何况俄国公使还指名道姓地要李鸿章前去,就这样,李鸿章开始了为期190天的环球访问,尤其是访问了当时欧美五大强国,这在清代历史上也是无先例的,他也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这次的出访,更加奠定了李鸿章在欧洲各国的地位。在英国,李鸿章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单独接见,同时参加检阅了英国皇家海军会操,访问了标志着西方民主制度的议院,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的萨尔斯堡勋爵也有一番愉快的畅谈,最后他还不忘到老伙伴戈登的墓上去献花圈。

伦敦肯辛顿皇家大理石作坊在制作这座大理石雕像时,依照西方雕塑所倡导的人体解剖学原理,以完全写实的手法,来塑造李鸿章的形象,使之看起来有很强的力度。而塑像的态势则结合了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李鸿章肩头微伏,似在承受着难以负担的无限重担,他眼眸低垂,目光中充满了痛苦和忧虑。对于这座雕像的制作,伦敦肯辛顿皇家大理石作坊似乎并没有因为是受一个被侵略国家的委托而怠慢,反而是费了一番心思。这也不难看出李鸿章在欧洲国家的影响是当时任何清政府官员无法相比的。雕像的逼真,使任何知道李鸿章相貌的人看过后都惊叹不止,这类雕像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制作出来的。

李鸿章大理石雕像整整花费了4年时间,1906年创作完成,英国方面准备把这座大理石雕像运至中国的时候,中国国内开始了早期的辛亥革命,萍浏澧起义爆发,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清政府迫于革命压力,准备实行立宪。大清王朝里的每个人心里都是忐忑不安,忙着盘算着自己的利益,谁也不记得还有这么一座李鸿章的大理石雕像在英国正等待着回国。

雕像最终没能回来,然而关于它下落的说法却是版本众多,有人说雕像一直在伦敦肯辛顿皇家大理石作坊里,也有人说曾在香港地区一个废弃了的地下仓库中见过。众说纷纭,而其中真伪已无法去考证。唯一有确切记载的是在1977年,李鸿章大理石雕像被Spink这家有300多年历史的英国老牌古董公司收藏,此后再也没有在市场上出现过。

最近一次出现是在今年10月9日香港苏富比的皇京西暮——清代宫廷艺术珍品的专场拍卖会上。估价在400万到600万港元之间,然而最后的成交价仅为468.75万港元。拍卖前曾有北京藏家为了这座李鸿章大理石雕像专门去咨询过相关专家的意见,可没想到最后关键时刻还是没能举起手中的号牌。而本该在这次秋拍中进行拍卖的另一件雕塑作品——圆明园铜马首,由于被冠以国宝之名,最终未上拍卖,就被以6910万元高价买走。■ 中国近代史雕塑大理石雕像慈禧李鸿章

下一篇: ​黄金